知与行有哪些典型例子?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
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
王守仁认为:良知。
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
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关于了解认识的古文?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春秋时期曾子《论语·学而》白话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2、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三国时期诸葛亮《出师表》白话译文: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
3、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春秋时代老子《道德经》白话译文:能清醒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是最明智最难能可贵的。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曾子《论语·泰伯章》白话译文: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5、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清朝金缨《格言联壁》白话译文:闲谈的时候莫议论别人的是非得失,这是儒家倡导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6、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明代吕坤《呻吟语,力行》 白话译文:贫穷并没有什么可羞耻的,让人羞耻的是贫穷而又没有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