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治国之道名言?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篇》翻译: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篇》翻译: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3、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篇》翻译: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4、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篇》翻译: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5、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篇》翻译: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3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2)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3)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4) 子路问事君。
子日: “勿欺也,而犯之。
” 5)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6)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7)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8)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9)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0)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1)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2)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3)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14)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5)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庄子治国名言?
庄子的治国之道庄子反对儒家的以仁义治国和法家的以刑罚治国。
庄子认为儒家的仁义礼乐违背人性,会使百姓“失其朴”。
对于刑罚治国,“昔者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
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
”。
庄子反对儒家和法家的治国方法的核心--反对“以知治国”。
庄子认为知是“争之器”,而且知往往会被大盗所利用,所谓“盗亦有道”便是如此。
对于以知治国,庄子说“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
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
”所以,庄子与老子一样,主张无为治国,任其自然,认为“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君主要“无容私”,“汝游心于淡,合气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
首先来看第一个,在上一篇《·胠箧》里面,庄子提出了著名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和大盗都是庄子明确反对的,圣人因为有为,而圣人的出现,又不可避免地导致盗贼的出现。
而在这一篇里面,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的思想,意思是要我们不要去追求传统意义上的“圣贤”或者圣人,而且要放弃所谓的“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