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低于做事高于做人的名言名句?
1、今天的事情要做完,因为明天是永远不会来临的。
2、喜欢纠正别人,其实是掩饰自己弱点。
3、做人比做事重要。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5、懂得自尊体现自我涵养,尊重别现宽容大度,保持尊严体现高尚人格。
尊重自己、尊重别人、保持尊严是人生天平上的三个重要支点!6、做事先做人,这是处事原则;立业先立德,这是做人原则。
做事不做人,永远做不成事;做人不立德,永远做不成人!7、可怕的还不是孤独和寂寞,而是你不得不同你不愿意交往的人打交道。
8、谨慎不惟诺,善良不懦弱,练达不草率,稳重不寡断,诚实不虚伪,忠厚不愚蠢,自谦不自卑,自信不自负,刚毅不固执,果断不冒失!。
公权力原则?
“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从权力制约理论出发,笔者认为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应体现以下六大原则:有限原则在现代民主国家,公权力都是有限的而非无限的。
孟德斯鸠曾经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有权力的人们行使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这个界限就是法律法规的规定。
领导干部行使公权力必须遵循有限原则,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限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而不能越其藩篱。
当然,各单位也有自己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首先必须体现有限原则,不能突破上位法尤其是法律法规的规定而赋予各决策主体尤其是个人无限的权力。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民主原则马克思有句名言:“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一个单位有无民主作风,是衡量该单位是否实行现代治理的一条标准。
实践证明,民主是最有利于防止由于个人专断而出现决策失误的方式和途径。
民主意味着多数人的参与和意见的表达,因此,相对于专制而言,民主必然表现出效率不高的一面,但效率方面的缺失往往以体现公平、正义等价值而得到补偿。
“三重一大”制度就是民主原则的体现。
它要求,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必须经有关机构集体讨论决定,而不是由领导人个人擅断。
实施这一制度,必须搞清楚哪些属于“三重一大”事项,以及这些事项分别对应的决策主体是什么。
同时,必须在具体的决策步骤和方式上有细化的规定,以保障民主原则的真正实现。
比如,集体讨论时,主要领导人不能首先表态“定调”,或表达某种有倾向性的观点,而应由各位参会人员先畅所欲言,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立场,主要领导人可以在最后根据会议发言情况作总结发言。
法治原则法治是区别于人治、德治而被提出来的。
实践证明,主要依靠领导人的个人道德修养来实现良好治理,防止权力的腐败,是非常危险的,也是靠不住的。
解决权力变质的根本出路是建立完善的制度,将这种制度用法律给予规范化,借助法律的强制力来保障其实施。
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贯彻法治原则,就是要实现从人的治理到制度的治理的转变。
这就要求首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应该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制度,即制度本身要体现科学性、严谨性。
同时,制度本身设定的行为标准必须是可行的,是可以付诸实施的。
如果设定的标准不切实际,就必然面临这样的尴尬处境:要么放任违规违章行为的发生,伤及制度本身的严肃性,要么严格地执行这些制度,造成新的不正义。
其结果,损害的都是制度的权威和公信力。
有了完善的制度,制度的执行就变得尤为重要。
这是制度落实的关键环节。
目前一些领导干部腐败行为的发生,与其说是制度不健全造成的,不如说是由于现有的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导致的。
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近些年,我们国家加快了法制建设步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由于特权观念或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有些法律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因此,当务之急是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领导干部应该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整个社会遵章守纪的浓厚氛围。
程序原则程序是指从事一定行为的方式、步骤、顺序、时间等。
马克思指出:“程序是法律的生命形式,是法律的内在生命的表现。
”程序是相对于实体而言的。
实体法是权利义务的设立(立法)、分配(行政)与调整(司法),程序法是上述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是实体法实现的基本保障。
除此之外,程序法还具有自身独立价值,即程序法可以先于实体法而存在,可以补充实体法的不足,也可以纠正实体法的偏颇。
比如,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可以没有实体法,但不能没有程序法。
健全的程序制度是控制政府的有效手段。
我国历史上有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文化传统,为了追求所谓实体上的公正,甚至以牺牲程序为代价。
这种思想至今仍影响着我们,个别领导干部经常寻找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规避制约自己权力行使的程序制度。
最后的决策行为可能并没有腐败因素掺入其中,但是由于其决策过程不公开,就不能排除人们对“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的合理怀疑。
领导干部要想提高决策的公信力,严格遵守程序制度是最好的选择。
透明原则西方有句法谚“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这就要求政府行为要公开透明,打造“阳光政府”。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是预防政府腐败的重要保障。
2007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标志着我国在政务信息公开的制度化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2010年3月,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政府,因为在网上晒公务支出,从名不见经传一夜之间万人瞩目,被网友称为“政府全裸第一例”。
国务院各大部委也紧随其后,陆续在各自官方网站上公布了部门收支预算总表和部门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此举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和群众的认可。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
知情权是监督权的重要前提,国家部委公示预算的行为为人民群众有效监督政府创造了条件。
为了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政府机关应进一步扩大公开事项的范围,加大公开的力度。
只要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原则上都可以公开。
让权力运行时时处处受到监督,尽可能减少甚至避免“权力寻租”现象的发生。
责任原则现代政府管理理论要求政府权责必须统一,也就是权力必须与责任相结合。
政府如果违法,必须承担相应的不利后果,这样才有利于培养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
实行责任追究制是推进政府依法行政的最好的抓手。
近些年,我们国家加大了对政府官员违法行为责任追究的力度,包括“引咎辞职”等许多制度相继实施。
2010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又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这对于防止用人失察失误,严肃处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违规违纪行为,深入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具有重要意义。
落实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责任原则,首先必须建立健全各项事务的责任制,明确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以及追究责任的具体方式。
同时,狠抓责任制的落实。
目前,一些单位存在责任制流于形式的问题。
出了问题,只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而对主管领导应负的领导责任往往不予追究。
这就使得责任制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纲举目张,只有抓住责任制这个“纲”,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项工作才能得到平稳推进和健康发展。
上述六项原则是现代政府施政行为的基本原则。
切实推进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必须按照上述六项原则的要求,对照检查存在的不足,有的放矢地进行改进。
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公职人员公共权力的正常运行,减少或避免腐败行为的发生。
首要的原则是:越是高层次的权力,越需要被制约、监督和制衡,不得有任何人可以在重大事情上由其一个人说了算,任何重大事务必须经过尽可能公开的集体决策才可做决定,也就是说,不论哪个层次的公权力,都必须有充分的制约、监督和制衡机制。
而要保证这种对公权力的制约、制衡机制能真正起效,还必须要有接下来的另外两个原则。
第二个原则是:必须建立起公共事务的公开议论和公开辩论机制,以及建立起在公权力界定、公权力赋予、公权力任命、公权力实施中的公开辩论和公开决策机制(极少数真正涉及重大国家机密的才可以除外)。
第三个需要建立的原则是:在公权力的实施中,法无授权不可为;而对个人的言行来说,法无禁止即可为(如果现有法律条款处罚太轻,那就修订加重处罚条款即可。
比如最近发生的公交车坠河事件,就应该立法严厉惩处在公交车行驶中袭击公交司机的行为,只要今后有过几次被严惩入狱的先例并被广泛报道周知了,袭击驾驶中的公交司机的事就会极大地减少。
轻描淡写的处罚会导致这种事情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