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王安石的名言?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
——王安石 因循二字,误尽一生;鼓舞精神, ——宋·王安石 人生乐在相知心。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 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王安石。
苏东坡传句段赏析?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国人大概对这一名句耳熟能详。
不错,这便是宋代文坛盟主苏东坡写的。
苏东坡一生起起落落,不论居庙堂之高或是处江湖之远,不变的是他的乐观豁达,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模范。
激起我对苏东坡兴趣的,是我在国庆假期阅读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苏轼在少年时便显示出过人的天赋,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同时中了进士,且名列榜眼,举朝震惊。
苏轼在青年时期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王安石变法却将他拖入深渊。
他对于王安石的过激政策发表不满,认为有损人民利益,并坦言自己如不抨击时弊便“如蝇在口,必吐之为快".这种刚直的性格也为他招来了祸事:贬谪地方。
可当他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之时,仍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
在王安石变法被一一否定之后,他又不合时宜地支持免役法,可谓”虽千万人吾往矣“,又为元祐党人所不容,可见其光风霁月,不以个人私利为意。
苏轼大半生不是被贬,就是在去往被贬之地的路上。
还好,苏轼有一颗乐观豁达的心。
当他被贬黄州时,衣食无着,在荒地上亲自耕种,又自建雪堂,作为饮酒赋诗之所。
他与周围的农夫村妇相处甚欢,而无大文人之傲气。
在黄州,与其说苏轼成就了赤壁,不如说赤壁成就了苏轼。
在这段岁月里,他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此时的苏轼,看淡了人世荣辱,超脱于功名利禄,此时大概是他此生最快乐的时候吧。
迥异于一般被贬之人,苏轼每至一地,都能造福当地百姓,因而为人民所纪念。
苏轼在旅居武昌时上表与太守请求禁止民间杀婴的野蛮风俗;在杭州治理西湖,建苏堤,使西湖恢复旧日美景,百姓可以喝上廉价的淡水,在粮价暴涨之时不惜与同僚作对,建议朝廷拨款购米并在杭州低价卖出以平抑粮价;在儋州建立学校,传播儒教,为海南的文化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后,便是苏轼的真性情了。
苏轼与第一任妻子王弗十分恩爱,但不幸的是,王弗英年早逝,留下苏轼孤零零的一人对抗黑暗的官场。
王弗去世十年后,苏轼写下《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读来令人肝肠寸断。
而他与弟弟苏辙亦是手足情深,苏辙曾于“乌台诗案”中奏请以自身官位为兄赎罪,而苏轼亦与弟弟一生相互扶持,他写给弟弟最出名的诗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其兄弟情深,可见一斑。
苏轼是在中国传统士大夫中精通儒释道的代表人物,是每个困窘之人的人生导师。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