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反驳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最好的反驳方式是,指出其没有道理、不符合生活实际的地方。
第一、可怜人的可恨之处,未必那么“罪大恶极”。
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代表人物,确有可恨的性格弱点,但罪不至死,不能掩盖那些伤害者的真实罪恶。
第二、有的人可怜,但根本没有可恨之处。
比如:《窦娥冤》中的窦娥是十足的良善女子,如果非要找到其可恨之处,那只能是心地太过善良。
难道可以把善良作为可恨之处,予以惩罚吗?第三、可怜又可恨的人确实存在,但只是特例。
例如:《三国演义》中的成济趋炎附势、助纣为虐,穷凶极恶地弑杀曹髦,后来被司马昭当成替罪羊,确系咎由自取,属于“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但这只是其中的情况之一,不能以偏概全。
综上,可怜之人,是否可恨?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客观事实出发进行调查研究,而不能简单地使用“一刀切”的方式以偏概全!。
这是毒鸡汤,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本身就是一种傲慢的态度,说这话的人通常自己的条件比较优越,有优越感!你让他经历那些所谓“可恨之人”所经历的试一试!可以让他/她放下自己所拥有的,去陌生的城市生活一个月先!。
非攻结尾段作用?
一、意义是:1、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募捐救国队影射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欺骗行为。
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前,国民党政府实行卖国投降政策;同时却用“救国”的名义,策动各地它所控制的所谓“民众团体”强行募捐,欺骗人民,进行搜刮。
在古人故事里出现了对现实生活的讽刺,这体现了鲁迅先生所提出的“油滑”,也即混合着幽默、滑稽、反讽、自嘲等几个意思。
《故事新编》的“油滑”效果主要是因为古今杂糅造成的。
古人墨子遇到了写文章的当时民众所经历的事情,即引发了读者会心的苦笑,又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丑恶现象,幽默与讽刺两相彰显。
2、丰富了细节,突出了主题。
墨子淋雨感冒这一细节照应了《墨子》里墨子被士兵驱赶这一情节,丰富了原文的内容,同时也突出了真正的英雄默默无闻甚至被人误解的沧桑感。
二、鲁迅《非攻》结尾: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
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三、墨子《公输》结尾:子墨子归,过宋。
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
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