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名人名言 > 诸葛瑾的名言警句,名人对白帝城托孤的评价?

诸葛瑾的名言警句,名人对白帝城托孤的评价?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4-01-10 17:17:32
阅读:

名人对白帝城托孤的评价?

诸葛瑾的名言警句,名人对白帝城托孤的评价?

陈寿对刘备的人格评价还是非常高的,并且把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视为至正大公,古今典范。

然而后世不少史学家对此持有异议。

比如清初著名学者王夫之认为,刘备并不那么信任诸葛亮。

他举事证说,刘备伐吴之时,诸葛亮说:“法正若在,必能阻止主上东行。

”这说明:诸葛亮是劝过刘备的,但刘备没有听,若法正在才能劝阻。

王夫之进一步评论说,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不如对法正的信任,也不如对关羽的信任。

他怀疑诸葛亮和吴国交结太深,并怀疑他和诸葛瑾联合。

假如刘备能像信任关羽一样信任诸葛亮,听赵云之言,停止东征之师,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时,联合吴国,北伐中原,则军力尚全,士气尚锐,就算不能成功,那英雄之血,至少是洒在许昌、洛阳,何至于流在猇亭呢?我认为王夫之说得有一定道理,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是很好,但还没有达到孙权信任周瑜那种程度。

否则“隆中对”之联吴抗曹的对策就会坚定执行,他就会派能够妥善处理两国关系的人物驻守荆州,或者派出外交好手进行斡旋。

这样,关羽的错误就会避免了。

吴蜀联盟不崩溃,那么三国历史恐怕就得重写了。

当然,说刘备不是非常信任诸葛亮,只是就信任程度而言,从基本面上来说,他还是信任诸葛亮的,白帝城托孤就很说明问题的。

刘备去世,留下一句千古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做。

这做人的道理,值得让世人知道并铭记在心。

善,无论大小,都发端于初心,只要修养方向对了,小就是大。

“恶”,也是如此,小时偷针,长大偷金。

品行是一种积累,是一种“扩充放大。

康熙皇帝看到这件事后,只是冷冷的蹦出了七个字:“以谲诈相尚,鄙哉!”意思就是刘备和诸葛亮在白帝城托孤的这件事,实际上是在相互算计!刘备在说如果他儿子不行,就让诸葛亮取而代之的时候,在屏风后的刀斧手已经准备好了。

一旦诸葛亮答应他了之后,立马会人头落地!所以才“吓得”诸葛亮老泪纵横,十分严厉的拒绝了他。

答:一种看法认为,刘备这寥寥数语,表达了他对诸葛亮的充分信任。

刘备明知儿子不才,并没有教给他用各种权术保住皇位,而是叮咛他要象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一切听诸葛亮安排,以免不辨忠奸,危及大业;刘备深知其子无帝王之才,与其国家沦丧,还不如让诸葛亮取而代之。

这样的嘱托,应是刘备的肺腑之言。

这样的嘱托,不仅表达了刘备广阔的胸襟和坦荡为人,实际上也是处置蜀汉政权的最佳方式。

晋人袁宏认为“其临终顾托,受遗作相,刘后授之无疑心,武侯处之无惧色,继体纳之无二情,百姓信之无异辞,君臣之际,良可咏矣。

”《资治通鉴》注者胡三省认为,“自古托孤之主,无如昭烈之明白洞达者。

”清史学家赵翼也盛赞刘备托孤之语云:“千载之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

”还有一看法,以晋人孙盛为代表,他认为刘备所言乃画蛇添足,好的作用不多,坏处倒不少。

假若所托不是诸葛亮那样的忠贞死节之臣,岂不自启篡逆的口实,带来祸害吗?好在刘禅懦弱,无猜疑之心,加之诸葛亮威望广大,使小人无隙可乘,才没有发生变故。

清《通鉴辑览》也认为,诸葛亮之为人刘备是知道的,刘备在临终时说出那种“猜疑”的话,可见三国之世,“以谲诈相尚”,即使是刘备和诸葛亮,也不能例外。

白帝城托孤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三国志》中记载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