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人们要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的名人名言?
1、字典里最重要的三个词,就是意志、工作、等待。
我将要在这三块基石上建立我成功的金字塔。
——巴斯德2、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绝不会超过自己的信念。
——林肯3、懒惰象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富兰克林4、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列传》5、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而发展起来的。
简直可以说,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的热爱而已。
——高尔基6、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 歌德。
仰视、平视和俯视的名言?
1、先从全局着手,再进入内部解剖,最后再跳出来重新审视,如此才完成了一个学习过程。
此过程既能增加经验又能提高理论分析能力,而你看问题的视角也会逐渐从仰视变成平视俯视。
2、作为祖国的希望,请让我们抛洒血汗奋斗进取,燃烧青春的辉煌,那么有朝一日天鹏展翅冲灵霄之时,回首俯视,我们会因自己奋进过而无怨无悔!3、男人的爱是俯视而生,女人的爱是仰视而生,那么,男人越往上走可以俯视的女人就越多,女人越往上走可以仰视的男人就越少。
4、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泛土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
无须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
"。
孔子在学习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教无类。
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
不应按照贫富贵贱、门第高低来区分对待,应一律平等。
同时,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对所有人都平等地施加教育。
孔子办学是面向全社会的,属于开放办学。
在面对如何选择学生这一问题上,孔子采用“有教无类”的仁爱教育理念。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行束脩以上,无未尝无悔焉”。
(《论语*学而》)。
即“自己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没有不教他的”。
也就是说,孔子选择弟子不分贫富,不论门第高低,只要你好好学习,我便教授与你。
同时无论你品德优劣与否,只要拜在我的门下,我便以“仁”、“爱’启发引导你。
因此,在孔子的弟子中,有的小于他几十岁,有的如子路仅小于他九岁。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即对于教育者而言,一要永不满足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要教育他人不知疲倦,认真教诲,使受教育者能顺利地接受知识。
在孔子看来,“学”与“教”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和老师,不能有任何的松懈。
正如他所言“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即“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的怎么样呢?”这是孔子在进行自我反思。
作为教育者而言,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提高。
在学习方面:第一,孔子每天都在反省自己,学到的知识今天都掌握了吗?第二,孔子拥有勤奋学习的意念。
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即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欢古代典籍,并且勤奋敏捷地去探求的人。
”在教学方面,孔子也是身体力行,一丝不苟地去教授学生知识。
三、全面教育。
即现在的“素质教育”。
孔子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全方位的来塑造一个人的才能和品行,而不是让其单方面发展。
也不能只学习一技之长。
在孔子看来,教育内容应广而全,不能约束在一个方面,要让学生广泛而全面地学习各种内容。
孔子说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学而》)即“孔子用四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知识和德行。
”既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又要塑造高尚的品德。
对于知识的学习,孔子教授学生礼、乐、射、御、书、数,此六者谓之“六艺”。
而对于品德的塑造,则孔子更是极为看重,他说“志于道,据于德。
”即做人要立志于求道,要立足于德行。
因此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包罗万象,无所不包。
如果将孔子的这一教育理念拿到当今来看,即为现在实施的“素质教育”。
“六艺”即是现在素质教育的内容。
四、因材施教。
即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他们的智力水平和个性差异,来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注意到了人的智商的差别,人有一定的可塑性,可后天用知识熏陶感化。
教育者不能漠视人天资禀赋的客观区别而任意行事,否则事倍功半。
孔子能充分细致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在引导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顺其自然使之体现个性化成长。
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篇》)即为“天赋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天赋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可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在实际教学中,孔子便遵循这一教育理念,对每一名弟子施加不同的教育方法。
五、学思并重。
即孔子注重启发学生先自我思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同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与“思”结合起来。
孔子在教育门下弟子时,注重启发学生善于思考,要将老师传授的知识先自己思考,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论语×为政篇》)即“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至此,孔子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将“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即让其获得知识,又让其有所感悟。
另外,孔子还很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正如其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与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篇》)即“教导学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时,不要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时,不要启发他。
举出一个问题他不能因此而推举出其它三个问题,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几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的两种矛盾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
孔子的启发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指导促进。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有着非常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同时也说明孔子注意到知识的积累和认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须一定的火候,须恰到好处的点拨。
孔子对弟子是持一种民主平等,鼓励欣赏的态度。
孔子的儒家思想可谓是博大精深,不愧为中国的思想教育家,他的主张至今仍然适用,学以至道,学以治世,在态度方面提倡虚心受教,谦卑博智,学行并重,他教导要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所以孔子对后世之人依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最突出的贡献是在教育方面,过去,学校都由官府开办,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开办了“私学”,自己聚徒讲学,这样就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们口号,招收学生没有门第、等级的限制,所以他的学生既有贵族子弟也有居住在陋巷的平民,既有鲁国的也有别的国家的。
他开设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门课程,还把礼节、音乐、射箭、驾车、写字、算数等“六艺”的技能教给学生。
孔子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意思是:学习没有个满足,教导人也不知道疲倦。
他鼓励学生把学习与思考统一起来,认为只死读书本而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想来想去而不勤于学习就会走上斜路,那就更危险。
孔子的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孔子办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据说他的学生先后有三千多人,其中成绩优异的也有七十二人,这在当时是十分了不起的。
孔子的学生有不少出色的人才,像以品德而闻名的颜渊,闵损,以政治见长的子路、冉有,口才智慧过人的子贡、公西华,还有子夏、子游、宰我等等。
孔子喜爱这些学生,同时注意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他们。
孔子的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是很高明的。
另外像“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说法,也是很让人信服的孔子晚年集中整理古代文化典籍,据说《易》、《礼》、《尚书》、《诗经》、《乐》等五经都是他整理修定的。
他还修定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这些古文化典籍得以流传到今天,是孔子的一大功劳。
这些书还对儒家学说的流传起过很大作用,被奉为儒家的“经典”。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一书,这本书记载了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对学习的态度主要有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学而不厌;3、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主张:1、学而时习之;2、温故而知新;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 【评析】 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态度。
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
《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句,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
这就如同数学中的逻辑推导,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这实际代表了学习者的三种不同的态度境界,由低向高的三种境界。
仅仅凭借功利目的推动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之人与功利学习者不如以学习为人生最大乐趣的人。
处于这个乐知者境界的人,会自发探索更广阔的领域,在未来的漫长人生中保持强大的学习习惯,他会领略到一种人生中真真的无限自由和无阻无碍,超越日常生活的羁绊与无聊。
而当初在同一起点的功利学习者和乐知者最终将会体悟到人生的艰难和空虚。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有关教育的思想至今仍被人称颂和传承。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待不同天分的人,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孔子还提出了具有思辨色彩的认知标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孔子提出了对待学习的谦逊态度,三人行,必有吾師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