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柯南的经典台词?
1、A secret makes a woman woman—贝尔摩德2、侦探可不会出于自身的兴趣去调查别人,这是我的原则。
—毛利小五郎3、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难处。
而侦探能做的事情就是找出犯人,侦破案件。
—毛利小五郎。
儒家人生四件事?
01 “志于道”:道是心之所向志,《说文解字》:“志者,心之所之也。
”心里向往并要达到的地方就是志,通俗讲就是志向、理想,在这里是指立志的意思。
有志向,人生才有前进的目标,人生才有奔头。
人生就是围绕志向而展开的,志向是人行动的指南和精神的支柱。
志向有正邪、高下、大小之分,因而人生的境界也不同。
作为一个人,首先要立志,并且志向要正确,如果志向错了,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就有可能做出有悖于社会的事情来,为道德法律所不容。
东晋晋明帝的驸马桓温说:“一个人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应该遗臭万年。
”他建立了赫赫战功,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最终没有成功。
一个想在历史上留名的志向没有错,但是为为留名,不分美名还是恶名,已经没有了是非美丑的道德准则,这样的行事处世方式危害是极大的。
其次要立大志,人生才有大格局。
项羽与刘邦看到出巡的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马车之上,威风八面,气度威严,于是羡慕之语脱口而出。
项羽说:自己“可以取代秦始皇。
”仅仅过了四年,果然应验。
项羽率领起义军消灭了秦朝,当上了西楚霸王,成为了当时各路诸侯仰望之人,天下无人不敢不听从。
刘邦说:“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也得到了应验,刘邦在秦末起义军中势力较弱,但是能屈能伸,善于用人,最终战胜了项羽,建立了超出了秦朝的大汉帝国。
为什么要“志于道”?“道”是亘古不变的常理,是世人应当遵循的最高准则,既包含自然规律的天道,又包含为人处世应遵守的正确原则的人道。
儒家和道家都十分重视“道”,二者侧重点不同。
儒家重视人道,强调活在当下,注重做人做事;道家重视天道顺应规律,不乱为。
只有明白了“道”,才能明事理,人生才能辨明方向,才能正确地做事。
正是由于“道”特别重要,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如果有一天达到了“道”的境界,即使很快地死去,也是生得值得,死而无憾。
孔子强调,“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是为了实现“道”而努力,不能只为了生活和生存而打拼;君子忧患的是“道”能否实现,而不会因为贫而感到忧愁。
现代人同样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行为,人生才不会偏向。
02 “据于德”:德是立身之本据,依据,德是行为的依据。
“道”属于哲学范畴,指的思想,是大原则,具有指导性,那么“德”就是为人处事的行为体现,是人做人做事的依据。
在古代,把德作为绝对价值的存在,是至高无上的。
《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在人生“三不朽”中,“德”是第一位的,一个人一生可以没有大的建树,也说不出名言警句影响他人,但是他不能是一个无道德的人,人无道德寸步难行。
“德”不只是把“道”存于心,还要把它落实到行动中去,这便是德行。
德是内在的,行是德的外在的表现,只有内外兼之,才能称其为有德行。
朱熹认为,“德者,得也”,“得之于心而守之不失,则始终惟一”。
“德”就是把外在的原则或规范主动地化为个人内心的自觉,并且落实到行动上,坚守不移。
德是行为的依据,就必须坚守一生。
03 “依于仁”:仁是人生的归依依,与“据”的意思差不多。
在儒家这里,“仁”是“德”的最高境界,不是“德”的全部,但在德中处于核心地位。
看一个人是不是有德,关键是看他是否知仁行仁。
仁既是内心的修养,慈爱为怀,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爱人爱物。
具有爱心,才能去爱人爱物。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只有讲仁爱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因为仁者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不会被大众的好恶所左右,能以正确的是非标准去分辨、评判人的好坏,是非分明,爱憎也分明,知道爱什么样的人,也知道恶什么样的人。
子路手提着剑去见孔子,孔子问他:“什么事须用到剑?”子路回答说:“如果遇到好人,古人就以善意对待他;如遇到坏人,古人就要自我防卫。
”孔子说:“君子以忠诚做为人处世的根本,用仁义做防卫,即使不出院墙,声名却能传播千里之外。
面对坏人,能用忠诚感化寇仇;面对强暴,能用宽恕来包容,何必用剑呢?”在孔子那里,“仁”没有“德”那么高大上,也不像“德”那么概念化,并不是摸不着、看不到。
譬如,“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刚、毅、木、讷,近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这些都很具体,更贴近生活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孔子还说:“我欲仁,斯仁至矣。
”只要人们自觉去践行“仁”,就能不断靠近仁的境界。
04 “游于艺”:艺是生存的手段艺,就是“六艺”,指礼(各种规范)、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算术),是古代上层社会必备的技艺,是立身于社会的必要手段,是道、德、仁的载体。
“游于艺”的意思就是要学习必备的技艺。
儒家强调学六艺,不单纯是为了学技艺,在学与做的过程中要时时处处体现道、德、仁。
譬如射箭,是竞争性很强的比赛,孔子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比赛射箭,以是否射中靶心的为主,不在于是否穿透了靶子,因为每个人的力气大小不同,不管是赢家还是输家,都要有君子的风度,体现礼让之德。
“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这四个方面,既是至圣先贤孔子对于人生的概括和总结,也是立人立己的标准和要求。
这对于当下的我们如何规划人生、为人行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何为志于道?就是指人生要有目标、有理想,而这个理想和目标,要符合“道”。
“朝闻道,夕死足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的追求向来是孜孜不倦的。
那么什么是“道”呢?“道”既是指人道,也指天道,都是指宇宙间的规律和真理。
无论是人道还是天道,孔子说人生首要的事是要立志高远,而不能局限在眼前。
要注重精神上的探求,而不要痴迷于当下的物质满足。
何为据于德?指的是做事要符合道德的标准,不可失德,要有底线、有依据。
现在很多人做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是被先人所不齿的,也是被社会所摈弃的。
当然通过这种行为得到的结果,也不会长久。
何为依于仁?指的是对人的态度要做到仁爱,仁者爱人,仁的含义很广泛,一方面指的是内在的自我修养,宅心仁厚,另一方面对外待人接物,要有仁爱之心。
不仅爱自己,还要爱亲人、爱朋友、爱集体、爱国家、爱社会乃至爱世界、爱人类,这就是由小爱到大爱到博爱的修炼和提升。
何为游于艺?“游”就是游刃有余、熟练掌握的意思,游于艺指的是要培养人文素养,注重精神生活的塑造,要努力让内心变得丰盈。
在古代,“艺”主要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或者六种爱好,这六种技能对于提升个人素养,陶冶精神情操都有很大的影响。
人的一生充满着无数的曲折与惊奇,而孔子看来,人的一生之中需要经历四个字,道,德,仁,艺,论语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确定回标。
道是宇宙生命的真理,天遂自然,人道无为。
据于德,有所为有所不为。
依于仁,待人态度。
游于艺,寻求丰盈人生。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精神生活,培养的是一种人文素养,。
在孔子看来,人的一生只需要有四件事就够了。
《论语》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短短十二个字,是孔子一生教育、学术思想的总结,是他立己立人的写照。
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
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
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
所以孔子说,作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这是第一个“志于道”的意思。
“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
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
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的,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
“依于仁”,已经说过,仁有体有用。
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心性之学,这是内在的。
表现于外用的则是爱人爱物,譬如墨子思想的兼爱,西方文化的博爱。
“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
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
这是仁的发挥。
“游于艺”,“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
“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
其中的“礼”,以现代而言,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
至于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
“射”,军事、武功方面。
过去是说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
“御”,驾车,以现代来说,当然也包括驾飞机、太空船。
“书”,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
“数”则指科学方面的。
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六艺修养,艺绝不是狭义的艺术。
中国古代凡属六艺范围的都是艺。
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
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他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
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
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
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
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
所以这四点统统要,后人对这四个重点都有所偏重,其实讲孔子思想,要从这里均衡发展。
- 上一篇:有关孝顺名言警句-孝心的名人名言?
- 下一篇:歌德说经典名言—歌德谈话录摘录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