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意思?
是在战争中,如果了解自己和敌人的实力和弱点,那么就可以找到取得胜利的最佳策略。
关键在于了解敌人的情况,这样才能在战斗中避免受到攻击,得到胜利。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也可以用于提醒人们,只有了解自己和他人,才能更好地相处,避免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因为只有了解对方,才能更好地沟通和理解,从而减少误解和不必要的争吵。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指只有深入了解敌人和自己的情况,才能提高战斗的成功率和避免失败的风险,这也是战争中常用的策略。
只有全面了解实情和对手的情况,才能制定出更有效的计划和策略来应对挑战。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了解他人的个性、特长和弱点,也能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相处,避免错误决策带来的后果。
知己知彼的思想贯穿着交际、战略等多个领域,提醒人们注重思考和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结果和效果。
是说,只有了解自己和了解对手,才能在战争中避免失败,取得胜利。
具体来说,知己就是要了解自身的实力和弱点,洞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而知彼就是要掌握对手的情报,包括对手的实力、战术、心理等等。
在了解了这些信息之后,才能提前制定出合理的战略和计划,避免盲目进攻或者输给对手的策略。
同时,也能在战场上对敌我形势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反应,保证最终获得胜利。
因此,知己知彼是战争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这种思想方式也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如商业谈判、竞选选举等。
只有准确判断自身和对手的优劣,才能够更好地制定出应对策略,从而取得成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指在战争或竞争中,如果你了解自己和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就能够制定出更好的策略,从而在战争或竞争中获胜。
这个成语强调了在竞争中了解自己和对手是非常重要的。
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也经常被用来描述在商业竞争中,要善于了解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情况,才能打赢竞争。
“难递省,盍渐捐赋外之征;民未易苏, 当先去民间之蠹。
”怎解?
原文应为:“赋难递省,盍渐捐赋外之征;民未易苏,当先去民间之蠹。
”这是南宋后期著名理学家 真德秀 的一句名言,后被清朝道光年间的状元 刘绎 引用过。
赋 —— 赋税。
难 —— 困难。
递 —— 交替。
省 —— 减省;减少。
盍 —— 何不;为什么不。
渐 —— 逐渐;渐渐。
捐 —— 除去;清除。
征 —— 赋税。
民 —— 泛指庶民百姓。
苏 —— 死而复生;获救、缓解。
蠹 —— 蛀虫,常用以比喻侵耗国家或人民财物的人。
《五蠹》:“此五者,邦之~也。
”全句的意思是:赋税难以交替减少,为什么不逐渐除去应有税赋之外的征收呢?百姓生计不易得以缓解,应当首先去除百姓之中的蛀虫。
另附:刘绎 简介如下:刘绎(1798-1879),字詹岩(或瞻岩),永丰县城南(今恩江镇八一街道)人。
绎父振,年少丧父,家贫,32岁始与双江村(今佐龙乡聂家村)聂氏女结婚。
婚后十余年,只生2女,至振45岁时才生绎。
绎好学,年少时就以文章闻名乡里,道光五年(1825年)得选拔贡。
次年,赴京参加“朝考”,名列一等,以知县任用。
绎赴考前,父叮嘱他:“倘得外用,毋轻就。
”绎遵父命,请求改就教职,得授江西省宜黄县教谕。
父赞许说:“此官不失读书本色。
”道光十一年(1831年),绎应乡试,中举人。
十五年殿试,中一甲一名进士,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
十七年,奉命入值南书房(皇帝文学侍从之臣)。
十八年,出任山东提督学政。
两年任满,被召回京,仍入值南书房。
宣宗询及家事,知绎父母俱存,特许奉双亲居禁内澄怀园,以便侍养,并示优遇。
二十一年,因父母年老多病,不服水土,陈情乞归养,特允所请。
归里2年,振去世,绎归里后,主讲吉安白鹭洲、青原山两书院。
前后达30年,培养人才甚众。
绎与生徒讲学,不涉偏激,不落虚空,一以省察躬行为本,不专以文艺优劣。
绎生平为文,要求情真,言之有物,主张“不事摹仿,不求工巧,自然流露,若不容己,则虽词浅旨近,往往见其真焉。
”论诗,则说:“作诗不必规规唐宋,惟其真而已。
”文与诗,均强调一个“真”字。
道光三十年正月,宣宗去世,文宗即位。
是年夏,文宗连召绎入京,听候简用。
绎起程前致书友人说:“幸得陛见,即仍乞养还里。
……岂有希荣幸禄之心哉?”入京后,接连3日受到文宗召见,仍以母老多病,陈情乞归侍养,文宗体其至情,允如所请。
咸丰五年(1855年)冬,太平军占领永丰城。
绎扶侍老母避居乐安、吉水等地之深山中,转徙县境院溪、中村等处。
八年,由藤田返里,住巘山下航陂村。
其间,曾襄办地方团练,下乡劝捐。
十年秋,绎被加三品京堂衔,任江西团练大臣,为镇压太平军效力。
十一年四月,老母94岁病故,恳辞差使,以使终制,未获允准,只得哭而就道。
是年冬,奉旨停撤各省团练,改归地方,绎卸任,感到“幸释重负”。
同年十月,穆宗嘉许绎学优品正,也召他入京听候简用。
绎以年事已高为由,请江西巡抚代奏,恳辞征命。
同治三年(1864年)之后,绎仍受聘主讲白鹭洲、青原山两书院。
绎在鸦片战争期间,上书卢部尚书祈嵩藻,反对赔偿烟价与战费,认为:“以肉投犬,以饭饲丐,愈引愈前,愈禁愈多,未有了时。
”绎对英舰入侵长江,义愤填膺,主张“沿江固守,不必与战”,以消耗其粮食、弹药。
“更以大兵转之于海口,悉力防堵,断其归路”,使之成为“釜底游魂”,不难聚歼。
绎力主禁鸦片,,列举鸦片之害:“官吸之则废事,兵吸之则废守,富者败家,贫者丧身。
”并提出禁烟具体方法,对官吏、军伍、民间,分别责令纠察、整肃或申禁。
预计“行之数年,必可挽回。
”绎对为官者的要求是:“不烦不扰”。
他借真德秀的话说:“赋难递省,盍渐捐赋外之征?民未易苏,当先去民间之蠹。
”而对治理国家,则重视培元气。
认为“为国必先治元气,其要在乎得人才,固民心。
上无言利之臣,则贤才进;下无贪暗之吏,则闾阎安。
元气之复,必由于此。
”绎除诗文外,还擅长书法。
主讲白鹭洲书院时,撰写“鹭飞振振兮,不与波上下;地活泼泼也,无分水东西”一联,刻于书院门前石柱上。
隔江嵌于钟鼓楼的扁额“古青原台”四字,亦为绎手迹,,至今犹供游人观赏。
绎晚年,正值清政府下令修地方志。
巡抚刘坤一修《江西通志》,委绎任总纂。
《永丰县志》、《吉安府志》,也相继编修,绎均被委为总纂。
三志于同治、光绪之交先后修成,而绎已届垂暮之年。
他有幸“重游泮水”。
在《八十自序》中说:“平生进未尝有一日诡遇,退未尝有一日暇逸。
”当是绎一生的自我评定。
光绪五年(1879年)去世,终年82岁。
绎著有《存吾春斋文抄》12卷,《存吾春斋诗抄》13卷,又笺经评史及语录未编次的不下数十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