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论语》的核心就是阐述君子和小人问题,但《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在概念上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君子和小人是截然不同的,不是我们现在经常简单认为的君子就是好人,小人就是坏人。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首先是指出身上的区别,出身大宗的人,也就是天子、国君、家君的嫡出直系子女,他们都属于君子。
而庶出的、旁支的就属于小宗之人,简称小人。
从出身方面来看,只有贵族才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平民百姓和奴隶们是没有君子和小人之分的。
但是《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和小人基本上不是指他们的出身,小人出身,甚至君子和小人出身以外的平民百姓甚至奴隶,如果他们通过一定方式混入了上流社会,成为社会管理者,他们也就跻身君子之列了。
从出身和身份上划分,君子和小人是不关乎道德问题的。
但作为社会管理者,其人品是十分重要的,让人品有缺陷的人来管理社会,社会是要出问题的。
所以《论语》中不断强调君子的人品,要求君子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而咱们今天教育的重点却是在知识和技术上的,对道德培养可以说达到缺失的地步,非常必要在这方面进行检讨。
论语,以德为规范,以社会为“职场”,一套立人、立事、立世的儒家方法原则。
其基础是以“道”为基,然后才有德。
这个道本质是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以自然法则来行德,其核心是“一日三省吾身”,已内求自身反省,来行德,而不仅是文字范畴的内容,犹如王阳明对世界的认识,源自自身内求“反省”顿悟。
这是当前缺少国学大师的根本原因。
论语的启示: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
同谄媚奉承的人交友,同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便有害了。
我们都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一个人的朋友可以反映出这个人的层次。
如果我们想成长,做最好的自己,就要考虑孔子的建议了。
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喜欢孔子说的三种有害的朋友,因为人性都喜爱被夸奖、喜欢听好听的话。
三种有益的朋友本来就少,自己又不愿意和他们交往,也是我们惯常的作为。
所以,首先我们要去除不利于我们成长的理念,把有利于我们成长的理念深深的刻在脑中。
要知道什么是损友,什么是益友。
主动的接近益友,可以从我们喜欢的益友开始,慢慢的接近我们虽不是太喜欢,但能促进我们成长的人。
只要得到了成长,自然产生了正向反馈,让我们更想接近益友了。
到哪里去找益友呢?如何与他们成为朋友?就需要你自己开动脑筋,去思考,去行动了。
如果要说有什么启示,首先要针对当前的现实。
当前的现实是什么?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但人们缺乏信仰,没有敬畏之心。
全社会以利益当先,“一切向钱看”的思想非常严重。
整体社会道德水平底下,熊孩子和失德老人遍布各地。
应该说,孩子是最容易塑造的,而众多小孩子无知无德,反映出社会的价值导向出现了严重问题。
在任何社会,老人都应当是道德模范和表率,而当前社会之所以失德老人遍布各地,反映出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本来应该成为我们道德表率的老人自身素质低下,规则意识淡漠,道德品行差。
这些问题的出现,正说明了我们抛弃了传统文化,失去了精神家园的严重恶果。
我们曾经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导人民,但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无根之木自然无法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生根发芽。
我们也寄希望于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能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经济发展的结果却是大家既不知礼节,也无所谓荣辱,眼里只有钱而没有道德,没有丝毫的谦让之心。
所以,当今社会,如果要想树立全社会的道德意识,就应该捡起被抛弃已久的《论语》等传统经典,从老祖先的谆谆教诲中去寻找答案。
这些答案,是你无论从其它什么地方也找不到的。
为什么?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论语,是大圣人对生活、学习、处事等高度概括及总结,像一座丰碑引领后人2000多年。
它带给我们的启示不同人会有不同看法,但可以确定儒家思想精髓值得尊崇和传播,尤其是现在精神荒芜的时代,更应该提倡和学习传统文化…。
论语十则》选取了《论语》中十段内容,每一段都给人以不同的启示,这里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
温故而知新是指,能够通过对已知事物的了解和掌握,去认识和判断新的事物。
能够温故而知新,说明这个人是有思想、有方法的,做到了学而思、思而学。
“温故”不是复读或者复述已经学到的内容,而是对已学知识的思考,同时又在思考中探寻了解新的知识,思想认识不断发展和提高所以才能“知新”。
这样的人当然也会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发扬出来,不论是否收徒当老师,都能起到老师的作用。
而对于那些能够做到温故知新的人,应当将其作为老师来对待,好好地向他们学习的。
当然如果自己能够做到这点,那么自己也可以发挥老师的作用。
能够温故而知新,说明这个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而一个有思想、有方法,不断回顾与思考,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发扬出来的人,其在品质方面应当不是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