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子夜歌》本是古代的民歌,有《子夜歌》《大子夜歌》《子夜四时歇》数种,本诗仿《子夜四时歌》,但从每首四句扩大为六句,又在题中标出“吴”字,意在强调是吴地之歌。诗人长期在这一带漫游或寓居,对这一带的民情风俗和歌谣相当熟悉,所以才能写出如此逼肖的民歌体作品。《子夜四时歌》原辞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四首,李白此诗也是按照这样的体例,为了使读者窥见全豹,这里全部入选。
子夜吴歌·春歌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子夜吴歌·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第一首是春歌,罗敷采桑。在唐代,经济中心逐渐从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江南一带养蚕和丝织业都相当发达,李白在《寄东鲁二稚子》描写说:“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二眠”,李肇《国史补》说越州(今浙江绍兴)的续纱很精妙,花样繁多;白居易的《缭绫篇》说:“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去年中使宣口救,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草色。”唐代各地向朝廷所贡的纺织品共分九等,宣州(定徽宣城)、润州(江苏镇江)的火麻是第一等,常州(江苏常州)的是第二等,扬州(江苏扬州)、湖州(今浙江湖州)的是第三等,都比较出名。
而这些地方都属于吴越之地,足见当时的养蚕采桑在民间已十分普遍。李白的春歌,正是从这些生活中选取而典型化的。它明显地受到古乐府衣《陌上桑》的影响八但作了一些变化,以适应《子夜臭歌》体裁的需要。一是江南多水,把“采桑城南隅”改为“采桑绿水边”;二是对罗敷的采桑工具和打扮加以简化,只用“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这样就更象民间的女子了,三是把罗敷与使君的对话缩少为两句话,表示委婉拒绝之意,“蚕饥妾欲去”,更有生活气息。但总的说来,此诗比较一般,缺乏鲜明的独创性。
第二首是夏歌,西施采荷。诗人在作品里多次写到鉴湖和若耶溪,那“笑入荷花去,伴羞不出来”的采莲女,那“涉江玩秋水,爱此红槃鲜”的男青年,那“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的明丽场景,都曾给人深刻的印象。此诗以西施在若耶溪采荷的传说为依据凝成六句,“三百里”言镜湖的广阔,“五月”点明是夏天。结尾两句意在说明当时西施已非普通的民间女子,已经被越王勾践聘入宫庭了,但“回舟不待月”轻轻一垫,使全篇增加含蓄之美,音节也都更嘹亮、铿锵了。
如果说前两首春歌、夏歌写得还比较平庸的话,那么第三、四首,即秋歌和冬歌,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就大大不同了。先说第三首,开头写长安夜景,第一句是月色,第二句是声音,月色用“一片”加以形容,是描写月色的皎洁,无处不为明光所照耀;声音是捣衣之声,用“万户”加以形容,以见声之悠远不断,这是创造思妇的环境气氛,也为思妇念远的情感起兴。那么为什么秋夜要捣衣呢?这是由于唐代征人的四季之衣是由民间家里供给的,和后世由朝廷统一发放不同,因此到了秋寒之际,征人的妻子们就要赶制冬衣及时送到征人那里,以免他们受寒挨冻,而捣衣料就是为了赶制冬衣。
初唐诗人沈期等人早就描写过“九月寒砧催木……更教明月照流黄”(《独不见》)这种夜捣的场面,但夺白的描写则更为朴素自然。诗的三、四句用形象化的手法揭示夜捣的原因。“秋风”与上句“捣衣声”,紧紧相连承先启后,秋风阵阵不断,思念玉关外丈夫的感情也是绵绵不绝,真有点“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味道。
这四句诗场景广阔,内容丰富,明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这是指它的自然而言。结尾两句写思妇渴望战争结束丈夫回来团聚的心情,是前四句必然的结果,但用设问句,问而不答,厌倦战争之意溢于言表,更觉含蓄有味。有人认为后二句可删,这是皮相之见。有了这两句才能充分刻画出思妇忧思交加的神态,加深读者对她们命运的关注和同情,更好地表现反战的主题。
如果说前一首思妇的感情活动是在户外捣衣中表现的,那么第四首冬歌就是屋内“一夜絮征袍”中反映出来的。古代驿使,除了送中央紧急文书外,还兼传递征人之物包括征衣之类。诗的一、二句就交代这种背景,驿使明天一早就要上路,“征袍”非得夜里赶制好不可。中间两句写思妇的具体行动,又是裁剪,又是抽针,“那堪”二字表示天寒夜深,难以忍受,说明思妇忍寒而为,不畏艰苦,认识到赶制的重要性,也反映了思妇对丈夫的一片深情。
这两句意境似画,仿佛使人看到夜窗上烛光如豆,思妇彻夜不眠的情景。最后也以设问收结,但重点不象第三首是渴望和平生活,而是深思细想,几时可寄到临洮?使亲人能够早日穿上征袍,比较起来较为单纯集中。这种结尾能给人许多联想,如思妇征袍缝制好后怎样亲手交给驿使?驿使怎样上路?丈夫试衣又如何喜悦?等等,都是自在不言之中的。
《大子夜歌》说:“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可爱)。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这是子夜歌在风格和音律方面的特点。用它来形容李白这四首诗也是恰如其分的。音律的宛转动听,风格的清新明朗,语言的浅近如话,感情的深挚温厚,是这四首诗的共同之处,尤其是三、四首更是如此。
参考资料
《子夜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