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采”为中国传统婚俗“三书六礼”中的六礼之首。“纳采”,俗称议婚或说媒,请媒人到女方说媒,了解女方的心意,看看这门亲事有没有成功的希望。
在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婚姻大事,需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
这种说合,就叫“说媒”。人们常常把最婚姻介绍人称为“月下老人”,这个典故由何而来呢?据说,唐朝有个叫韦固的人,一次离家旅行住在宋城,当晚,他遇到一位老人在月光下翻检书信,身旁一个布袋里装着很多红绳。韦固感到奇怪,上前询问道:“这红绳有何作用?”老人答曰:“这是用来系夫妻的脚的。即使仇人之家,贫贱悬隔,远在天涯,只要一系上去便会结为夫妻。”以后人们便把婚姻介绍人称作“月下老人”,简称“月老”。
媒人还被称为“红娘”。唐代才子元稹写过一篇《莺莺传》其中塑造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婢女红娘的形象。她一再巧设计谋,终于撮合成了张生与莺莺小姐的婚事。元代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西厢记》,使红娘的形象更加聪明可爱。人们以“红娘”代称媒人,显示出对媒人的重视和友好。
媒人还被人雅称为“冰人”、“冰斧”。据《晋书.艺术传.索紞》记载,孝康令狐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索紞解释这个梦说:“你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这象征着你在调和阴阳,调和阴阳就是做媒介,你将会给别人做媒。但这媒不容易做,要用你的热情把冰融化了,男女双方才能成婚。”看来,做媒是需要热情和毅力的。
后来,有一位地方官看上了一个同僚的女儿,想聘为儿媳,就求令狐策前去做媒,很顺利地说成了这门亲事。紧接看,令狐策又接连说成了好几宗亲事,人们也都乐意让令狐策做媒说亲。果然令狐策成了远近闻名且受人尊敬的媒人。
媒人还称为“伐柯人”,说媒则是“执柯”。《诗经》咏叹道:“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它的意思是:“怎样才能砍下大的树枝?不用斧头砍不断它;怎样才能要到妻子?没有媒人成不了婚。”
媒人也称媒妁,媒,谓谋合二姓;妁,谓斟酌二姓。一说男曰媒,女曰妁。媒人还被称作“保山”、“媒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