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墓。
出土于杞县空桑的明代伊尹碑。 本报资料图片
在华夏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商朝宰相伊尹的美名光耀千秋。
伊尹是我国奴隶社会唯一奴隶出身的宰相,助商灭夏,并辅佐四代五位商君,死后享天子礼葬,被尊为商元圣;因创立“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有“烹调之圣”美称,并被奉为厨祖;因撰《汤液经法》有功于万世,而被后世医家尊奉;因为贵族子弟“师仆”,并做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成为我国首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
出身卑微的伊尹,以其非凡的智慧一生,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之师、中华厨祖。圣人孔子在《论语》中称赞“大贤唯有伊尹”,亚圣孟子评价伊尹“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
身世离奇 自幼聪慧
伊尹,名伊,一说名挚,尹为官名,夏末商初人。其事迹《尚书》《论语》《吕氏春秋》《列子》《楚辞》《孟子》等前秦古籍均有记载。
伊尹的出生时间不详,其出生地与故里商朝没有文字记载,后人所记载的史料,说法不一。目前,其出生地有河南杞县、陈留、嵩县,山东曹县、莘县,陕西合阳县,山西万荣县等多种说法。
伊尹的诞生,被涂上了浓郁的神话色彩。传说,伊尹的母亲生他之前梦感神人告知:“臼出水而东走,毋顾。”第二天,她果然发现臼内水如泉涌。这个善良的采桑女赶紧通知四邻向东逃奔20里,回头看时,那里的村落成为一片汪洋。因为她违背了神人的告诫,所以身子化为空桑。有莘氏采桑女巧遇,发现空桑中有一男婴儿,便带回献给有莘王,有莘王命家用奴隶厨师(庖人)抚养他。这一神话传说曲折地反映了伊尹是伊水而生的,故命名为伊。而他的母亲就是那个采桑的女奴。
研究伊尹多年的孙润田先生认为,按多数史料和传说以及遗迹遗址追源,杞县西空桑村作为伊尹的出生地与故里,比较符合客观实际。
南宋的范成大在《揽辔录》(《河南通志》卷八十拾遗附)中记载“……丙寅过雍丘县(今杞县)空桑,世传伊尹生于此,一里过伊尹墓,道左砖堠石刻云汤相伊尹之墓。”南宋人周在《北辕录》(《杞县志》卷之三乾隆五十三年岁次戊申仲冬月周玑撰)中记载:“八日至雍丘县……行二十里过空桑,伊尹所生之地,又里许伊尹墓。”《杞县志·地理志》(卷之三)载:“空桑城……在雍邱县(今杞县)西二十里。”
《杞县志·重修伊尹庙碑》(卷之二十一《艺文志》)载:“开封属邑曰杞,去邑二十五里有空桑城。《帝王世纪》曰:‘伊尹降生于空桑,即其地也……旧尝有伊尹庙,考之建于商、周时。邑人水旱、痨疫无不祷焉……’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车驾幸其庙,亲洒寰轮,刻序铭于石。”
伊尹自幼被庖人所养,长大了也就自然成为有莘氏的庖人。但他与一般庖人不同,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虽耕于有莘国之野,却乐尧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调技术,又深谙治国之道;既作奴隶主贵族的厨师,又作贵族子弟的“师仆”,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才华过人的青年才俊,被时人称为“贤”。
言语精辟 成为重臣
青年伊尹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奴隶社会大变革时期。历经400年,夏朝已经腐朽、衰败,最后一个王履癸(桀)的残暴不仁让各诸侯国陆续与王朝离心离德,夏正在一步步走向灭亡,而商在胸怀大志的部落首领汤的治理下逐渐崛起,并征服了毗邻的诸侯国葛,正做着灭夏的准备。思贤若渴、不拘一格网罗人才的商汤,需要一个旷世奇才来帮助他完成这场革故鼎新的使命。伊尹,自然成为汤所极力搜求的目标人选。
史载:“汤闻伊尹,使人请之有莘氏,有莘氏不可。”由于有莘王没有答应商汤聘任伊尹,于是汤便想了一个主意:“请取妇为婚。”一个大国的君主向一个小国的公主求婚,这对一个小国是无比荣耀的事,结果,“有莘氏喜,以伊尹为媵。”就这样,商汤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伊尹以陪嫁奴隶的身份终于来到汤王身边。有莘氏国的国君,糊里糊涂地把伊尹这个人才作为陪嫁送给了汤。
传说伊尹来到商汤的王宫后,并未获得汤的立即召见,而是被王宫的管理者派遣到厨房为奴。为了见到商汤,一种说法,曾为庖人的伊尹做了一道奇特的汤,侍者送给商汤品尝后,商汤令厨子来见;另一种说法,伊尹平时菜做得很可口,有时候却故意做得没滋没味的,好让商汤生气而找他。不管哪种说法,伊尹见商汤的目的达到了。伊尹就利用这个机会,用炒菜打比方,做菜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只有把佐料放得恰到好处,火侯也掌握合适,菜才会好吃又有味。治理国家和做菜是一个道理,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拖沓懒散,只有张弛有致,才能把事情办好。伊尹这番以菜喻国是的精辟言语,使商汤大悦,便解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任命他为右相,成为商汤的重臣。从中我们看到,伊尹不仅有杰出的才干,还有过人的机智与胆识。
关于商汤见伊尹,《墨子·贵义》这样记载: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足见商汤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对伊尹的器重。
助汤灭夏 成就伟业
为报答知遇之恩,伊尹帮助商汤筹划了进攻夏朝的大计,并通过被夏桀王遗弃的元妃喜,了解到夏桀王内部的许多重要情报。
传说,为了测试九夷之师对夏桀王的态度,伊尹劝说商汤停止对夏桀王的贡纳。结果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师”攻汤。伊尹看到九夷之师还听夏桀的指挥,就献计商汤暂时恢复对夏王朝的贡纳,同时积极做攻夏的各项准备工作。
约公元前1601年,伊尹又一次劝说商汤停止对夏王朝的贡纳。夏桀闻讯,再次起兵攻汤,却没有得到各诸侯国的响应,此时夏桀在政治和军事上已完全陷人孤立无援的困境。伊尹看到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协助商汤下令伐夏。夏桀战败南逃,汤在灭掉夏王朝的三个属国后,挥师西进,很快攻占了夏王朝的心腹地区——伊洛流域的斟(今偃师二里头村与四角楼村、圪挡头村之间),并进而定都西亳(今洛阳市偃师尸乡沟),夏朝灭亡。
在助汤灭夏的过程中,伊尹将人心向背的政治因素用于指导战争,运用了“上智为间”的谋略,并根据敌我力量变化选择有利战机。在天命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伊尹不是通过占卜、观象来决定是否发动和何时发动战争,而是根据对客观形势的分析,充分认识人在战争中的主导地位,由人来把握和选择战机,展示出了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杰出的军事才能,不仅为汤灭夏建立商王朝立下首功,也对中国军事的发展,尤其是战略学说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商朝建立后,商汤封伊挚为尹。《史记·殷本纪》皇甫谧注云:“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则,作天下楷模,师范天下。《尚书君爽》引周公语说“伊尹格于皇天”,是代天言事的,他的话就等于天意。在政治上,伊尹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做国王的要“惟亲厥德,终始维一,时乃日新”,强调“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做大臣的要“为上为德。为下为民”。遵循伊尹制定的各种典章制度,商朝很快呈现出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
史料记载,商汤死后,伊尹辅佐第二代君主外丙、第三任君主仲壬,又做了商汤长孙太甲的师保。传说,中壬死后,太甲继位。因太甲不理国政,破坏了商汤法制德行,伊尹将他放逐,囚禁于桐,并著《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令其深刻反省,伊尹本人与诸大臣代为执政,史称共和执政。3年后,伊尹还政于已悔过自新的太甲。复位后的太甲“勤政修德”,政治清明,终成有为之君。太甲死后,伊尹作《太甲》三篇,《咸有一德》一篇褒扬太甲。孙润田先生现存有《太甲》的民国版本。
贡献卓越 光耀千秋
传说伊尹活了100多岁,太甲之子沃丁在位时去世。沃丁以天子礼葬之,尊为商元圣。
后世对伊尹极其推崇,多把其比附圣贤。《论语》曰:“大贤唯有伊尹。”《孟子》记载,“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伊尹圣之任者也”。《汉书·刑律志》伊、吕并书,称赞其治国和军事才能。苏东坡《伊尹论》则从政治角度称赞伊尹“辨天下之事者,有天下之节者”,夸赞他不以私利动心。伊尹“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为下为民”等道德修养的方法,今天仍不失其教育意义,其不少哲学思想、教育思想,至今闪耀着光芒。
《汉书·艺文志》中的《汤液经法》三十二卷,历史上有不少人坚信为伊尹所著。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神农尝百草,立九候,以正阴阳之变化,以救性命之昏札,以为万世法,既简且要。殷之伊尹宗之,倍于神农,得立法之要,则不害为汤液。”汤液的发明提高了医药的疗效,成为中医药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元代起的三皇庙中,伊尹已列配享,与上古传说的医家进入医家朝拜的殿堂,还有人将黄帝、神农和伊尹并称为“三圣人”。
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伊尹借烹饪之事而言治国之道,提出了他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在伊尹看来,烹调美味,要认识原料的自然性质,用水要讲究,用火要适度,调味更要特别用心去掌握、体会。烹饪美味,应该达到:“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这些精辟的论述,说明伊尹不仅具有丰富的烹饪实践,对烹饪理论也有极深的研究。今天,用“伊尹煎熬”“伊公调和”“伊尹负鼎”等词语比喻技艺高超的厨师,都与伊尹有关。后人把伊尹奉为“厨圣”、厨坛始祖等。2012年10月21日,来汴参加第22届中国厨师节的各地大师名厨,专程到伊尹故里杞县葛岗镇空桑村参拜厨圣。
从奴隶到国相,助汤灭夏,辅佐5位商君,自强不息的伊尹,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都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华夏文明史上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