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华佗为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数天后华佗突然发现病人自愈,急问服用何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茵陈,便立即到地里采集给其他黄痨病人服用,但是奇怪地是均无效。华佗返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什么样的茵陈,他说三月里采摘的,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三月蒿子才会有药力。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三月的茵陈给黄痨病人服用,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又没有功效了。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服用,事实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
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采来当柴烧。这就是本期我为大家介绍的茵陈。
茵陈
茵陈采集于初春生发之际,禀受少阳初生之气,故芳香透达而能宣湿开郁。《本草述钩元》谓其发陈致新,发陈即寓生发上达,陈敷阳和之意。以茵陈为名其意盖在于此。
本品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幼苗。前者习称北茵陈,后者称绵茵陈。绵茵陈通常春季幼茵高6~10cm时采收,不能采成蒿的老茎。挖取全株后,拣去杂质,去净泥土,晒干或阴干即可。《伤寒论》著名方剂茵陈蒿汤,是以茵陈蒿为名,《本草别录》论为“五月及立秋采”,《图经本草》谓“五月、七月采茎叶阴干”,均说明茵陈蒿的采收时间与茵陈不同,茵陈蒿性味苦寒与茵陈性味甘平又相异。故应将茵陈蒿和绵茵陈严加区分,不可混为一谈。
春季采收为绵茵陈,秋季采割为花茵陈。伤寒论之茵陈应为花茵陈,也就是茵陈蒿,其味苦平,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痛,五月及立秋采茎叶,阴干。绵茵陈最早出现在清代《本经逢原》。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这句话大意应该是指食用价值,而不是指药性。民以食为天,像我所在的济宁市,号称小苏杭,略想大概是因为济宁人民吃货多。吃是人之第一需要,茵陈春季采摘,质嫩香气浓郁,做菜采其嫩苗,嫩茵陈去杂洗净,沸水焯透,捞出挤水切碎放盘中,加入精盐、味精、白糖、麻油拌匀即成。碧绿清香,甘甜爽口,可利湿祛风。
大凡生发透达之药物多为质轻味辛性平之品,茵陈苦寒应有误,其性沉降何以能生发少阳之气?黄有阴阳两种,皆可以茵陈为君,随佐使之寒热而理黄证之阴阳,皆以茵陈为君乃借其宣湿开郁之功,故阳黄阴黄均可配伍相应药物治疗。若将茵陈视为苦寒,功能清热利湿,何解阴黄用茵陈为君之理?
茵陈除黄疸外,又为湿温病所常用。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之证,服用茵陈可宣湿郁而动生发之气。此外茵陈可舒肝,《医学衷中参西录》镇肝息风汤佐以茵陈,将顺肝木之性使不抑郁,张锡纯说其性颇似柴胡,实较柴胡之力柔和,凡欲提出少阳之邪,而其人身弱阴虚不任柴胡之升散者,皆可以茵陈代之。
菌陈均为野生。茵陈蒿主产于陕西、山西、安徽等省。滨蒿主产于东北地区及河北、山东等地。
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cm,宽约1cm;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锐尖。气清香,味微苦。
以质嫩、干燥,色灰绿或灰白、软绵如绒、气清香浓郁者为佳。
花茵陈茎呈圆柱形,多分枝,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气芳香,味微苦。
传统上以绵茵陈质佳。玄参科植物阴行草及唇形科植物牛至的全草在江苏、浙江、江西、广西等地区作土茵陈或草茵陈入药。其功效与茵陈不同。
后记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因此,四季中春季最宜养肝。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春天万物复苏,茵陈应时而生,每天可用茵陈红枣泡茶饮用,既简单好喝又防疾病。简简单单两味药,却胜过参茸无数。
亲,中国药店公众号长期公开征集稿件,如您欲抒发心声、记录生活、分享经验……可以文字或图片形式将作品发送到yaodian2018@163.com(邮箱),稿费=200元+阅读量*0.01元。温馨提示,投稿时请注明联系方式
喜欢的话就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