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之时,德国殖民山东青岛。后来辛亥革命爆发,天下大乱。全国各地遭受屠戮的满城很多,山东境内的满族亲贵,以及忠于皇室的遗老遗少们,却得以在辛亥之后,纷纷躲到德国在青岛的租界内避难。
——德文版青岛地图
——青岛租界老照片
当时躲避到青岛的满洲亲贵中,隐藏着不少国学造诣颇深的人物,因为暂避租界,少不了与德国人打交道,一来二去,反倒促进了中德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德文版《易经》的产生,便得益于这次特殊时代激变,造就的交流机会。
——德文版《易经》书影
卫礼贤(Richard Wilhelm),上世纪德国著名的汉学家,译制中国古典精品无算,作为他的汉学巅峰之作,德文版《易经》可谓当仁不让。
——卫礼贤(Richard Wilhelm)
1897年德国强占中国山东胶州湾。两年后的1899年,生于符腾堡王国(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西南部的下属王国,今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卫礼贤,以新教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居于青岛德国租界。
与300多年前,以利玛窦等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方法一样,卫礼贤努力学习中国文化知识,并且积极主动与当时的中国传统士大夫文人们来往交友,为将来的传教工作奠基铺路。特别是辛亥革命之后,青岛租界内涌入了不少优秀的中国传统文人,与他们的交流学习,使得积极学习中国文化的卫礼贤进步很大。
特别是1913年后来到青岛的劳乃宣,对卫礼贤的汉学造诣,甚至德文版《易经》的顺利出版,意义影响巨大。
——劳乃宣
卫礼贤甚至拜师了这位曾经担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兼署学部副大臣的劳乃宣,向他学习中国古典文化。
卫礼贤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谈到了一个奇怪的梦,那是他在青岛结识劳乃宣之前做的:一个白胡子老头找到他,要带他到山中探秘,老人自称“崂山。”——而非常不可思议的是,劳乃宣自己考证过,他的劳姓来源于“崂山,”而他自己更是自号“崂山居士!”
事实上在遇到劳乃宣之后,卫礼贤也觉得后者就是自己梦中梦到的老人,并且非常愉快和诚恳地拜入后者门下。易学功底深厚的劳乃宣,将是卫礼贤能够把《易经》从古汉语翻译为德语的关键。
从1913年,劳乃宣来到青岛,中间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对德宣战,攻占胶州湾,卫礼贤被迫辗转到了北平,一直到1924年,师徒通力协作,才将《易经》从中文译为了德文。后来英文版的《易经》其实是转译自卫礼贤德文版《易经》的。也就是说《易经》文化走向世界,多亏了劳乃宣和卫礼贤的功劳。
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二进制,是德国科学家莱布尼茨看到中国《易经》,学习并受其启发,才创制出来的。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莱布尼茨生活在17世纪,他也确实接触过,来华传教士从东方传播到欧洲的有关《易经》的知识,不过那都是在他奠基微积分之后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