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全诗_古代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例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全诗_古代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例子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2-03 17:28:43
阅读:

忧国忧民: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是哪位北宋名臣?

忧国忧民: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是哪位北宋名臣?

最早知道范仲淹,应该是上中学时,老师要求背诵他的《岳阳楼记》。全文三百六十字的《岳阳楼记》,文情并茂,气势磅礴,读之感人肺腑,诵之兴奋莫名。其中许多警句已成为流传至今的处世格言,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尤其结尾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让人感慨万分。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今陕西彬县)。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今浙江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江苏苏州)。 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北宋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八月二十九日,范仲淹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家庭里。淳化元年(公元990年),父亲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今山东淄博)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数年忍饥挨饿的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了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刻苦学习、逆境成才的经历,正是范仲淹能成为刚直不阿、体恤民情、为政清廉的忠臣的原因。也唯有这样的人才能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

范仲淹不但政绩卓著,而且文学成就突出,出自《岳阳楼记》的一句千古名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揭示了《岳阳楼记》的主题,还抒发了范仲淹伟大的爱国情怀。他的思想和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天圣三年(公元1024年),张纶奏明朝廷,宋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天圣四年(公元1026)八月,范母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工程由张纶主持完成。

天圣五年(公元1027),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应天府。时晏殊为南京留守(治今商丘)、知应天府,闻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便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范仲淹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之涣然一新,范仲淹声誉日隆。

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宰相王曾对万言书极为赞赏,时晏殊在枢府,王曾便极力推举范仲淹,晏殊遂面圣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十二月,宋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宋仁宗十九岁,章献刘太后(宋真宗的皇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就上疏仁宗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上疏奏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范仲淹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

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范仲淹请求离京为官,被任为河中府通判;次年,调任陈州通判。范仲淹虽“处江湖之远”,不改忧国忧民本色,在此期间,他也多次上疏议政。朝廷欲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议停工;范仲淹针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并多次上书陈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认为“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又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认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范仲淹的这些上疏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其一片忠心打动了宋仁宗。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太后驾崩,仁宗亲政,召范仲淹入京,拜为右司谏。时群臣多议太后垂帘时为政之失,范仲淹却认为太后虽秉政多年,但亦有养护仁宗之功,建议朝廷掩饰太后过失,成全其美德。仁宗采纳,诏令朝廷内外不得擅自议论太后之事。仁宗因刘太后新亡,欲立杨太妃为皇太后,参与军国大事。范仲淹认为频立太后,有皇帝不能亲政之嫌。仁宗采纳,罢黜太后册名,但称谓不改。

当年七月,天下大旱,蝗灾蔓延,江淮和京东一带灾情尤其严重。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仁宗不予理会。范仲淹便质问仁宗:“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仁宗幡然醒悟,派范仲淹安抚灾民。范仲淹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并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

(本篇完)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