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仙人洞道观_仙人洞介绍

仙人洞道观_仙人洞介绍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2-04 04:28:43
阅读:

文 | 于建青

选自《志说吉林风物》


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如同照进人们迷惘心灵的一道光芒,经久不息地解读着道家文化的真谛。

自古就有很多人希望参透世间万象,所以四处求经问道,甚至跋山涉水寻找吉壤,一块纳气藏幽的静处便成了他们理想的静修之地。

自从人类迈出直立行走的脚步,文明的火种就照亮了那些昏暗潮湿的洞穴,山洞给了人类最初生存的屁护和滋养,并产生心理依赖,在漫长岁月里人们感知它的脉气,聆听它的教诲,遵循它的法则。

道教产生之后,人类希望借助洞穴采纳自然的灵气成为智者,与天地万物和光同尘,探求生养之道,所以许多洞穴成为道士修行的宫观,道家文化借此广泛传播。

形成于1200万年前的长白山,在大规模地壳活动和火山喷发作用下,玄武岩浆一次又一次从断裂处外溢、倒灌,沸腾的岩浆覆盖了平川低谷,淹没了林木草地,最后形成千姿百态的狭流湖泊、天然溶洞及峭崖孤岛。

仙人洞虽只是一处小洞,长白山里这样的洞窟数不胜数,但此洞的非凡之处在于100多年前曾是佛道两教青睐之处,香火弥盛,信众纷至。至于萦绕在洞里那些奇闻逸闻,就像石洞上缥缈的云雾一样,亦真亦幻,妙趣横生。

仙人洞——与道士有关的传说

到了抚松,就等于登上了长白山的半山腰。此时站在高处极目眺望,远山近峰层峦起伏,林木丰厚而稠密,公路盘绕如山间云带,蜿蜒成一幅山舞银蛇的美景。

抚松县城地处群山环抱之间,地界并不宽裕,因为四周均被大山围拢阻隔,宛如一面藏金缀银的宝盆。选择这样的地形作为居住地的乡镇并不少见,当地人称之为“卧子”,意为窝风生暖之地,冬暖夏凉,最适宜居住。

别看地方不大,景致却是一流。当年抚松具第十四任知事张元俊一到此地,顿觉不同凡俗,于是在任期间曾与随从游历长白山域内各处峻山秀水, 并亲书“抚松十域”,辞章华丽,撮其精要,被奉为范本传颂至今。

据当地老人们讲,这仙人洞颇有些灵气,早年有好几位道士在此修炼,其中有位王姓道士最为出名,在洞里潜心修行多年,最终得道坐化而去。

在当地百姓眼里,仙人洞的名气仅次于长白山天池,早年每逢农历四月十八赶庙会,天不亮就有人在洞前的空地上占好位置,摆些针头线脑、洋油火石、虎熊獐鹿的皮张以及木耳、蘑菇、松子等山货,也有将祖上传下的玉佩珠环、金钗凤簪拿了去,庙会上的热闹对于那个社交活动贫乏的年代无疑是个极大的盼头。

更多善男信女则涌入关帝庙、娘娘庙里,焚香祈福,求子还愿,从柳河、梅河、辉南、吉林等地的客商也聚集于此,他们大都是冲着这里丰厚的人参、山货、毛皮而来,从集市上拿了货再贩到辽宁营口,通常都能赚上一笔。

对于眼前这个神秘的仙人洞,当地人尽管很少进去探究,但有关洞里的传说,就在这一场场的庙会上得到了快速传播,并且越传越远,人们在想象中不断丰富其中的故事情节,使其更加悬幻美妙,而其中那些神乎其神的谜团,似乎永远无须解开,就像山间那些云雾,忽隐忽现中更增添了许多生动和诡秘。

其实仙人洞的美,就在于这些流传在民间的各种传说,有了这层幻境面纱作饵,也就有了诱人进去一探究竟的引力。

仙人洞奇特的地质构造

早年抚松县分为马鹿沟和县城城区两部分,碱厂沟水系从两地中间穿过,人们依地貌特征称其为前后甸子,百年前就有百姓居住,后来这一带统称为甸子街。仙人洞地处抚松县东南3公里外的马鹿沟内,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溶洞,史称“通天洞”,后改称为“仙人洞”。

民国时期出版的《抚松县志》称其为“文华洞”,并详述其形貌特征:“洞高七八尺,宽六尺。曲折幽深,险不可探……洞内石壁多作云形,禽鸟蝴蝶蝙蝠草木诸形状花纹。”

传说这仙人洞可直通长白山天池,洞内地下喑河就是从天池的裂隙中流淌出来的:按志书记载,清宣统二年设治委员许位三命名为“文华”洞,相传为清初某道上所凿。光绪初年,道士王海涛在此修行,曾有好事者持烛进去探究,“初入须俯首,再行则宽敞,半里许则渐坡下,取石掷之如坠山谷声”。

历史上曾有过许多人进洞探险,但大都没能走远。据说有人曾手持蜡烛走了7天7夜,但最终“自往而返烛尽无余,洞之深浅终不可测”。

仙人洞究竟有多长至今成谜,据说前些年又来了一个探险队,由5个年轻人组成,他们做了充足的准备,光蜡烛就带了21包,馒头装了49斤,分配给每个队员背着。并做了周密的行程安排,包括每天用多少蜡烛吃多少干粮,可谓百密无遗。

没想到这些人在洞里走了10天,仍没有看到一丝亮光,可是给养已经所剩无几,无奈只好决定原路返回。可是一计算,蜡烛和干粮已经无法支持他们走出这条洞子。即使一再节省,在离洞口还有两三天路程的时候,他们就将弹尽粮绝。

没了蜡烛,洞里什么也看不到,加上洞内沟岔众多,迷路是很容易的事。说来也怪,正当绝望之际,只听头顶上呼啦啦一阵响动,以为是遇到了野兽,吓得他们不停地朝前奔跑,这种响声随着他们的奔跑一直在头顶上回荡,他们就这样在惊恐中跑得更快。

也不知跑了多久,终于看到了一道亮光,原来是一群又黑又大的蝙蝠,幸亏它们给引的路,不然还不知会怎样。待镇静下来,众人也在心里感念蝙幅的救命之恩。

前几年地质专家曾到此勘查过,他们认为,仙人洞为天然溶洞,属窝卷灰岩,形成于4亿多年前的地质运动中,是由海相沉积、地下水溶解碳酸岩石后形成的,为岩溶(喀斯特)溶洞。这种溶洞的特点是洞连洞,洞套洞,往往形成三层高低错落的一串洞穴。

在马鹿沟和仙人洞后山的石灰窑沟里,还发现有溶洞出口,初步探测,可开通洞内距离达500米以上。这些石灰窑沟的溶洞里,尚有大量呈壁状贴附在洞壁上的钟乳石。

仙人洞的入洞口朝南,高达2.5米,宽约2米。初进洞内地面高低不平,备感潮湿阴冷。洞高处人可直立行走,低处只得屈身或匍匐前行。因为没有人知道洞子究竟多长,这也给文化学者和民间故事家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并以此演绎出许多离奇玄妙的传说。

1992年初,抚松县旅游局曾组织对仙人洞进行挖掘开发,开辟出两条近百米的循环式进出旅游通道,分别连接两个出口,在洞内形成上下三层游览景观区,以水平垂直形态彼此相连。

2007年9月,地质专家、吉林大学地质系教授程新民曾带领几个研究生来到仙人洞专门考证。那次勘査采用热气高密度电法探测岩洞洞穴分布,勘查分析认为,仙人洞进出口由溶洞形成初期地下水潜流条件下发育而成,随着石灰岩和白云岩不断被溶蚀和地壳逐渐上升,洞穴完全高出地下水而,成为干溶洞,地下水在较低的地下发育下层洞穴,形成地下暗河。

而石灰岩受地下水溶蚀和侵蚀作用,形成三层溶洞,自最上一层到底部第三层,是按由老到新的顺序发育而成,洞内堆积物的年龄大体也是上老下新依次变化。

勘查还发现洞内存在脚洞,物探资料也表明,仙人洞周围还存在地下水通道。

小白龙穿地为洞的传说

袁毅曾任抚松县文化局局长、旅游局局长,现为抚松县长白山文化研究会会长,人送雅号“长白山第一导”。自20世纪80年代,他的脚步就踏遍了长白山的沟沟岔岔,对每一处自然景观都做过细致的研究考证,掘此撰写了系列《长白山谜与怪》专著。

这些年山南海北的朋友到长白山旅游,都愿意找“袁导”陪同,因为袁毅的解说词很有特点,无论走到哪里,既能听到原汁原味的自然地理讲解,又能听到许多当地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很是过瘾。

2010年,适逢抚松县建县100周年,袁毅专著《长白山仙人洞古今大观》问世,在这部书里,收集了许多关于仙人洞的传说和故事,其中“白龙”“青龙”之说广为流传。

很早以前,东海龙王的两位太子小白龙和小青龙厌倦了海里的生活,想到外面见识见识。一天,他们游到了天池,将天池水搅得波涛翻滚、天昏地暗,一时间令山下的土地变成一片汪洋,百姓叫苦不迭。此事传到了天界,天神派出天兵天将擒拿白龙和青龙。二龙情急之下各自逃命,这青龙直朝岩石撞去,只闻一阵惊天动地响声,长白山被辟开一道沟,深有二十余米,宽有两三米,却有四十多里长。

由于用力过猛,小青龙被摔得粉身碎骨,变成了今天天池下而的梯子河,天池里的水顺势流进河里,河道幽深阴暗,水凉刺骨。龙身蜷缩而呈马鞍形,蜿蜒于抚松县城南,故又称“马鞍山”,因形状类似笔架,当地人还称其为“笔架山”,抚松十景之一“笔架寻秋”既为此地。

再说白龙,也一头钻进了地下,此时晴天响起一阵清脆霹雳,地动山摇,生生钻出一个洞来,龙身却摔在了洞外,巨爪将附近的树木打倒了一片,前面的山体也被扒平,这便是如今抚松县的兴龙大甸子,当地百姓给这个地方取名叫“长龙”,后演变为“兴龙”“兴隆”。

小白龙钻出的这个洞即是如今的仙人洞,因白龙在洞内左躲右藏,这个洞便被钻得到处是洞,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后来小白龙拼尽全力将洞口一块巨石撞到对而马鹿沟的山顶上,形成了一道奇异的景观,人称“锁宝石”。

据说从这个洞便可直抵长白山天池,但里面有一条暗河,只闻水声不见河水,暗河不宽,一步迈不过去,两步又无法迈,所以从来没有人跨过这条暗河。

张元俊还愿重修寺庙

1927年,43岁的张元俊在天津供职,隶属张作霖部下的一名少校。就在这年春天,他奉命带了几名随从踏查长白山。

他们从敦化、大蒲柴河一带入山,登顶长白山,直到天池脚下。此行除执行公务勘査边界外,还游览了长白山著名的“七峰十六景”,并在山顶的青石峰下拍了三张照片留念。

仙人洞——与道士有关的传说

下山时,走的路线是阎王鼻子、大姑娘岭、吊打等一趟山梁,然后从四季、板石过岗,待走到里马鹿沟沟掌子下沿,就要进抚松县城的吋候,发现了一座庙宇,上书“岫云观”,西侧不远处就是一个石洞,即仙人洞。

张元俊一行正走得困乏,便吩咐下马稍事休息。当他们走进洞内时,老道士王海涛正与弟子在此修炼。张元俊施礼后,遂向老道士问询前程之事。王海涛沉吟片刻,告知此去不出十八天,便可高步升迁,到时可回来上任。

张元俊半信半疑,暗忖:从天津派到长白山脚下为官,怎么可能呢?但见道上言语认真,并无嬉戏之意,便许下心愿:他日若高官得坐,必来重修庙宇。

谁知队伍刚过铁岭,快马信使就到了近前,传上方旨意:任命张大人为抚松县督查(县长),统管抚松、长白、安图三县。

张元俊随即又返回抚松,先到仙人洞谢过王道士。这时王海涛不慌不忙地说:“今天才是第十七天,你本该到县衙报到,明日再来,就正好是第十八天了。”

按照之前许下的心愿,张元俊上任后便着手重修庙宇,向当地大参户募捐,筹到不少民间善资,修庙工程很快得以展开。

岫云观改建关帝庙

关帝庙原名“岫云观”,坐落于马鹿沟北山下的仙人洞以东,占地约4662平方米,建筑而积800平米,原为清代正宗古建筑。

据《抚松县志》载,“民国”十二年(1923年),抚松县施主徐肇业慷慨捐资修建了这座道教观宇,内供关帝像,从外地云游到此的道士刘至有做了这里的主持。

1929年,张元俊任县知事后,决定将“岫云观”改为“关帝庙”,亲自组织当地士绅和人参大户筹款,工程由翁国宝大工匠设计并负责施工。翁原是张元俊宽匈的老乡,同时也是一名雕刻大师,艺术造诣颇深。另又请了绘画大师黄秩,并派跟随自己多年的“翁大巴掌”做监工。木料是从几十里外的兴隆大甸子采回的,都是上好的黄花松和红松木,石料为质地坚硬的大青石。

关帝庙建筑技艺高超,黑瓦铺顶,斗拱翘檐,四角悬铃。四面墙壁皆为青砖石座,整个庙宇不见一根明梁立柱,建筑匠人完全采用传统悬梁吊柱技术卡接起来,这种技术在当地其他寺庙建筑中难得一见。

庙庭周围用石灰石砌起了一道围墙,墙外青松绕庭,绿荫成盖,广场前又有一条小河,为马鹿沟河。河对岸是一座戏楼,专供庙会祭日演戏之用。

关帝庙分前殿、后殿(正殿)。前殿广场东西两侧各有一个五尺见方石头垒砌的旗杆座,中间矗立一根合抱粗的红松木旗杆,旗杆头镶有赤金冠, 每个重达十余斤,前房两边为钟鼓楼。

前殿共有三间,正门上方悬有“关帝庙”的竖匾,殿内是泥塑关云长红、白两坐骑,以木栅栏围住。重塑的关公像为封侯加爵后的坐像,两侧站立的关平、周仓、关兴、张包四将,是为“四大接力神”。

前后两殿之间的庭院里立有一牌坊,悬挂“亘古一人”等地方名人赠献的多块匾额:后殿门首悬“大义参天”的金字横匾,殿内两侧是张元俊书写的楹联:下之比河狱上之如日星正气凛然寒天地,谊则为君臣情则以骨肉英灵卓尔振纲常。

1966年夏,这座长白山脚下颇负盛名的庙宇在“破四旧”运动中全部被毁坏,后将拆除的木材、石料运至县城做基建所用,只剩门前一根旗杆座因修复时用混凝土浇筑异常坚固才得以幸存。

直到2000年9月,县里以民间集资的方式重建的关帝庙落成,并举行了开光大典。重塑的关公像神采奕奕,二十四诸天神巍然而立,庙宇描龙贴金,仙雾缭绕。释圆林题写的金匾“关帝圣殿”悬于正门之上,使这座灵气之地再现往日香火萦殿的热闹景象。

长白山名刹“如来寺”

1923年在修建岫云观的同时,在仙人洞上方半山腰上又修建了一处佛教寺庙,名曰“雷音寺”。

据说这雷音寺也有些来头。仙人洞前有条沟叫“里马鹿沟”,与此沟一岗之隔还有条“外马鹿沟”,两沟又深又长。里马鹿沟的沟掌处分出5条小沟,俗称“五道岔”。

早年从南方来了一位叫董会的先生,擅观风水,想找块宝地修建庙宇。他从长白山转了一圈下来,走过几个地方都没看上。这时来到了兴隆山(时称大姑娘岭),见山呈卧虎状,岭长有40余里,本是个好地方,但山脚处让当地农户采石放炮打掉了两块大石砬子。董会一看,说两块石砬子正是两只虎爪,风水一破,虎难腾跃。接着便翻过岗梁,此吋他眼前一亮,一条大山脉分出5条大沟,犹如五龙盘亘而卧,这才是真正的风水宝地。兴奋之际,他给这里取名为“五龙拜佛”,随后下山拜见当地官员,陈明修建寺庙之意,很快得到应允。

半年后雷音寺落成,董会出家来到山上做了住持,九十多岁圆寂。

史料记载,此处雷音寺占地约360平方米,四周为砖石结构的围墙,内墙绘有彩色壁画。庙宇为一大间,气势雄伟,寺内供奉的如来佛金像端坐在众男女仙童擎起的莲花盆内,头上方是一只振翅欲飞的大鹏鸟。

1929年,张元俊在重建关帝庙的时候,又对雷音寺进行了维修和改造,并更名为“如来寺”。“文革”时,这处文物同样未能幸免于难,塑像被砸,庙宇拆除,整个建筑荡然无存。

1992年,抚松县旅游局决定对如来寺恢复重建。据当时承办这项工作的旅游局长袁毅回忆,社会捐资捐物非常踊跃,很快就筹到150余万元,其中王权先生就捐款100多万元。这位声名显赫的野山参专家是位笃信佛教的居士弟子,除己为建庙捐出巨资,还联络港商彭汉波先生捐款10万元,另有他的野山参董事会成员又捐款10余万元。长春般若寺住持释成刚专门从本寺的金库里拨出10万元予以资助,其他民间人士捐款捐物无数。

1994年6月26日,如来寺落成时举行了隆重的开光大典,释成刚法师亲临现场并主持法事仪式。

如来寺庙内面积为108平方米,为传统歇山重檐式,悬梁吊柱,气象万千。寺内供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三尊贴金塑像。大殿檐下所悬匾额“大雄宝殿”为著名书法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同时题写的还有“长白山仙人洞”和“白山如来寺”的匾额。

至此,关帝庙与如来寺、钟鼓楼、藏经阁等组成了气势宏伟的寺庙建筑群,环绕在仙人洞四周,形成了自然与人文互为融合的奇特景观。

王海涛修道

关于王海涛修行的传说有多个版本,每种都有离奇的故事情节。据袁毅讲,王海涛确有其人,生于辽宁宽甸,自幼出家来到仙人洞的庙里,每日担水劈柴,洒扫庭除,诵经悟道,一待就是30多年,60多岁的时候道性已经十分高明了。

因终日在洞里修行打坐,头发长得披到肩上,头顶也长出了青苔,小鸟就在他的头上做窝,并孵出了幼鸟,在他身边飞来飞去,他却岿然不动。

王海涛的功力在不断增长,但各种干扰也随之而来,有人说这是对他功力的一次次考验。

一只淘气的小鸟落在他的眼皮上,啄來啄去,他纹丝不动。但这小鸟接着将粪便屙到他的眼皮上,并流到了他眼睛里面,这下他没能坚持住,抬起手来轰跑了小鸟,又仔细擦洗眼睛。殊不知,这一抬手几年的功夫全没了。

又一次,王海涛正在洞内的小石炕上静心打坐,突然小炕着起火来,随即洞内弥漫起大量黑烟,呛得人喘不过气,王海涛依然在那里打坐。这时火势越来越猛,眼瞅着就要烧到他的身体了,他咬紧牙关靠内力忍受着,很快火舌舔着了他的衣服,灼伤了他的身体,实在忍受不了,一下跳起来跑出洞外,扑到门前的小河里……再次前功尽弃。

有一年冬天,老棒槌营东岗村的大参户王建阳慕王海涛之名拜其为师,并为他在长白山下的维东附近一个叫“静香山”(此地后改名为“王海涛小山”)的地方,另建了一处修行之地。

这条山沟里有三个天然溶洞,里面也很敞阔,洞外有一棵千年大松树, 蓊蓊郁郁,清幽僻静,自然是一处修行的好地方。

那年冬天,寒风刺骨,并下起了鹅毛大雪。王海涛请了巧爬犁进山,爬犁上又装了三麻袋玉米,王海涛就坐在麻袋上面,一匹骡马和一匹辕马拉着爬犁上了山。谁知爬犁越过三道庙岭,过了黑河,走到一个大沟塘子时就没了路。

正犹豫间,突然从林子里蹿出一只老虎,这只虎据说已被当地老猎手曲二炮撵了三天,背部又中了三枪,见到眼前的马爬犁便不顾一切扑了过来。赶爬犁的当场就被吓死,老虎一口就将那匹骡马开了膛,儿马子(辕马)挣了缰绳掉头就往回跑,王海涛早被翻倒的爬犁扣在了下而,三袋玉米全压在他身上,动弹不得。

天黑前,那匹挣脱的儿马子跑回仙人洞,众道士一看便知王海涛出了事,于是连夜寻找。待赶到王海涛的出事地,人已冻僵,虽尽力抢救过来,但一条腿已经冻掉,两个月后人也死去。

众道士感叹:若不离开仙人洞,或许会免于这场灾难,说不定还能修成正果,可惜可惜。

王老道探洞

王理存是仙人洞有名的道士,人称“王老道”,历史上仙人洞有多位王姓道士,因各处不同时期,民间皆称“王老道”,但具体指的是哪位一般人也搞不清。

据说“文革”时,当一些学生手持火把冲进洞里四处翻找时,竟发现一名道士在石炕上打坐,便冲其大声喊话,却丝毫没有反应。他们走到近前一看, 此人早已坐化,轻轻一碰,身体轰地倒掉了,衣衫随之一缕缕碎落下来,身边尚有半袋小米也已成了粉末。此人也叫王老道,但生卒年代实在无法考证。

关于王理存,史料中的记载相对确切一些。王理存原名王修杰,字汉三,山东莒县人,8岁出家。1958年,34岁的王理存投奔祖父来到抚松县关帝庙,谁知此时祖父已过世一个多月,当时庙里正缺住持,王理存便担起住持的重任,人称“王老道”。

平时,王老道也经常到仙人洞里打坐修炼,但并不走远。后来听人说这个洞能一直通到长白山天池边上,便突发奇想,要亲自走一走。

于是买来两个手电筒,五盒电池,外加十包洋蜡(蜡烛)。临走吋并嘱咐弟子,如果十五天还没回来,就说明自已经死在了洞里,也不必去找,将此事报告给政府就是了。

王老道在洞里走了三天,大约有几十里路,洞越走越深。他一边观察洞内的地形,一边在洞壁上做记号,还给一些地方起了名字,比如“仙传道”“老鹰口 ”“三人会议”“洞天路”等。

第一次进洞,王老道走了不到百里路就折了回来。人们猜测,他是担心走进去出不来,毕竟谁也没有走过,尤法评估里面的艰险程度。

过了不久,王老道再次进去探洞,这一次他改变了注意。深更半夜,他一个人偷偷进了洞里,将进洞的通道用石头堵上了,只留旁边一个仅能爬进一个人的小洞眼。第二天,洞口出现了一张告示,大意是仙人洞乃神仙修炼善身之地,凡人不可随便进入,如今惹怒了神仙,将洞口给堵住了众人一看,怕得罪神灵也不再有人进去。

王老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来在第一次进洞时,他发现洞内有些冰柱般的钟乳石被人敲掉了,拿去当药材换了钱,还有一些早年在洞里修行人遗留下的器物被砸碎或被盗走,为了保护这洞里的一切免遭外人掠夺,便想出了堵洞的计策来。

“文革”期间“破四旧”,王理存和其他道士一起被清出仙人洞,庙宇尽毁,塑像被砸。他先是被分派到山东会大队进行劳动改造,后来隐居在远离抚松县城的沿江公社贝水滩村的松花江边,过着自食其力的山民生活。80多岁的时候,老家山东莒县的乡亲把他请去,为他建了一个寺堂供养起来,前些年故去,活到90多岁。

《抚松县志》里的张元俊

抚松县地处东北边陲,因清朝对长白山200余年的封禁,直到1910年1月才建县城,时称“双甸县”,同年8月改为抚松县。

更名缘于当时多发匪患,匪徒攻城破镇之事时有发生。仅“民国”十年 (1921年匪乱盗案就达300余起。据《抚松县志》记载,在张元俊出任抚松县知事的前十多年间,县城曾遭遇两次大的匪患,境况惨不忍睹。

其中一次发生在1914年7月24日,匪首刘大个子率匪徒200余人,于天微明之际自东山分三股直扑县城,其一奔县署,县知事汤信臣在大堂上指挥御敌,但终因防备不及殉职,尸首被匪徒钉挂在板杖上示众,一同殉难的还有多位县署要员。此时全城火光冲天,哭喊一片,整个县城笼罩在极度恐慌之中。

这场劫难令县署和百姓损失惨重,县衙里大量文书档案被焚毁,商户店铺被洗劫一空,又绑去人票40余人,后由商民筹措大洋3000余元方才将人票赎回。

第二次发生在1926年12月18日,张元俊到任的前一年。匪首占九洲、铁雷等率匪徒300余人突入县城,警卫所长刘德麟奋起反抗,被当场抓捕。县知事高文璐吓得躲藏到民户家才幸免于难(此人后被免职)。匪徒在县城里烧杀掠抢,涂炭百姓,直到次日晚12点才离城而去,行前又绑走人票34人, 过县城西江时竟残杀3人。

在这一背景下,张元俊可谓临危受命。1927年1月,张元俊从天津来到抚松,出任第十四任知事。他立志整肃治安,保民抚正,遂将双甸县改为抚松县。

张元俊字杰三,山东文登县人,后迁至辽宁宽甸,于奉天(沈阳)两级师范学堂毕业,历任宽匈教育公所所长、奉天省议会议员、奉天警务处参事、东边道剿匪指挥等职。

当时的抚松县还笼罩在一片劫后余生的恐怖中,人人自危,家家关门闭户。当务之急便是消除匪患,还百姓一个安宁世道。张元俊实地踏访各处城防设施,査找以往匪徒破城的疏漏,先是着力维修加固旧有城堤,掘壕修筑土城,并效仿清朝封禁长白山时筑柳条边做法,在土城之上遍栽柳树为栅,是为“柳城”。

筑城之事后被他记入《建修砺山门记》里。其述“增修各险隘已不下四十余处……增修炮楼坐镇其上,楼高四丈,长四丈,宽三丈以此往砺山屏藩,作全城之保障……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慨。”

另一项城防工程便是修筑边楼和炮台,在《重修镇边楼记》中初翔实记述。县城东山原有一座镇边楼,为其前任由升堂知事所建,但已历经十余载风雨剥蚀,“势将倾圮”。张元俊再做筹划,将城关炮楼修筑完整,使其居高临下,成为“全城第一保障”。另外又在城西临□江(靖宇)县之间修筑了镇江楼,是为“抚松县炮台之冠”。

防守的同时,还积极组织警甲官兵出城剿匪,鼓励民众开展自卫,“有斩获盗匪者受上赏”。3年时间里共剿毙土匪200余名,缴获枪支120多支。在剿匪过程中,200多位甲士献出生命,为祭奠这些勇士,1928年11月,张元俊在城南建了一座“昭忠祠”,每年亲率幕僚前往祭奠,并题写挽联,以示尊崇。

自1927年至1938年,在任11年间,张元俊政绩斐然,除治匪患,还在兴修水利、鼓励垦荒、督办教育等方面大有作为,深受百姓拥戴。

但张公的才情却留在了一部珍贵的《抚松县志》里。2014年初去抚松县采访时,通过史志办原主任孙晨旭的帮助,在县资料馆里有幸见到这部保存完好的老县志。

这是张元俊在任期间主修的第一部完整县志,将县域的人文地理、历史沿革、治所构设、名人要事、民风民俗等均以翔实的笔墨记录下来,刻印存档,留与后人。

透过这部志书,既可尽观抚松全貌,又可知晓张公在任一方所做的诸多业绩。

张元俊天资聪颖,从小饱读诗书,是个博学之人,诗词歌赋无不精猎。公务之余,又撰写了许多诗词美文。诸如《重修抚松城池添设炮台记》《镇边楼记》《抚松县武庙记》《修建松花江坝记》《白山天池记》等,尽现其渊博的诗书才情。

在为《抚松十景》撰写的赞美诗词里,更加显示出他的神思朗策,因而世称通懦:“十景”可谓通揽抚松全境风貌,分别为柳城春晓、笔架寻秋、东山晨钟、西江晚渡、莲池泛月、仙洞生云、长堤垂钓、白山积雪、香水环带、镇边远眺。每一景又分别赋诗一首,辞章溢彩,堪称奇绝之笔。

“民国”十九年(1930年)十月,张元俊率一支38人的队伍从漫江出发,对长白山、天池进行了实地踏察。从22日到30日共计8天时间,一行徒步行走600多里,餐风露宿,历尽艰险。从苇沙河、桦皮河、锦江、趟子窝棚、阴阳地、梯子河、天桥、张趟子窝棚、汤地、馒头山、西坡口、悬雪崖,一直到长白山山巅主峰,共用了三天时间。

当众人一起从悬雪崖下到天池边时,途中更为艰难,是一个个拽着绳索下去的。他们时而跌扑雪中,时而像打爬梨坡似的顺坡倾滑,最后终于到了天池边上。

可想而知,此时的张元俊会是怎样的心情,兴奋、震撼、敬畏,抑或还是一点惶恐,但这些均不足道,历尽千辛万苦, 他们终于见到了天池真容,这是值得铭记的时刻。于是有人用相机从东北西三面拍摄照片一幅,又绘制略图一幅,并在天池西岸石上题字留记。有人说题的字是“静茹省蓝”,也有人说是“瑶池绛拂”,但都随日月泯失了。

如今,我们只能从《白山天池记》中觅得他们当时的屐痕了。“白山之巅有潭,深不可测,曰天池。去县治三百里,盘郁抚松、安图、长白三县之间,为我国东北第一高山巨泊……池周约四十里,略呈斜方形如城,四间峰俊仰不可视,并各苟坡口如门,俗称天池四门。北门流水为安图二道内河之源。”

据《抚松文史资料》记载,从1932年夏日本人占领东北后,抚松县长就成了傀儡,此时张元俊身边又多了3名日本人为代理参事官、副参事官。到1938年,日本人彻底将其削职为民。

他先是回到老家宽甸,后到沈阳,据说在沈河区正义里17号开了一个“福安旅馆”。平日亲自写店簿,为客人端饭倒水,态度和蔼可亲,说话办事平易近人,南来北往的客人都愿意来福安旅馆住宿。

这个旅馆一直开到新中国成立后。1961年5月2日,张元俊在沈阳病逝,享年77岁。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仙人洞道观_仙人洞介绍

    文 | 于建青 选自《志说吉林风物》 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如同照进人们迷惘心灵的一道光芒,经久不息地解读着道家文化的真谛。 自古就有很多人希望参透世间万象,所以四处求经问道

    经典语录
  • 寒露清冷霜染秋_秋意渐浓,露已寒凉

    秋风瑟瑟秋叶黄, 秋水悠悠秋月凉, 秋雨潇潇秋花落, 秋思切切秋意长。 秋风微微,秋意渐逝, 寒露已过,秋意渐逝,新冬将临。 在东北,在长白山国际狩猎度假区,每过寒露之后,这斑

    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