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国家大剧院制作话剧《西望长安》在小剧场迎来第四轮精彩亮相,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青年演员苗阜携手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将老舍笔下的剧中人、剧中事演绎得喜感十足,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真实案例叩问当下社会现实问题,嬉笑怒骂、起承转合,给现场观众留下了一个难忘的首演之夜。
《西望长安》致敬老舍诞辰120周年
苗阜携手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倾情演绎
1836年,俄国讽刺作家果戈里完成了作品《钦差大臣》的创作,故事讲述了游手好闲、嗜赌成性的青年人赫列斯达科夫在小城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闹出百般笑料的喜剧故事。而在一百多年后的中国,1956年,作家老舍也以真实案例为原型创作完成了“中国版《钦差大臣》”——《西望长安》,作品既沿袭了老舍作品中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同时还深刻揭露了社会转型期的现实矛盾和问题,对官僚主义和盲目崇拜的英雄主义提出了思考与质疑,如一面棱镜,照亮现实,给世人以警醒。2019年是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国家大剧院再度上演话剧《西望长安》,以此纪念人民艺术家老舍,更以这部现实主义佳作呼唤理性与真诚,反思永不过时的时代精神。
在当晚的首演中,热闹的红绸舞伴随熟悉的《拥军秧歌》为演出拉开序幕。由青年演员苗阜饰演的主人公栗晚成率先登台亮相,这位自称在淮海战役中受过伤的“战斗英雄”跛着一只脚,向周围的同伴炫耀着自己的“英雄事迹”,神气活现、趾高气昂,犹如“戏精”附体,而他周围的同伴们也沉浸在其编织的谎言中,不疑有他,对其万分崇拜。之后,狡猾的栗晚成为防事情败露辗转在陕西、北京、湖北等地,他骗过了所有人,骗得了信任、骗得了荣誉、甚至骗得了爱情,直到被有觉悟的同志举报,才由公安机关介入调查侦破此案。丰富的剧情、逗趣的台词、怀旧的舞美,《西望长安》在两个小时的演出内引得台下观众笑声掌声不断,迸发出众多喜剧“笑果”。主人公苗阜张弛有度的表演则将栗晚成这一骗子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籍贯陕西的他在剧中操着一口地道的陕西话,更是契合了栗晚成最终在西安被抓获的关键结局,具有十足的代入感。采访中,苗阜表示:“《西望长安》这个故事与西安有关,而我本身就是西安人,所以这部剧对我来说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和亲切感。我希望当我用方言讲出第一句台词的时候,就能收获观众们的认同——‘他就是栗晚成’。”
除了苗阜之外,曾三度演绎该剧的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在首演中也有着不俗表现:饰演栗晚成妻子“达玉琴”一角的青年演员王千予,细致演绎了一位因爱慕虚荣选择与骗子同流合污,但最终自食苦果的女性形象;演员罗巍则饰演了思路缜密、做事严谨的公安处长唐石青,饱满立体的化身正义形象,最终将栗晚成绳之以法;还有耿直的农村大嫂、进步青年、单纯少女……一个个说着东北、甘肃、湖北方言的演员将剧中人物塑造得活灵活现,再现了老舍市民文学的深刻魅力,更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民族大融合的群像百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市民文学生活质感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舞美道具以小见大饱含深刻主题
执导《西望长安》一剧的导演原瑾泓在提到该剧上演的意义时曾表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西望长安》讲述的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则发人深省的真实故事。这部戏首先是为献礼70周年这一重要时刻,同时还希望给观众一个回看过往、警示己身的机会,告诫大家切勿再用旧的眼光去看待新的问题。”而导演的这一思考也体现在他对全剧的舞美道具设计中。在老舍的原作中,栗晚成为掩盖自己虚构的英雄形象,整日里都会将一只神秘皮箱带在身边,这只箱子承载着他所有的骗人细节,装着他所有的骗人道具,导演原瑾泓正是用新的眼光从这只箱子中汲取灵感,将其作为剧中道具的设计核心,制作出了大小不一的多个盒子,以取代常规戏剧中的桌椅板凳,在每个转场间,将这些盒子或伸缩、或折贴,继而形成新的道具,既节省了小剧场有限的空间,又象征着剧中的栗晚成本人——在谎言的世界里游刃有余,像盒子一样会视情况变幻成各种模样。
除了给观众留以深刻印象的道具设计,首演中青年手风琴演奏家刘睿的现场伴奏也为话剧《西望长安》增添了更多时代气息。如开场和结尾相互呼应的《拥军秧歌》,振奋人心的《斯拉夫进行曲》《共青团之歌》,旋律响起的一瞬间就能将观众迅速拉回到上世纪50年代,在回忆中获得共情,领略《西望长安》所蕴含的主旨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