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怎么评价吴起这个人_吴起被称为

怎么评价吴起这个人_吴起被称为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2-27 07:59:19
阅读:

吴起一生,可分为三个时期。

吴起,一生无败绩,却为何毁誉参半,历史上真实的吴起究竟如何?

一、鲁国时期、杀妻求将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於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於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齧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史记》

这段《史记》记载的历史,信息量很大。

吴起,卫国人,出生在一个富有家庭,吃喝不愁,但他并未养尊处优,而是从小就有了建功立业的目标。为此曾到处奔走寻找门路以谋求一官半职,花了不少钱,弄得倾家荡产,更是遭到乡人的讥笑、诽谤。吴起为此气愤不过,杀了诽谤他的三十多个人。在临逃走时,他对母亲发誓说:"不当卿相,决不回卫。吴起去孔门弟子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学习儒术。母亲去世后,吴起没有回家奔丧守孝。曾申认为他配作儒家的门徒,跟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

因他人诽谤就杀了三十多人,这一暴力行为,在《资治通鉴》中并未有记载。司马公记载的这段话,是在吴起大败齐国之后,鲁国有人嫉妒吴起而对鲁国公说的话。这种说辞,难免有夸大诋毁的成分。但也侧面能说明,吴起的狠,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容他人诋毁嘲笑。

然而母亲病逝,却不回家奔丧守孝,在两本史书中都有记载,这让吴起背负了人生第一个污点,被当时的儒家所不耻。但是,吴起曾立誓,不为卿相,不复入卫。不回家为母亲守孝,是否因为这个誓言,就不得而知了。

吴起,一生无败绩,却为何毁誉参半,历史上真实的吴起究竟如何?

杀妻,他的第二个污点,但是这段历史,鲁国的行为更是不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想用吴起,又仅仅因为他老婆是齐国人就怀疑他。好,吴起为求功名,杀妻明志。但是你鲁国若不疑,吴起又何须杀妻,去背负污名,为世不耻?好了,等吴起打败齐国了,又想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用吴起为将时,怎么不说他母死不奔丧,怎么不说他在卫国杀了30人,影响两国关系?等到吴起打败了齐国了,再拿出来说事,实在是龌龊。用孔乙己的话就是,有辱斯文......以吴起之能,自然看透了这点,愤然离去,寻找更好的平台。

二、效力魏国,大展身手,创建魏武卒

吴起於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史记》

这里说吴起好色,史书上并无明确事例说明,不得而知。但是说其贪,估计只是这个李克的一家之言。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於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史记》

这段记载,说明吴起颇有儒将之风,能与士兵同甘共苦,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贪婪之人能做到么?又提到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所以说吴起贪,应该是不成立的。

而士卒母亲的恐惧,则说明吴起厚待士卒,能让士兵奋不顾身。更是说明吴起治下的军队战斗力强悍。

而吴起在西河做太守时,更是改革兵制,创立魏武卒。

吴起,一生无败绩,却为何毁誉参半,历史上真实的吴起究竟如何?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荀子·议兵篇》

意思是说士兵披上三层重甲,能开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每人背五十只弩矢,拿着长戈或铁戟,腰带利剑,携带3天的作战粮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魏武卒的人员选拔及其严格,能成为魏武卒一员,则有田有宅院,待遇优厚。这则说明了魏武卒装备精良,战斗力极其强悍。

武卒的编制,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称"千人",也就是以一千人为基本的作战单位,类似的一个团。需要打战的时候再灵活编制,设将军一人指挥。这种编制,充分体现了魏武卒的指挥系统在作战中的灵活性,能达到如脑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一样。即便是战败了,也是可以迅速的组建军阵--不管各军队士兵是否相识,在这种各级将官存在的情况下,都是可以迅速的组合起来。

吴起,一生无败绩,却为何毁誉参半,历史上真实的吴起究竟如何?

吴起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将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

吴起,一生无败绩,却为何毁誉参半,历史上真实的吴起究竟如何?

而《吴子·励士》记载,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更是以五万魏武卒,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 创造了步卒五万人,车百乘,骑三千,而破秦五十万众的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从此,吴起及魏武卒名动天下。

吴起,一生无败绩,却为何毁誉参半,历史上真实的吴起究竟如何?

此时的吴起,离他的卿相目标,只有一步之遥。可惜赏识他的魏文侯病逝,魏武侯继位。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於子乎?属之於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史记》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柰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彊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柰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於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史记》

这段记载,则说明吴起很有君子之风。他并没有用什么阴谋诡计去谋取相位,而是想凭借自己的真实实力。而魏国却拜田文为相,吴起甚是不服,此时的他并没有搞什么小动作,而是直接了当光明磊落的找田文理论,自己哪儿不如他。而田文呢,也很实事求是,说明了新主年轻,大臣没有归附,民心不稳,所以不用吴起为相,让吴起意识到自己功高盖主的利弊,而不再争论。这亦能说明吴起虽然追逐名利,但却保持着理性,并非一味的贪恋名利。

而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的盛名,而设计陷害他。计谋很龌龊却有效,利用了吴起在乎声名,不愿意被女人呼来喝去。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去了楚国。这时的吴起,在魏国可是功高盖主,但是被陷害后,他没有任何的反抗或者报复,而是一走了之!这说明吴起并不是一个心胸狭隘、睚眦必报之徒。

三、楚国变法,失败身死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彊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於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卻三晋;西伐秦。——《史记》

吴起,一生无败绩,却为何毁誉参半,历史上真实的吴起究竟如何?

在楚国,吴起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了卿相。在政治上,对楚国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楚国国力大增。在军事上,南平百越,北吞陈蔡;东退三晋,西败强秦;使楚国一时兵锋无双。

然而,历朝历代的改革,都不可避免的要损害到一些利益团体。吴起的变法改革,也不例外。他推行依法治国,颁布了一系列措施:

1)明法审令, 实行法治。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

2)减爵禄, 进而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

3)整顿吏治,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楚国群臣一心为国家效力。

4)加强军事训练, 提高军队战斗力,提高士兵待遇。

5)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建设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

这些措施,现在来看,都是极其正确合乎情理的,但在当时,吴起却因此得罪了楚国的绝大多数贵族和官员。如果吴起仅仅是为了追逐名利,他已经贵为相国了,又何须去变法几乎得罪了所有人。只能说,他对名利的追求已经到了一定高度,要实现自己更远大的的政治抱负。

诸侯患楚之彊。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馀家。——《史记》

吴起,一生无败绩,却为何毁誉参半,历史上真实的吴起究竟如何?

楚悼王去世后,吴起最大的靠山没有了。军事上的成就,让各诸侯国都害怕楚国继续强大,而改革又触动了楚国贵族的利益,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吴起的结局只有身死。而吴起的狠,也一览无遗,挡我实现政治抱负的人,不可饶恕,杀死我可以,你们也得陪葬。为此,吴起利用了楚王的尸体,这在古代简直就是匪夷所思,何况楚悼王可是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他充分发挥的,算是有知遇之恩。然,此时的吴起已经不管不顾了,于是,七十多家贵族成了他的陪葬。

吴起,一生无败绩,却为何毁誉参半,历史上真实的吴起究竟如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史记》

司马迁在最后评价吴起在楚国执政时,刻薄暴戾寡恩,但是并没有记录事实依据。而却明确记载了吴起在魏国时期,善待士卒,他一手建立的魏武卒待遇都很丰厚,相当于一个小地主了。可见,刻薄暴戾寡恩,这并非是吴起的本性。

而吴起在楚国被如此认定,恐怕是因为其变法,伤害了那些不学无术的贵族,伤害了那些碌碌无为的官吏,从而被诋毁。说其刻薄,反过来理解不正是做事认真,眼里容不得沙子么;说其暴戾,难道对那些拿着国家俸禄却无所事事的人还要歌功颂德么;说其寡恩,难道看不到对立有军功和其他有功人员授予爵禄么,看不到楚国连战连捷所带来的巨大恩惠么?

纵观吴起一生,真正的污点也只有杀妻和不为母守孝。

而杀妻这多少有吴起为求功名却被人怀疑而不得不为之;不为母守孝,亦有他当初立下“不为卿相,不复入卫”的誓言缘故。

而吴起的功绩却历历在目:带领弱鲁破强齐,使鲁国免遭亡国危机;为魏国打了大小七十二场战,未尝败绩,更是留下魏武卒这一宝贵财富;为楚国东南西北打了个遍,用变法富国强兵,使楚人"兵震天下,威服诸侯"。

历仕三国,立下赫赫功绩,为此背负杀妻污点,留下刻薄暴戾寡恩的恶名,而这三个国家对他却从不是善始善终,猜忌、嫉妒伴随着他一生。但是这些他并不在乎,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只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即可。

可见吴起是一个果断而洒脱之人,三次更换平台足以说明,他执着于他的理想,笃定前行,并不留恋之前的荣耀。

吴起亦是一个狠人,别人诽谤嘲笑他的理想,他可以怒杀30余人(史记记载,可能有夸大嫌疑);为求机会可以杀妻;阻碍他变法,可以拉70余贵族家族陪葬。

吴起却不是一个卑鄙之人,不服相位安排,正大光明的理论,能被以理说服;身为臣子,无勾心斗角之意,被同僚陷害,选择一走了之。

他的名声,毁誉参半,概是因为他太过耀眼,引人嫉妒,而他又确实背负着杀妻和不孝两个污点,在儒家文化的时代,这必然被无限放大了。正如有人评价其“能了君王天下事,难赢生前身后名”。

真实的吴起,应是一个实干者、做大事者,不拘泥于小节之人。他有黑暗的部分,但这完全不能遮盖他耀眼的光芒。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是举世无双,是最杰出的兵学家、政治家。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