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健脑食品———坚果
坚果是植物的精华,大多数成熟的坚果香味四溢,甘甜清脆,余味无穷,不仅是人们的休闲美味,而且由于油脂含量较高,经加工制作后不但吃起来味道很香,还含有一些人体必需脂肪酸、B族维生素、微量元素锌等。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第113届会议上,专门将这类食品归为最佳健脑食品。
“干果之王”———板栗
板栗又名栗子,不仅含有大量淀粉,还含有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素有“干果之王”的美称。栗子对辅助治疗肾虚有益,故又称“肾之果”。栗子可代粮,与枣、柿子并称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它的淀粉含量相当于谷类的75%,是马铃薯的2.4倍。人们恐怕很难想到,鲜板栗所含的维生素C比西红柿还要多,是苹果的十多倍。板栗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矿物质,能防止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疾病,是补肾、抗衰老佳品,兼有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泻治咳等功效。
适合人群板栗老少皆宜,中老年人尤其适合经常食用。由于栗子富含柔软的膳食纤维,血糖指数比米饭低,因此,只要加工烹调中没有加入白糖,糖尿病患者也可适量品尝。
温馨提示
栗子生吃难消化,熟食又易滞气,所以,一次不宜多食。最好在两餐之间把栗子当成零食,或做在饭菜里吃,而不是饭后大量吃,以免摄入过多的热量,不利于保持体重。新鲜栗子容易发霉变质,吃了发霉的栗子会引起中毒,所以,变质的栗子不能吃。
“神仙之果”———开心果
开心果又名阿月浑子、无名子,主要产于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和前苏联南部及南欧。我国主要在新疆等边远地区种植,所以,内地人常吃却并不熟悉。传说公元前五世纪时,波斯人全靠吃开心果才使军队精力旺盛,连打胜仗。为此,古代波斯国国王视之为“仙果”。当时波斯牧民在游牧时,必带上足够的开心果才能上路,进行较远的迁移生活。
开心果营养丰富,可以榨油,因此,越嚼香味越浓,余味无穷,对身体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其果仁还含有维生素E,有抗衰老的作用,能增强体质。由于开心果中含有丰富的油脂,因此有润肠通便的作用,有助于机体排毒。
适宜人群老少皆宜
温馨提示
贮藏时间太久的开心果不宜再食用。开心果有很高的热量,并且含有较多的脂肪,凡是怕胖的人、血脂高的人应该少吃。
“长寿果”———松子
松子为松科植物红松的种子,因此又叫红松果、罗松子等,被视为“长寿果”,又被称为坚果中的鲜品。
松子所含的脂肪多是人体所必需的亚油酸、亚麻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能够增强血管弹性,维护毛细血管的正常状态,具有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以及通便润肠的作用,是中老年人保护血管的理想食品。
松子还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如钙、铁、磷、锰等,对大脑和神经具有补益作用,是学生和脑力劳动者的健脑佳品,对老年痴呆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经常食用松子能强身健体,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适宜人群老少皆宜,老人最宜。
温馨提示
存放时间长会产生哈喇味,不宜食用。胆功能不良者应慎食。
“万岁子”———核桃
核桃原产于近东地区,又称胡桃、羌桃。核桃既可生食、炒食,也可以榨油、配制糕点、糖果等,不仅味美,而且营养价值很高,被誉为“万岁子”、“长寿果”。在西欧各国,它又是圣诞节等传统节日的常用食品。
核桃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这种脂肪和蛋白质极易被人体吸收。1斤核桃仁相当于5斤鸡蛋或9斤牛奶的营养价值。常食核桃不但不升高胆固醇,还能减少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因为核桃中的亚麻酸能减少肠内胆固醇的吸收,促进体内胆固醇在肝内降解为胆汁酸,随胆汁排出体外。因此,适当吃核桃对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有益。
核桃还含有丰富的磷脂。磷脂是细胞结构的主要成分之一,充足的磷脂能增强细胞活力,对造血、促进皮肤细腻、伤口愈合和毛发生长都有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核桃能延缓脑神经的衰老,对脑神经补益最大,是益智、健脑、强身的佳品。
适宜人群所有人群
温馨提示
一次不要吃得太多,否则会影响消化。有的人喜欢将核桃仁表面的褐色薄皮剥掉,这样会损失一部分营养,所以,不要剥掉这层皮。
“杀虫能手”———白瓜子
白瓜子即南瓜子,生吃熟吃均可,具有杀虫和治疗前列腺疾病的功效。
祖国医学认为,南瓜子具有很好的杀灭人体内寄生虫(如蛲虫、钩虫等)的作用。对血吸虫具有很好的杀灭作用,是血吸虫病的首选食疗之品。
美国的研究发现,每天吃50克左右南瓜子,可较有效防止前列腺疾病和前列腺癌。
南瓜子含有丰富的泛酸,泛酸可以缓解静止性心绞痛,并具有降压作用。
适宜人群一般人都可以食用。
温馨提示
一次不要吃得太多,曾有食用南瓜子过量而导致头晕的报道。胃热病人宜少食,否则会感到脘腹胀闷。
坚果选购指南
“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选择松子、瓜子、开心果等烘炒食品时,一定要仔细观察其外观,合格产品应当具有正常果仁、坚果等食品固有的外形、色泽、气味和滋味,口感松脆,不得有腐败等异味,且无异物、无霉变、无虫蛀等现象。
”
文/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学系
副教授 吴继红
编辑/ 管仲瑶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点击下方图标,您的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