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view this video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and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and subtitles off, selected
This is a modal window.
No compatible source was found for this media.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7月16日晚,苏叔阳先生走了。笔者很难受。虽未曾谋面,但读着《丹心谱》上大一,朗读《夕照街》教大一,几十年讲现当代文学,心中的敬佩与感激早已经深深扎根。
回忆苏叔阳的作品,《丹心谱》的时代感与是非观、对于奸佞小人的睥睨;《夕照街》里小人物生存状态、让人舒服的“大团圆”结局;《左邻右舍》里的正义感与大变革之际人性的展示,让人感奋。归根结底,还是《与元九书》里那句老话:“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当有人问起“苏叔阳这样的大作家,为什么写起通俗的《中国读本》”时,笔者想说的是——那正是“赤子作家”严肃的选择。
新文化运动兴起至今百年,从自然风貌、历史进程、文化赓续、哲学内涵、经济影响、艺术品味、生活习俗诸方面绍介“中国人之中国”的文字,少而又少。《中国读本》这一部著作面向青少年,获国家图书大奖与“联合国艺术贡献奖”,发行超过1500万册而被译成十余种外文,被誉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发现中国、读懂中国的好读本”,却没有一个完整的免费下载的版本。这种“严肃的遗憾”在苏叔阳先生驭鹤之际,尤其显得严肃。
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完成了代表作《逻辑哲学论》之后,认为所谓的哲学问题已被解决,于是怀着贵族式的热忱前往奥地利南部山区,成为一名小学教师,着手做的主要事情就是编辑一本《小学生的字典》,即最为简要的“文化读本”。《美国读本》则是一部“作品选”——找了影响广泛而且将会百代流传的200多篇诗歌、歌词、政论、演讲,让其后人了解美国文化和历史的方方面面。相比之下,单兵作战的苏叔阳开始自己的“普及版读本”写作,其难度、深度、工程量都非同小可,不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精神支撑,没有他“白天上班,晚上就光着膀子,在桌子上写作”的敬业传统,哪里会有“读本”的今天!
作家的“细节敏感”与“戏剧期待”的训练,成就了这位“读本作家”。例如他写的“长江文化·和氏璧”一节:“大约是希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兴起以后不久,中国的一个诸侯国楚国(今湖北一带),有个平民叫卞和,在荆山发现了一块被砺石包裹的璞玉,便去献给楚王。楚王请玉匠鉴定,玉匠说这是一块石头。楚王大怒,就砍去了卞和的左脚。楚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把璞玉献给武王,又被说成是用普通石头伪称玉石。武王又砍去了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璞玉在荆山大哭,三天三夜,泪水变成了血水,他说:‘失去双脚固然可悲,但无人识得真玉,才更令人悲伤’。文王听说,就叫人凿去璞玉外面的砺石,里面果然是价值连城、晶莹剔透的玉。文王便命人制作成一面玉璧(圆形,扁而薄),成为国宝。这便是‘和氏璧’。后来许多诸侯为争夺此璧,征战不休,以后沦落何方就杳无消息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以荆山玉石和金、银、铜配伍制成奖牌,让这令人动情的故事更具有了勇气和毅力的精神,鼓舞人们‘更快、更高、更强’。”
“平生德义人间诵,身后何劳更立碑”。苏叔阳说自己“在文学上缺乏自信”,“唯一有点儿底气的原则只有两条:第一,便是写人,写活人,活写人;第二,写我们民族的生活和心灵”。
苏叔阳先生做到了,做好了。他完全可以像维特根斯坦一样静静地长眠:“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