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晋卫夫人笔阵图_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晋卫夫人笔阵图_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3-17 01:45:18
阅读:

卫夫人《笔阵图》

卫夫人《笔阵图》分段释读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生于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卒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东晋女书法家。

卫夫人《笔阵图》分段释读

原文:

1。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

2。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

3。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

4。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 。

5。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

6。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

7。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

注释:

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背弃书道。 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6、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7、更加润色:再加以修饰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 总:概括、归纳或谓总结。 列事:指陈述事情。 贻:遗留。 庶:希望、但愿。

释文:

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

原文:

8。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

9。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

10。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

11。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

12。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

13。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

14。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

15。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

16。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

17。一 一 从 其消息而用之 。

注释:

8、崇山绝仞:指高山最高的地方。 锋齐:锋毫要齐。 腰强:“腰”指笔毫的中部,此即谓笔毫中部要有强 度、有弹力。

9、前涸:通翦涸,指浅黑干涸。 润涩:此为一对反义词,即指润滑和不润滑。 浮津耀墨:浮耀墨汁的光泽。

10、鹿角胶:由鹿角熬制成的胶。

11、东阳鱼卵:一种产于东阳的鱼卵纸,东阳在今天安徽省天长县。

12、真书:魏晋之后对正体的一种称呼,也称作楷 书。 行草书:由称草行,一种比较流动而近于草书的书体。

13、点画:文字点与横竖笔画的总称。 波撇:指磔和掠,即捺和撇。 屈曲:弯曲、曲折。

14、大书:写大的字。 从小:指写小字。

15、鉴:鉴别、鉴赏。

16、筋书:瘦劲有力的书 墨猪:笔画肥而无力的书。 圣:超凡、卓越。

17、消息:奥妙、真谛。

释文:

笔毫要取那高山绝壁中的兔毛,八九月间猎取,笔头要一寸,管长要五寸,锋毫要齐整,锋腰要有强度。砚台要选用浅黑干涸的新石,润滑与滞涩兼顾,能浮耀墨汁的光泽。至于墨要取庐山的松烟、代郡的鹿角胶,要十年以上,强硬如石的作为制造的原料。纸则要取东阳鱼卵纸,柔软滑净的。大凡学写字,先要学执笔之法,如果作真书,要执去笔头二寸一分处;如果是行草,要执去笔头三寸一分处。下笔点画波撇曲折,都要尽一身之力行笔。初学书者先学大字,不得从小字开始。善于鉴赏的不善于写,善于写的不善于鉴赏。善用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少肉者叫它“筋书”,多肉少骨的叫它“墨猪”,多力丰筋的是可取之法,无力无筋的为错误之法。要一一从其间吸取奥妙、体会真谛,并且合理地运用它。

原文:

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陆断犀象 。

(戈画),百钧弩发。

1,万岁枯滕。

乁,崩浪雷奔。

(横折钩),劲弩筋节。

18。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

19。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 执笔远 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

又有六种用笔:

20。 结构圆备如篆法 ;

21。 飘扬洒落如章草 ;

22。 凶险可畏如八分 ;

23。 窃窕出入如飞白 ;

24。 耿介特立如鹤头 ;

25。 郁拔纵横如古隶;

26。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27。永 和 四 年,上虞制记 。

注释:

18、笔阵:将书法比作作战行阵。 执笔急:指执笔松。

19、执笔近:指执笔处距离笔毫近。执笔近不能很好 的运腕行笔,执笔不紧,运笔则无力。

20、结构圆备:指字的点画安排和形势布置完备。 篆法:此为大小篆的总称。

21、飘扬洒落:指章草自由奔放洒脱的笔势。

22、八分:东汉后期的准隶书书体,传自王次仲始, 尽其笔势,舒展波撇,其势凶险可畏。

23、飞白:相传为蔡邕所创之体,此之“窃窕出入” 喻其笔势在那丝丝露白处的入与出,显得娴静优美。

24、耿介:指高耸突兀貌。

25、古隶:指西汉至东汉前期通行的隶书,尚带有篆 书意味,无明显的波挑,无篆书的圆润之态,其笔画尤 显纵横,粗壮朴拙而厚实。

26、心存委曲:谓作书前思考要透彻详细。

27、永和四年,上虞制记:此二句为作者写作之 行款,永和即东晋穆帝之年号,上虞在今天浙江上虞 县之西。

释文:

横画:要像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高低不同的形状。

侧点:要像高峰坠石,磕磕然实际在崩塌。

撇掠:锋锷能在陆地截断犀角象牙。

戈笔:要像百钧重的弓张箭发。

努笔:要像万岁枯藤一样多节而瘦劲。

背抛法:要像蹦浪雷奔一样徐迟有力。

钧弩势:要有如强弩筋骨一样遒劲。

右边是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情形。有时候心情紧急而执笔却不紧,有时心情宽松执笔却很紧。如果执笔离笔头近而又不紧,意在笔先就会成功。于是又有六种用笔之法:

结构字体、布置形势完备的如篆法;

笔势飘逸洒脱而又自由奔放的有如章草;

波撇凶险可畏如八分书;

那笔法出入娴静优雅的好比作飞白书;

笔画高耸挺立如鹤头书;

纵横沉凝遒劲的如古隶。

然而还要用心思考,考虑详尽,再作一字,各象其形,这

样才有可能臻于妙境,书道也只有在这时才算穷尽。岁在永

和四年,上虞制图并撰文。

延伸阅读 :

《笔阵图》及其理论价值的思考

中国书法由文字书写向书法艺术的本质性衍变,始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可以说已是大功告成,中国书法到此时才真正具有了本体意义与美学价值。魏晋以前,人们多将书法视为歌功颂德,记事述史、谋取功名的手段,并未将书法从实用中脱离出。自东汉末年,一大批书家的出现与人们对于书法理论的思考,书法才真正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自觉的艺术。也正是通过这一时期诸如锺元常、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等为代表的魏晋士人及杰出书法家、书论家的努力,才真正使书法成为文人士大夫抒情遣兴释怀的工具。

值得说明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理论虽然数量很多,文本十分复杂,而且其中开始有了一套本质论,创作论,技法论和品鉴批评论的简单体系,但其中却充斥着大量的伪托之作。卫夫人《笔阵图》就是争议颇多的一份理论文本之一。我在文章的题目前加了一个“传”也是根据其历史性而补上的。下面就从考释开始,对《笔阵图》的理论价值作一些理论上的思考和检讨。

关于《笔阵图》的真伪,历来说法不一,颇多争议,唐张彦远《法书要条》载为卫夫人作,而孙过庭《书谱》却提出了疑问:“代有《笔阵图》七行,中话执笔三手,图貌乖 ,点画湮讹,倾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起童蒙。既常俗所存,不籍编录。”后蔡希综《法书论》引“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二语,直说“右军《笔阵图》”,《墨池编》卷一录王羲之《书论》四篇,中有《笔阵图》文,文后朱长文曰:“自'三端之妙\\’而下两段,传右军所作,后见张彦远《要录》以为卫夫人之然亦莫可考验也。”我认为朱长文是很明智的,他既将《笔阵图》的作者归之于王羲之,但又不把话说死,颇为中肯。的确书法创作和风格史上魏晋时代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时代,理论、批评史上的魏晋时代,传世文本作品均有很大的问题。《笔阵图》或疑为右军撰,或疑为六朝人托名,更有甚者,以为此篇为唐太宗所作,对于这样的一个颇具争议性的文本,持肯定意见的拿不出什么证据,他们只是沿袭旧题;持否定意见颇多,却也很难对此作出断定。不过,在历史上,他的流传甚广,在书法理论批评史上已构成了一个不小的现象,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姑且将此文归于卫夫人名下,不对其真伪作详实的理论定位与考证(不过其文至少为六朝以前人所撰)只从其书法美学意义书史地位及影响上作些具体的思考与研究。

首先,我们要认识一下《笔阵图》书史价值。可以说,《笔阵图》是继蔡邕《九势》之后的又一件阐释书法技法理论的重要文本之一。从蔡邕到卫夫人几乎形成了一条线,尤其是其叙述方式与内容方面的承接性。在蔡邕的《九势》中,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对一些具体技法的阐释,如“藏头护尾”、“力在其中”均用较为平白朴素的语言来描述,然而到《笔阵图》里面,却呈现出一种新的感觉,如“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从书法赏评的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样的比喻式言论中明显的带着某种观赏的主体性意识。在语言学上,《笔阵图》所采取的比喻式与书赋是较为接近的,只不过其并未采用标准的赋体语言模式,将《九势》与《笔阵图》作一比较就会发现《笔阵图》与汉晋书赋之间是有着承接关系的,尤其是对书法技巧理论方面的相承。

关于《笔阵图》的书法价值,我们认为更多的体现在了其只言片语中对于诸多书法美学内涵突显。下面我们就具体的分析其理论文本中隐含的美学价值。

其一是《笔阵图》中对书法艺术及其美学本质的认识。其开篇就有“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此之谓“三端”与“六艺”之中的书法,其艺术性都是重要的,尤其是将书法置于比礼、乐还重要的地位,在此时实在非常难得,其间至少可以说明两点;第一、卫夫人能在东晋就把书法摆到如此显赫的地位,说明她对说法艺术的美学本质有着深邃的洞察力和成熟的把握。第二、则说明至东晋以后,书法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堂堂正正的展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对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卫夫人的认识明显比蔡邕他们要有更为长足的进步。她说“每为一字,各像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此间“每为一字,各像其形”是说每写一个字,都要通过这个字的造型来反映出这个字所应反映的那些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其所像之形,我想,也并非形之象,更应该诠释为神之似,这从其后的“点如高山坠石”、“横如千里阵云”可见一斑,其对那七种基本点画的图释,应该是着眼于其神采、气势的。卫夫人把书道的本质,定性为客观事物物理之美,在理论上与蔡邕并无二致,当时一个典型的道法自然者,谈“各象其形”不禁就会让人联想到蔡邕的“须入其形”。

诚如前面所讲,卫夫人对点画形态的描述主要是基于一种主体介入后的感受。在观赏与挥运中,能从单纯而抽象的线条里发现万岁枯藤、千里阵云、高山坠石,她用以描绘的言语并不简单地以具象之物表来描绘书法之理,而是以某种深刻的理解与领悟去表达对书法线条“力”与“势”的阐释。正如陈振濂先生所说:“蔡邕的'自然\\’、'阴阳\\’、'形势\\’是在具体的技法解说中以论证作抽象法则把握,而卫夫人却是用具象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原理与感受”。

其二,《笔阵图》对书法创作中“意”与“笔”的关系讨论,这也是突显书法美学价值的又一重要课题。《笔阵图》谓:“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此之“意”盖为构思立意之解。卫夫人认为此“意”应在作书之前,用笔当随其后。这可能与后人由预想字形所强调的“意在笔先”有着不尽相同的内涵,但是这种把艺术思想活动放在实际创作之先的理论内涵,实与“意在笔先”灵犀相通。在当时的书论中,诸如这样明显阐述和区别书法创作中“意”与“笔”关系的论断,实不多见,也绝非随手可得,这也更进一步地向人们诉说了书法在逐步走向自觉的历史进程。谈到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陈振濂先生认为,把“意”看作是构思或创作前的思想活动,很有可能是今天的看法,在古代重视技巧的时代,它更有可能指向“法度”,依此便得出了“意在笔先”之意是指基本法则技巧和立足于其上的创作构思,它意味着当时法度的确立。然而,我们在书法史上却认为法度的建立和完备是在唐代。故此有人说《笔阵图》为唐人托伪,不过,我们又发现在传为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似有所渊源。对于后一种说法,待考,而至于前一种说法,我们如果根据《笔阵图》的行文方式和对线条形态的描述,就会发现如果是唐代的关于线条的研究理论,绝不可能采用比喻式,一定会比《笔阵图》成熟得多,在唐朝我们几乎找不到有关赋体文的文学现象。说到这里,我们还是坚持将《笔阵图》系于卫夫人之下。

其三,我们认为《笔阵图》主要是对线条的研究。如前所述,它与《九势》可以看作是书法技法理论系统中的一条线。在对线条的研究中,卫夫人把重点放在了“笔力”的突显以及点画“七法”和用笔“六法”之上。骨力的表达与用笔的重要性,是《笔阵图》中关乎书法的实质性美学品格。尽管她认为书法美来自于神采与气势,诸如“千里阵云”、“高峰坠石”、“万岁枯滕”、“陆断犀象”、“崩浪雷奔”、“万岁枯滕”之谓。但在卫夫人看来,其主要来源或形式依据主要来自于力感、力度、骨力的表现,即书法线条美中之力量美、力度美的表现,这是书法线条美学中又一重要课题。《笔阵图》有云:“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一段话主要可以作两点分析,第一是“骨”和“筋”的关系讨论其核心与实质是要说明“笔力”的重要性;第二是指出了“筋”与“骨”的表现均受制于“善笔力”,亦即谓对“用笔”的表现。

首先四“骨”和“筋”的讨论。比较早的提出“力”这一美学范畴的书法家应该是蔡邕,他认为“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又云“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这种“力”在卫夫人这里有了具体的表现,即骨力与筋力。在蔡邕那里,他并没有详细的将“力”如何表现讲出,亦未能把“力”作为衡量书法质量高低的标准将其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而卫夫人发展了这一点。她认为筋、骨之力的表现,在乎“用笔”,继而把重“用笔”放在了书法艺术的首要地位。从这以后的千百年来,用笔一直都被放在了第一位,元代赵孟頫甚至有“用笔千古不易”的艺术真言。我认为卫夫人的关键之处在于将全部书法奥妙的精髓与源泉导向了用笔,并谓“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大凡体验过书法创作过程的人,都能理解,以轻巧的毛笔写出一个小小点画,竟须一身之力,这力无疑是指向非体力,而只能是某种视觉上的感觉。关于书法中力的表现途径,我曾在一篇专论中概括归纳为蓄、留、逆、转、折等“五势”,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我们可以进一步的肯定《笔阵图》以“用笔”为全篇之宗旨,继承蔡邕书法美学中的精华,并予以了创造性的发展,即对于“骨”、“肉”、“筋”三个概念的提出,并将它们赋予了书法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笔阵图》在最后还专门为用笔总结出了六种用笔之法,即“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窃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值得说明的是此处的用笔中都含有结构的成份,即在结构中使结字之法与挥运之法作为双重意义观之。

其四,书法创作与品鉴之间的关系,也是《笔阵图》中颇有见地的一点。《笔阵图》中说:“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此“鉴”指欣赏品鉴,“写”指艺术创作、挥写。在今天看来,我们依据严格的分类,鉴与写已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活动,但在古代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看到的却是鉴与写的统一。善写者一般也应善鉴,善鉴者理论上出手也应该不凡。至于卫夫人为何将之对立起来,我们还有待思考,但作为一种主张也正显示着《笔阵图》在观念上的独特价值。

另外,我们认为《笔阵图》除了突显出许多独特的美学价值外,在书法材料学和教育学意义上也有着或多或少的贡献。例如言笔、墨、纸、砚时云:“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明显带有主体选择的色彩,表现出主动的书法艺术材料追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书法的艺术自觉化。这一段文论可以说是研究文房四宝的先例。至于《笔阵图》的教育学意义也有很鲜明的语言描述,诸如“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这样的言论,应该是本于教育立场的。因为她明确指出了写作绘制《笔阵图》的功用是要“贻诸子孙,永为模范”,是给后人学习用的。在她以前的书论中,我们无法看到这般鲜明的教育立场,更无法找出这样鲜明化的言论。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看,《笔阵图》都不愧为一篇书法理论的上乘之作,其间所涵盖的书法美学思想、对书法材料学的贡献和书法教育学的立场,都已使它成为了一个不可轻视的研究文本。比起崔瑗的《草书势》、蔡邕的《篆势》、《九势》、《笔论》,《笔阵图》的内涵要明显丰富得多,这显然是我国书法艺术与书法理论又向前进行大跨越的一个重要的时代标志,当我们还在冥思苦寻为《笔阵图》的作者考证犯愁时,它那看似静态的理论文本已在默默地显出其深刻的书法美学内涵。 (王景)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晋卫夫人笔阵图_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卫夫人《笔阵图》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生于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卒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东晋女书法家。 卫夫人《笔阵图》分段释读

    经典语录
  • 卫夫人教授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_

    【陈波书法】今天给初学书法的同学们说说“ 执笔方法 ”首先来说: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卫夫人”, 陈波老师在5岁学习书法的时候,就经常听我的父亲给我讲“卫夫人老师的故事”,只知

    经典语录
  • 王羲之和她的故事_王羲之和他的故事

    年幼的王羲之随家族过江南迁,定居建康,住在乌衣巷。不久之后,父亲在北上的战争中失踪,从此杳无音信,这给了幼年的王羲之极其沉重的打击。他的叔父王廙接着教他书法,后因叔父也

    经典语录
  • 卫夫人教王羲之书法_一代书圣王羲之

    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公元272-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东晋著名女书法家。与索靖俱善草书,人称“一台二妙”。卫铄师承钟繇,妙传其法,以为楷书订

    经典语录
  • 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的书法欣赏_卫夫人是如何教王羲之写字的

    【陈波书法】今天给初学书法的同学们说说“ 执笔方法 ”首先来说: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卫夫人”, 陈波老师在5岁学习书法的时候,就经常听我的父亲给我讲“卫夫人老师的故事”,只知

    经典语录
  • 捉笔成语-笔法:提笔、顿笔、蹲笔、驻笔、衄笔、挫笔、抢笔、转笔、折笔

    1、提笔笔锋在书写点画时不可能一样粗细,当点画要求变细时毛笔就要提起。因此,提与顿是相对而言的,互为依存的。提笔大多用于横画的中间及字的转折连接处、露锋出锋时。即前人所说:'密处险处用提'。注意提不要过虚、过细。2、顿笔线条点画要求变粗变特出时,用力下按,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捉笔成语

    经典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