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间悬酒葫,手持三尺青锋,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任侠天下,豪气干云。
贵妃研墨,高力士脱靴,醉拟诏书,一挥而就,端的是谪仙下凡的风采!
这是多少热血男儿的梦想。
梦想者,没事白天流口水做的梦,现实中却无法做到的事。而有古人,把普通人的梦想活成了现实,怎不令人心神往之?!
一方面,李白的很多诗,那种诗描述的背景场面恢宏,气度非凡,想象力清奇,仿佛在眼前展开了一幅很有画面感的诗的意境在里面。
在李白的诗中常见的尺度单位都是非常广博大气的字眼,比如获罪后又遇大赦免罪时,重获自由身,坐船返回时心情大好,直接来了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河岸两边耸立着连绵不绝的万座大山,不时地传来无数猿猴清啸的声音,而仿佛在欢呼诗人的归来,在这众生欢呼声中,一叶轻舟飘然而过无数连绵的大山。这气度,这画面感非常的宏大,这种“猿声”的想象力也是空前绝后。
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等,很多诗句的这个诗的背景的气魄都非常大,数字也都是千、万、九等等非常大的。
还有“天上白玉京”“仙人抚我顶”,以及“我昔钓白龙,放龙溪水旁”等等,显示了诗人清奇的想象力。
另一方面,李白的诗表现的思想境界洒脱豪迈。这种洒脱豪迈和后来宋朝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作又截然不同。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作在豪放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后,会有所回归自身境遇和抱负的悲壮反思“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在豪放之处,多有无数的纠结和悲壮的色彩。而李白的诗句的豪放多是以自己为诗句中心描述,从头至尾,一以贯之,豪放不羁描述之后的反思,则是一种豁达放得下的心态。千难万难的事,在李白这里仿佛就没有不能看得开,没有放不下的。比如“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那怎么办呢?李白的答案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看看,这都不是事!
人生失意受挫怎么办?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真是正能量满满,再郁闷的心情,读了李白的诗也能瞬间精神振奋!
而李白的这种拿得起放得下的洒脱心怀,也是我非常喜欢他的诗的原因。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天子呼来不上船是哪个诗人_天子呼来不上船这首诗主要描写的人是谁
腰间悬酒葫,手持三尺青锋,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任侠天下,豪气干云。 贵妃研墨,高力士脱靴,醉拟诏书,一挥而就,端的是谪仙下凡的风采! 这是多少热血男儿的梦想。 梦想
-
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赏析_《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
-
黄沙道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古诗_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诗的意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
-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联诗主要描写的人是谁_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是最什么的诗
李白饮酒作诗 一、少年成名扬天下,千古佳作誉神州。 李白一生,狂傲不羁、才华横溢、颠沛流离,几不得志。 早年天才,15岁诗赋受崇;其后数年,蹉跎岁月;35岁西游献赋,终得赏识;
-
辛弃疾词两首原文赏析_东坡引辛弃疾
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
-
李白本是酒中仙_李白诗天子呼来不上船
1317年前的今天,公元701年2月8日(农历腊月廿六),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诞生。 那个意气风发,仗剑出游的英俊少年, 也曾经怀着“济苍生”、“安黎元”的理想。 然而,黑暗现实
-
若不是心宽似海,哪有人生风平浪静_岁月随心,终会淡然
人生,有风平浪静,一帆风顺,也有风雨坎坷,惊心动魄。我们的心灵,就在潮起潮落中,起伏跌宕;我们的灵魂,就在云卷云舒中仰望、呐喊。 人生苦短,学会泪中含笑,顺从内心,才能拥
-
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的气势和独具匠心的构思_辛弃疾词表达的情感
宋朝不乏能力卓著的文臣武将,文有大文豪苏轼、欧阳修和王安石等,武有战功赫赫却被冤杀的岳飞。但是,若说文武兼备之人,非辛弃疾莫属。文学方面,辛弃疾被誉为“词中之龙”,名气
-
被儿子杀死的皇帝_哪些皇帝杀了亲生儿子
王毛仲是高句丽人,唐朝灭了高句丽之后,当时还在做奴仆,武则天死了之后,李隆基通过政变赢了,王毛仲的身份非常低,所以让王毛仲去杀太平公主手下的大将军的是李隆基,王毛仲因为
-
唐太宗的军事措施_唐朝禁军为什么给太监
开元十八年,接连出现的 三件事 , 让唐玄宗极度不安起来,他终于还是对北门禁军起了戒心。 第一件事,还得从北门禁军“实际掌权人”王毛仲说起。 王毛仲,诛杀太平公主行动的功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