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清明小长假了,大家都去哪里玩?还是怕景区人多选择在家好好休整?那不妨在山水画前“卧游”一番吧。今天给大家请的第一位导游就是“元四家”中年纪最小的王蒙。
王蒙
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外祖父是元朝早期艺术界的领袖人物赵孟頫。王蒙山水画受家学影响,又师法董源、巨然,集诸家之长而自成面目,善用解索皴、牛毛皴和渴墨苔点,表现郁茂苍茫的林峦以及似乎不安定、运动中的山水。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元四家”。黄公望闲静,倪瓒超逸,吴镇苍古,王蒙则以纵横离奇,莫辨端倪著称于世。
在“元四家”中,王蒙具有很强的个性和独特的绘画风格,在元代崇尚简逸的时风下,他却独独以画面的繁密取胜,在以水墨山水为主的画风中,他却重视色彩的应用。这在元四家中都是独树一帜的。
太白山天童寺
图中画的是浙江宁波鄞县太白山天童寺的湖光山色。天童寺创建于西晋,永康年(公元300年),僧人义兴云游至此,因爱其山水,决定在此结茅修持。当时谷中并无人烟,却有一位童子每天送来木材和饮水。精舍建成后,童子才表明身份,说自己乃太白金星,化身为童子前来护持左右。由此山名太白,寺名天童。
现在,天童寺是宁波东部地区最著名的两大古代寺庙之一(另一座为阿育王寺)。现存的规模,基本上保持明清的格局。雄伟高大的天王殿、佛殿、法堂、藏经楼、罗汉堂等主体殿堂,依次座落在倚山势而建的广阔台基上,一殿高于一殿逐级高升,疏密得体,气势磅礴。
要想看到元朝天童寺的盛况,就要靠王蒙这幅画作了。据画卷前后题跋所说,王蒙此画是为天童寺僧左菴所绘,他和左菴是朋友,肯定对太白山景色熟悉,《太白山图》可算是一幅记实性的山水长卷,画面内容仍可与今日实景相对应。
打开手卷,以朱砂、朱膘、花青、藤黄点染的天童山秋意,便一览无余。远处山峦绵延,屋宇良田错落其间,一派山间田园秋景。
近处青松夹径,人物往还其中,松风成韵,梵音萦绕,正是一条郁郁葱葱恭迎宾客朝山进香的万松大道。
现在这二十里夹径松林,还是天童寺十大胜景之一的“深径回松”。
王蒙是“元四家”中唯一能兼事人物的画家。《太白山图》中不仅有人物,还是形形色色的人物,扶犁耕作的农人、树下打坐的居士、策杖漫步的高士、挑担的脚夫、戴斗笠的僧侣、骑马的官员……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贯穿始终的松树、山道上的行人以及隐现的屋宇等,使繁密的画面更添丰富与空灵。
几百株松树的前后倚侧,小桥不同的方向,若隐若现的山路的曲折流转,树缝间透出的溪水的流动方向,像导游词一样,引导观众的视线,从卷首的农田河流远景,一路到了卷尾的近景——在山脚下松林掩映的天童寺。
中国的禅宗到宋代日益昌盛,至南宋时达鼎盛时期,天童禅寺也成为禅宗之名刹,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曹洞宗。
将中国禅宗传入日本的高僧明庵荣西就曾来天童寺习禅,另一位高僧道元,于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入宋在天童寺参禅受法,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回到日本,开创了日本的曹洞宗。
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太师右丞相史弥远奏请定“禅院五山十刹”,天童禅寺列为五山之第三山。
天童寺屡经兴废,到王蒙那个时代,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元良禅师重建朝元宝阁,铸万铜佛供于阁中,阁旁增置二楼,左鸿钟,右轮藏,烟云缭绕,金碧辉煌。
王蒙的《太白山图》画的正是天童寺这个时期,最前方是几个人工开挖的万工池,因面积巨大,开挖使用人数巨大,故称“万工”。
万工池后为面阔七间的朝元阁。两偏四间为鸿钟、轮藏。
王蒙用树的遮挡、山体的隐衬来体现千岩万壑、茂密苍茫的深邃意境。正如王安石描绘天童寺的诗意:"山山桑枯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
王蒙将绵延不绝的重山复水填充于一幅画面之中,画中极少留有空白,又运用繁复多变的皴法与墨点等的交互配合来进行描绘,使得本就繁满的画面更显繁密饱满,但繁密之感并不让人觉得杂乱窒闷,浑厚中蕴含着飘逸,繁密中蕴含着灵动,这是画家高超笔墨技巧与构图功力的体现。
作为“元四家”中技法最为全面、纯熟,样式风格最为多样的一位画家,王蒙的山水画深邃苍茫、繁密朴茂,蕴含勃勃生机,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可居可游”的诗意般的世界。
王蒙《太白山图》
中国美术史·大师原典系列
唐伯虎《溪山渔隐图》
中信出版集团
装帧:精装
高清复制 纤毫毕现
临摹鉴赏 诸般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