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曾经有过"文景之治"的盛世,根本的的原因便是"无为之治"。宋太宗敏锐的看到了这一点,他也想效仿汉初盛世,来一场属于自己的"无为之治",宋朝百官在这一点上与宋太宗倒是极为一致。事实上,宋太宗面临的情况很是严峻,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受到了很严重的挑战。五代以来,礼坏乐崩,更为严重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宋太宗正是看到了种种乱象,才下定决心想要革弊出新。他一上台就展示出了对于"无为之治"的向往,跟很多大臣在聊天时都无意透露出这种想法。遗憾的是,宋朝的社会环境,边境敌人和汉初是大不相同的,最终宋太宗的政治理想并未真正得到实践。宋太宗在治国过程中,"无为"思想与实践一直在发生变化,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最终还是未能成行。
与上一任皇帝宋太祖不同,宋太宗对于治理国家很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他喜欢读书,善于从前人的经验中探索寻求,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他性格温和,一方面对于祖宗之法很是尊敬,另一方面,自己也有自己的政治态度,他曾经说过"为君之道,无先于克俭克勤,致理之由,必赖于同心同德。"从中可以看出他不想扰民,提倡节俭,并且愿意以身作则。太平兴国三年四月,他曾经降下命令减轻徭役和赋税,类似的政治措施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无为而治",却能从中看出不少影子。他不喜欢打仗,曾经说过"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当时边境战乱频仍,各族战事依然非常紧张,宋太宗知道处于战火最苦的最终还是百姓,所以下令没有原因的话一律不准出兵。北宋是非常崇尚武功的,如今宋太宗却将文治提高到了与武功相提并论的位置,他的政治抱负现在就可见端倪。
宋太宗的施政措施,与当时几位大臣不谋而合。在第二次伐辽战争中,赵普深知这场战争已经打了太久,百姓受困于此,人困马乏,粮草吃紧,上书恳请宋太宗班师回朝。第二次继续上书,同样表达了类似的请求,纵观北宋朝野上下,对于宋太宗这种"无为而治"的政治走向是极为期许的。换一种说法的话,我们可以认为,"无为之治"是宋太宗一朝皇帝和大臣们共同的政治理想。能出现这种现象共有两个原因,一是大背景发生了变化,人们饱受战争摧残,渴望得到安定的生活,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广大百姓认可了宋太宗"无为而治"的思路。
一、加减轻刑罚,体恤百姓
宋太宗早在继位之后,就提出了减轻百姓负担的一系列措施,他实施自己无为而治政治理想的主要措施,也就是要减轻刑罚。他很体恤百姓,曾经下过很多命令都是减轻刑罚,甚至天有什么异象或者很久没下雨,他也会认为是出现了什么冤假错案。宋太宗也经常过问牢狱断案之事,在这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宋太宗倾注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在经济上,赋税的轻重一直是宋太宗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赋税乃是国家的根本,赋税过重,国家便是与民争利,宋太宗的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所以这自然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他希望让利于民,让民间休养生息,发展民生。但现实与理想往往是有差距的,面对盐铁使不断送上来的奏折,宋太宗也明白有时候国家的发展必须要从百姓手中拿走一些利益,这便是他政治理想上矛盾的地方,可是现实如此,宋太宗不得不面对现实让步。某些地方可以体现出他的纠结心情,民间商业的不断发展,与官府不断出现的合作与摩擦,这些现实问题都让宋太宗明白,无为与有为,往往只是一念之差。
二、以身作则,崇尚节俭
宋太宗本人倒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他曾经说过要以身作则,他也确实对得起他自己所说的这句话。他崇尚节俭,并且能够控制自己内心的私欲,这一点使他与古代大多数帝王区分开来,很多皇帝正是因为不能控制自己的一己私欲,最终劳民伤财,将国家百姓的财富挥霍一空。对于自己他极为严格,作为皇帝来说,超乎寻常的关注国家财政似乎有些反常,甚至有些越俎代庖,过分关注细节也让宋太宗筋疲力尽。而另外一个败笔则是在西南方的用兵,宋太宗错误的估计了形势,认为当时是夺取交州的好时机,却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天气炎热,各种传染病非常流行,最终宋军用一场失败收场,这场浩大的战争,将北宋国库搜刮一空,也给宋人带来了巨大沉重的负担。
三、控制权力,中央集权
"无为而治"有很多种说法,古代文人就经常说这不过是没有作为的一种客气说法而已,用来讽刺当时的统治者。但客观来说,"无为而治"确实有也很多积极的因素,这是不能忽略掉的。在"无为而治"中,包含了很多最高统治者不能滥用权力的政治方针,所以不被大多数统治者所接受,认为其会影响自己的统治。绝对意义上的"无为而治"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中央集权的体制与无为而治在精神内核上是背道而驰的。
绝对意义上的"无为而治"不能实现,那为什么曾经在汉朝大放光芒的"无为而治",却没有在宋太宗手中继续闪耀光芒呢?其实是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促成了这一点。首先,历史一路走来,一条清晰的脉络便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的不断加强,政权不断更迭,皇权的加强趋势却是显而易见的。和汉朝相比,宋朝皇权更为集中强势,而相权遭到不断削弱,宋太祖还曾经"杯酒释兵权",可以说是皇权得到不断加强最为真实的一个例子了。
在经济方面,盐铁专卖制度确实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历朝历代在这方面从来没有改变观念的思想,虽然到了宋太宗这里,步伐有所放缓,但根本上没有改变,自然不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而宋朝面临的内忧外患,显然是远远高于汉朝的,宋朝当时各个政权割据,宋太宗连年用兵,有时能收到不错的效果,有时却不能。连年征讨必然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日益庞大的军费开支,打仗是最花钱的行为,所以哪怕当时最高统治者宋太宗本人想让利于民,最终也不得不从百姓手中收税,来扩充日益紧张的国库,保持对外征伐的强硬态势,这是当时的客观环境所决定的。
所以,宋朝的客观环境和历史原因,决定了宋太宗不能像原来的汉文帝汉景帝一样"无为而治",他所处的时代注定是一个必须要有所作为的的时代,如果仅仅是无为的话,不仅解决不好眼前的社会矛盾,甚至还会失去更多。这是摆在宋太宗面前的一道难题,显然,避免成为一个亡国之君才是宋太宗的历史课题,至少这一点上,他做的还不错。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宋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_宋太宗学书
汉初曾经有过"文景之治"的盛世,根本的的原因便是"无为之治"。宋太宗敏锐的看到了这一点,他也想效仿汉初盛世,来一场属于自己的"无为之治",宋朝百官在这一点上与宋太宗倒是极为一致
-
宋词情诗《长相思》_唐诗三百首相思
欢迎阁下来到诗词歌赋汇,更多文章请持续关注我,感谢! 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们对唐代著名诗人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进行了赏析,这首诗是诗人乘船夜游探寻幽静之地时所作,诗人挥墨
-
北宋诗人范仲淹是哪里人_范仲淹什么朝代的诗人
众所周知,唐朝和宋朝是我国古代诗词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我们现在所学的大部分诗词都出自这两个朝代。而当时的文人为了能在诗词界崭露头角,都纷纷创作了很多的作品。如诗仙李白,
-
赵构是宋高祖还是宋高宗_赵构和北宋最后两个皇帝的关系
康王赵构,开创了南宋帝国。据说赵构能文善武,善于弄权,有人说赵构是一个千古好皇帝,但是也有人说赵构是个坏皇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赵构听信了奸人秦桧的谗言,杀掉了忠肝义胆
-
北宋第六位皇帝赵顼_宋神宗宋仁宗
宋神宗——赵顼(一) 1、——治平元年封颍王,治平三年皇太子。 宋神宗赵顼 (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初名 赵仲针 ,宋英宗赵曙长子,生母宣仁圣烈高皇后, 北宋第六位皇帝( 106
-
李清照是北宋初期著名的女词人吗_李清照是宋朝的女词人他的词的风格是什么
封建时代能够读书的女性其实少之又少,在中国历史上有的女人也就是那几个女人。女人在封建时代读书才是真的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古人总是说:"男女授受不亲"自古社会阶级很严格,对于女
-
北宋书法三大家_宋代书法四大家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
北宋时期词人_宋词代表作品以及人物
一年之计在于春。 莺啼燕舞、柳暗花明,这是一个万象更新的季节,宋词里的春天更是包罗万象。 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尽愁思,有“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
-
宋朝灭亡事件_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
中国历史悠久,有过恢弘庞大的神学说,也有令人惊奇不已的奇事,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件奇事,宋明帝巧计借“阴兵”招130年前的将领平叛。 事情发生在 公元465年12月,当时刘宋王朝动荡不
-
诗中痛斥南宋统治者的诗句是_宋代的立国形势可以说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
唐代的诗,宋代的词,为华夏文化增添了一抹生机盎然的春色。唐宋文坛犹如正午的太阳,光芒耀眼;又如深秋那十五的月亮,皓洁辉光。从小至今而立之年,太多优秀的作品依然记忆犹新,
-
宋神宗与宋徽宗哪个在前_宋神宗为什么叫神宗
宋神宗是明君吗 宋神宗是宋朝的第六为皇帝,那时分南宋、北宋,他是北宋的。宋神宗也是一位相当年轻的皇帝,20岁就从父亲那继承了帝位,在位期间也一直为了北宋的繁荣强大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