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权这种东西有质无形却最具魔力,古往今来没有人不喜爱。倘若是富有四海的九五至尊之位,更须时刻提防他人觊觎,在不受外力逼迫和健康状况允许的情况下,不会有人轻易放手的。上古传说中的尧舜禹间的传位,也是发生在尧舜逝后,更不用讲曹丕、司马炎、杨坚这类的闹剧了。
然而,历史长河中还真有例外——宋高宗赵构在他56岁时,主动将帝位让给了宗室之子赵昚(史称孝宗)。赵构是被钉在耻辱柱上的人物,专制独裁,为一己之私自毁长城杀害岳飞而骂名千载,这样的人居然会做出“禅让”的事情来,这个反差实在是太大了,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赵构选择的接班人赵昚原本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左文林郎子偁之子赵伯琮。从绍兴二年(1132)六岁时选入宫中直至绍兴三十二年赵构退位,赵昚整整做了三十年的备胎。
宋高宗将帝位传给赵昚对外宣称是因“老且病”。北宋诸帝平均寿命不足五十,命最长的宋太宗也仅寿至58。赵构称“老”勉强可以成立,但称“病”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赵构退居二线的时候牙好、胃口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成为太上皇后,一直活到八十一岁这才寿终正寝。
赵构究竟患了什么病,才会心甘情愿的将皇位让给八竿子能打到的赵昚呢?
细究起来,无非心病在作祟,赵构患的病无药可医——恐金!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子,如果不是金人南侵,钦宗和二十几个兄弟被俘北去,帝位根本轮不到他。靖康之耻对于他来讲是“祸兮福所倚”,金人对他这条漏网之鱼恨得要死,数次针对他发起“斩首行动”,必欲得之杀之而后快。在一系列跑路过程中,赵构不但患上了恐金症,而且患上了不孕不育症。
绍兴三十一年海陵王完颜亮大举南侵,金军长驱直入兵锋直至长江北岸,如果不是虞允文在采石侥幸战胜入侵者,赵构势必会“散百官,浮海避敌”故计重施。与其每天提心吊胆的活着,不如撂挑子给赵昚,自己作个太上皇,从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赵构是个极端自私的人,而且也是个心思缜密深谙帝王心术的家伙,他深知自己杀岳飞、对金媾和的投降路线不得人心,为平息众怒势必要对从前的内政外政作修正。但自古君王不认错,向天下臣民承认错误等于是赤裸裸地打自己脸。将政权交给赵昚,自己退居幕后,听凭孝宗更弦易张为岳飞冤狱平反昭雪,任由继任者发动北伐。
这样做,既是为自身考虑,也是为了南宋政权的长治久安计。赵构恐金,但不代表他不愿意恢复。他不北伐是担心南宋偏安一隅的大好局面将葬送,而且自己会步父兄后尘成为金人阶下囚。北伐胜利固然皆大欢喜,失利则会证明他妥协的政策是正确的。只是令他难堪的是,当初绍兴和议是宋廷战胜后签定的丧权辱国和约,孝宗主持的隆兴北伐虽然失败,但重新签定的和议却规定,从此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君臣关系为叔侄关系,岁贡也改成了岁币,原来的银绢各25万减为各20万匹两。作为战败方,宋廷却获得了对手的尊重,在谈判桌上找出了少许尊严。
赵构禅位时,赵昚已经36岁,如果按临终再转授帝位的惯例,势必要等到花也谢了。那样的话,赵昚非但不会心存感激,甚至会怨恨腹诽,盼着赵构早死了。高宗高寿不高寿不敢妄下评判,但历史上不会有“孝宗”这个皇帝是可以肯定的。
福祸相依,靖康年间,被俘北上的宗室全是太宗一系的,赵构无后,不得不将皇位交还给太祖一系。而且太祖后世在江南的有许多,选择赵昚作继承人,既可平复百余年来太祖一系的怨念,也可以令政权平稳交接。当初选择太祖后代入宫抚养,或者是出于权宜之计,但让那些等待观望的人们等了三十年却没有等来想要的结果,朝野间舆情如何不问可知。将各种影响安定团结的事情消灭于萌芽状态,是成熟政治家必须的素质,从这一层面分析,赵构是个合格的君主。而且他的眼光还是不错的,经过三十年的长期观察考验,他才会放心的将皇权交给赵昚。
赵构禅位,虽然有不为人知的阴暗心理,但不失明智之举。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史称高宗,确实是过人之处,高明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