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振凱 中国孔子网【原创】栏目独家发布
《大学》之止于至善
【原文】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业。”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译文】
《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儿子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解读】
这节文章的核心思想是讲处世为人当遵守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人伦道德,力求做到安分守己,止于至善。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业]
以《诗经》中如此所言来看,是赞称周文王伟大高尚。周文王居于方圆百里弹丸之地,由于宅心仁厚,“以不忍人之心,施不仁人之政”获得天下仁人贤士诚心辅佐。周文王当自己获得天下三分有其二的时候,为了天下统一大局,他还仍然臣服于无道的商纣王,被誉为以忠事主,以强服弱之圣贤,表现出他那超凡的光明磊落与伟大。
此节论述其实讲的就是《大学》施教之三纲中之一“止于至善”的原则,与处世为人之道。“止于至善”中的“止于”是说人生在世人人都有自己的立足定位,或者说是个人在社会中的职责与身份。“至善”其本义在于身处自己名副其实的工作岗位上,思不出其外的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与应尽的责任。为人之君能做到止于至善,为人之臣能做到止于至善,为人之父能做到止于至善,为人之子能做到止于至善,对百姓能做到止于至善,社会才能井井有条,相安无事,和谐太平。孟子说:“方圆,规短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为人之君止于仁,为人之臣止于敬,为人之子止于孝,为人之父止于慈,与国人交往止于信]
以这段论述来看,正好契合了施教三纲之一的“止于至善”处世为人,安身立命之道。这段论述当属德政礼制的基本伦礼框架。如此的伦礼关系十分恰当的契合中庸之规则,君与臣,父与子的伦礼关系都是处于相互约束,不偏不倚,礼尚往来相互共享,无过无不及而恰到好处。
止于至善,在于君臣,父子都处于互相制约平衡状态之中。令人所遗憾的是一提起君臣伦礼关系,有些人想到的是忠君与专权,君叫臣死臣不能活;一提到父子伦礼关系,就会联想到孝顺与封建,父叫子死子就得死。如此知其而不知其所以,偏倚偏向的思想意识,造成了对亲切平衡,礼尚往来相互共享的君臣、父子“致中和”的伦礼道德,产生疑惑与误解。致使君臣,父子关系令人感到恐惧甚至厌恶。如此偏倚的思想观念应当得以纠正,用正确的“中和之道”相互约制,礼尚往来上下共享的人伦观念,来认识亲切宜人的伦礼道德,才是正道。
君仁爱,臣恭敬。父慈爱,子孝顺,兄弟亲爱,夫妇有别,与人诚信,这都属于“中和之道”互相平衡,互相制约的关系,是礼尚往来互相共享的亲情关系。如果偏倚的来理解,就破坏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民众之间的道德平衡,就会丧失了源本的和谐亲情感。这就会使美好的人伦道德变成了只知居下“忠孝”却不知居上“仁慈”致使美好的君臣,父子亲切关系变成了专权自用而令人厌恶。
什么叫“中和之道”?《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以《中庸》如此之论述来解读“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正好相契合。君仁臣敬,父慈子孝,这才算是达到了“致中和”礼尚往来上下共享。如果用“中和之道”解读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群众关系,都是处于相互制约,平衡稳定状态。如果人为的破坏了这个平衡稳定状态,理所当然的就会变成了君不仁;臣不敬。父不慈;子不孝。兄不亲,弟不爱。夫不诚;妻不信,你欺我,我诈你了。由此可鉴,礼制是遵“中和之道”而建立。唯有做到君臣、父子、夫妻、群众“致中和”才能互相制约平衡稳定,礼尚往来上下共享。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又如:“乐只君子,民之父母”(《诗经》)又如:“上好礼,则民易使矣”(《论语·宪问》)又如:“好民之所好,恶民之所恶,民之父母”(《大学》)如此诸如此类之引句都与为人之君止于仁,为人之臣止于忠的互相制约关系相契合。反其道而行,为人之君对臣不仁,为人之臣对君不忠,说明了君臣关系是相互制约,共同遵守的平衡制度。
礼制,是遵中庸“致中和”上下左右逢其和的制度,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制度。绝对不存在君叫臣死,臣就死,父叫子亡,子不能活,如此偏极不契合人善本天性之观念。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是互相制约中庸道德之理论。中庸之道其宗旨就是处世为人要做到立中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力求左右上下逢和,才算中庸恰到好处。儒家一贯认为,对待天下万事万物,唯有遵守中庸而行,才能致使事物处于平衡稳定状态,上下左右逢其和。天下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唯“致中和”才是善终。故此,儒家称中庸之道是亲人不远人之道。
孔夫子说:“君子中庸而时中”(《中庸》)说的是君子做什么事情也是立足于正中,来权衡事物之利与弊,使事物保持平衡稳定,慎防由于偏倚造成物极必反的产生。个人欲图某种利益,要想到彼此是否受损害;个人身处安全,要想到彼此有没有危险;个人想获得快乐,要想到彼此是否因自己高兴而感到痛苦,等等诸如此类都是“君子中庸而时中”的道德观念。
“为人之君止于仁;为人之臣止于敬;为人之父止于慈;为人之子止于孝;与国人交而止于信。”如此伦礼框架与“中和之道”一脉相承。如果我们只知道臣忠而不知君仁,只知道子孝不知父慈,这才正是小人违背中庸之道的偏极观念。
- 上一篇:关于松花江_松花江封冻期
- 下一篇:写情的唯美的宋词_宋词关于爱情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大学是四书之一,原是 中的一篇_谁把大学列为四书之首
作者:高振凱 中国孔子网【原创】栏目独家发布 《大学》之止于至善 【原文】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业。”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