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苏东坡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是他在什么地方写作的_苏轼水龙吟似花

苏东坡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是他在什么地方写作的_苏轼水龙吟似花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6-01 01:48:53
阅读:

本文乃知道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这首词次章质夫杨花词韵。所谓次韵,也就是步韵,这是和韵中的一种。按规定,次韵作者所用韵,必须是原作所用韵,而且,各韵的先后次序,也必须与原作相同。苏轼这首词就是和韵作品中的名篇。

苏轼《水龙吟》:一幅似是非是的写意画,是和韵作品中的名篇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词作开头,明确点明作意,谓其所写,似是非是,不受杨花形象所限制,也不受原唱约束。而且,强调无人怜惜,已蕴藏着怨恨情绪,为以下所说“有情”张目。

苏轼《水龙吟》:一幅似是非是的写意画,是和韵作品中的名篇

苏轼

此词起句很特别,颇有比别人“出一头地”之势。“似花还似非花”,这是苏轼写这首词的指导思想。就题目看,这是一首次韵词,在形式格律上,必须严格遵循次韵的规则,亦步亦趋,这一点,苏轼是做到了。但是,同样写杨花,苏轼并不将杨花当作一般的花卉看待,而是展开想象,追求一种“似花非花”的境界。读这首词,必须首先明确这一点。

接着,词分三个层次进行铺写。“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由无情说到有情,这是第一个层次。这个层次说飘坠。苏轼写飘坠,以拟人之笔,谓其“抛家傍路”,“抛7与“傍”应合上句所说无人怜惜之意。

苏轼《水龙吟》:一幅似是非是的写意画,是和韵作品中的名篇

苏轼

因此,在诗人眼中,此无情之物,实际上,与人一样,也同样是有情有思的。“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三句写念远,承接“有思”,是第二个层次。因有情、有思,所以愁断了肠,一夜不能成眠。这个层次所写,究竟是花还是人,甚是难以分辨。有人认为,这是写望杨花之人,即思妇,所以有柔肠,又有娇眼;有人则认为,这是写杨花一样的思妇,所以把柔软的柳条当柔肠,把翻动的柳叶当娇眼。

总之,这一层次将上一层次的“情”与“思”的具体表现形状写了出来。“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这是第三个层次。写梦,因念远而在梦中寻郎。“又”字表明,这梦不只做过一次。

苏轼《水龙吟》:一幅似是非是的写意画,是和韵作品中的名篇

苏轼

这里,杨花有“郎”,同样也是难以理解的。只是梦魂游荡,与杨花之飞去飞还,飘浮不定,在形态上似有相近之处。但所谓“梦”,迷离仿佛,还是甚为逼真的。以上三个层次;飘坠、念远、梦中寻郎,或写杨花的神态,或写杨花的形貌,似是非是,所谓杨花者也,已不能仅仅当作杨花看待。三个层次与首二句,写杨花,诗人的情感虽已打并入内,但似是非是,也还并不十分明确。这是上片。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这是过片。在形式上,由此为转折,由L片的具体描述,转入发议论,直接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在词意上,“恨”与“不恨”,这是诗人情感变化的转折点,点明全词主意。

苏轼《水龙吟》:一幅似是非是的写意画,是和韵作品中的名篇

苏轼

上片说,梦中寻郎,被莺呼起,这里接着说醒来之后的情形。醒来之后,不仅杨花飞尽,而且整个园子(西园)遍地落红,更是难以收拾。面对眼前景象,诗人以为,最可“恨”、最伤心的,不是前者,而是后者。因为落红遍地,美好的春光已经逝去,这才是最可“恨”、最可伤心的。“不恨”与“恨”和开头所谓似是非是相呼应,说明词作咏杨花,并非真正目的,不过借之以抒写伤春情绪罢了。一语道破,作意十分明确。在此基础上,词作转入议论,同样可分为三个层次。“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经过一夜风雨,努力寻找杨花的踪迹,诗人展开了一系列痴想。白日四处飘飞的杨花,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据说,杨花落水为浮萍。眼前的这一池被雨点打得支离破碎的浮萍,是不是就是杨花变成的呢?

苏轼《水龙吟》:一幅似是非是的写意画,是和韵作品中的名篇

苏轼

这是第一步痴想,为下片说“恨”的第一个层次。“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由上面的痴想,诗人进一步推断:经雨之杨花,或沾泥,或落水。沾泥者化为尘土,落水者委之流水,三色春色,而今只留下眼前这一分了。这是诗人的进一步痴想,突出伤春情绪,为说“恨”的第二个层次。“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最后一个层次,也是诗人的痴想。但这痴想,有力地推翻了以上所有的痴想。经过认真观察,诗人指出,眼前的“一池萍碎”,并不是真正的杨花,而是离人之泪。三句由唐人“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诗句化出,将诗人内心的“恨”,亦即伤春情绪,推向顶点,并由此结束全词。这一个层次所说,乃诗人经过一系列的体验之后所得出的结论。

苏轼《水龙吟》:一幅似是非是的写意画,是和韵作品中的名篇

苏轼

全词由似是非是入题,进而由“不恨”与“恨”点题,最后用“不是”与“是”作结,斩钉截铁,肯定了主题。全词意脉,贯通一气。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