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四川
从古至今,四川这片神奇土地上,无数的文人墨客、皇帝嫔妃、英雄才子、诗人隐士往来穿梭,“蜀地”这个特定的历史地理名词也因此被灌注了太多的人文内涵。许多与四川有关的成语也打上深深的历史文化烙印。日前,著名语言文字专家张昌余教授在谈到与四川有关的成语时指出,仅李白《蜀道难》里那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衍生出的成语故事,都跟古蜀国有关。
【成语释义】杜鹃啼血(子规啼血):传说杜鹃鸟鸣叫时,嘴里会流出血来,描述杜鹃叫声的悲切。常形容哀痛之极。
在《蜀道难》中,李白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对一个川人来说,子规的啼叫声会让人想起家乡,想起蜀地。在李白的另一首诗《宣城见杜鹃花》中写道“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张昌余说,子规、杜鹃与蜀地的渊源,还得从古蜀国的两位帝王的传说说起。这两位就是望帝杜宇和丛帝开明氏鳖灵。杜宇做蜀王期间,积极发展农业,教蜀民甚至巴民农耕的技巧,使得百姓丰衣足食。开明氏是望帝的丞相,传说中,开明氏叫鳖灵,原本住在长江边的荆楚地区。有一天不小心跌进河里死了,他的遗体逆流而上,到了蜀地,一直到达蜀国的都城——郫邑。更奇怪的是,到了蜀地以后,他还复活了。杜宇听说有这样一件神奇的事,就派人把鳖灵找来相见。两人很是投机,望帝让鳖灵做了丞相。
鳖灵当了丞相后不久,爆发了一场大洪水,洪水肆意在古蜀国境内流淌。于是鳖灵带领古蜀国的百姓在玉垒山开凿出来一条通路,解决了岷江的水患,百姓也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子规啼血的故事也就是这之后的事情,”张昌余说,“不过关于子规啼血的故事,历来有好几种说法。”张昌余讲的是其中比较受认可的一种。“鳖灵一开始也是关心百姓疾苦的,可是时间一久,就变得居功自傲。在山上隐居的杜宇想劝鳖灵,无奈鳖灵不让任何人进宫。”哀痛之下,杜宇魂化为杜鹃鸟,日日叫着“民贵呀,民贵呀!”希望鳖灵能听见自己的劝诫与提醒。鳖灵当然被劝醒了,又开始励精图治,然而杜宇已经形成习惯,每年都会叫着“民贵呀,民贵呀”提醒后人。叫得久了,都咳出血来,而滴下来的血滴就化成杜鹃花。
张昌余说,这个故事最早被记载在《蜀王本纪》里,但是李白这么一用,“子规啼血”的知名度和传颂度都变得更广。此外,在白居易、李商隐的诗中,“杜鹃啼血”也常常被使用。
【成语释义】五丁开山:关于古蜀国五位大力士的传说,武术上的一种掌法。现多用于艰难开拓创业。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蜀道难中的这句,讲的是和古蜀国相关的另一个故事——五丁开山。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国争相抢夺霸主的地位。当时,古蜀国的邻国秦国想要进攻楚国,而秦惠文王的谋臣司马错等人就劝秦王,说蜀国富饶,要攻打楚国的话,建议先出兵蜀国,借助蜀国的布帛金银,供给军饷。
有一天,蜀王在褒谷狩猎时,遇见了秦惠文王,蜀王送了一些金银给秦王,没想到这些金银在秦王的手上变成了泥土,秦惠文王很是生气,然而身边的大臣却很高兴,向他祝贺说这是天意,说明他将得到蜀国的土地。秦国意欲出兵伐蜀,却不知道通往蜀地的道路,秦岭高险,不知道路怎么办?
于是秦国想出了计策,“这里又有两个说法,”张昌余说,“一个说法是秦国使了金牛计,还有一个说法是秦国使了美人计。”金牛计就是今天金牛道的由来。秦人做了五头石牛,把金子放在石牛的尾巴下面,告诉蜀人说,这石牛能拉出金子来。为了把石牛顺利运回蜀国,蜀王派了五位力士开山成道。然而拉回来的石牛并不能便金,这条为接金牛而开的道路反而成了蜀国的灭国之路。
美人计一说是因为蜀王爱美人,秦王投其所好,送了几位美人给蜀王,为了接回美女,蜀王派出五位力士,五位力士为了接回美人,一边走一边开路。然而接回美人走到梓潼时,他们见到了一条大蛇正在往洞里钻。五位力士就去抓蛇的尾巴,结果蛇没抓到,山垮了,五位力士和五位美女都被压在山下。这也是“地崩山摧壮士死”这一句的由来。
【成语释义】六龙回日:传说太阳神驾着六龙车,羲和赶着车,在空中行走,他们走到高山顶峰跟前,也要迂回而过,形容山势高峻。
张昌余说,“六龙,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指太阳神。西方的神话中,太阳神是阿波罗,驾着4匹马拉的金马车,而在中国,太阳神叫羲和,是一名女神,驾的车是由六条龙拉的。”传说中,羲和是帝俊的妻子,生了十个太阳,住在东方,轮流在天上值日,羲和也就是儿子们的“车夫”。而六龙回日,是指羲和驾着车在天空中行走的时候,遇到了高山,直接走不过去,必须要迂回绕过。李白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蜀道上的山峰已经高峻到了要让太阳神的车绕道的地步,可想而知这崇山峻岭间的路途有多艰险。所以才会“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成语是汉文化的浓缩,”张昌余介绍,目前我们使用的成语,主要来自于这么几种途径:一是故事简化,比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邯郸学步,一是某种气候特征的呈现,比如蜀犬吠日、吴牛喘月,就是对蜀地和吴地气候特征的生动再现;成语还有一种来源,就是从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中产生。
华西都市报记者 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