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世说新语中的徐孺子_徐孺下陈蕃之榻的用意

世说新语中的徐孺子_徐孺下陈蕃之榻的用意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6-14 20:04:16
阅读:
1、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陈蕃被乏为豫章太守的时候,刚到,就问徐孺子在哪里,要去拜访。他的书记官说:"大家都希望您先入府衙。"陈蕃说:"武王即位后,席都没有坐暖,就去拜访商容。我礼贤下士,有什么不可以?"

陈仲举即陈蕃,汝南平舆人(今河南平舆县)。《后汉书.陈蕃传》里有一个关于他的可能更多人听过的故事。

说陈蕃年少的时候,有一天父亲的友人薛勤来家拜访,看到"庭宇秽芜",大概就是院子里乱糟糟,有落叶垃圾什么的,陈蕃却在一边闲着无事。就说"你都不知道打扫一下,好接待客人吗?"陈说:"大丈夫是要为国家扫天下的,扫一间屋子做什么?"薛勤于是觉得他是个人才。

明明说的是不扫一屋,去扫天下。而现在我们更常听到的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意思完全相反啊!

后者据说是出自清代刘荣的一篇教人要养成好习惯的《习惯说》。但其实原文说的是刘荣书房里有一块洼地,会积水。而且时间长了,越来越洼,水越积越多。走来走去很不方便。有一天他父亲看到了,说"一室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于是刘荣就弄点土来填平了。

这和扫地着实有很大区。填平一块洼地,不说一劳永逸吧,至少三年五载是不会再洼了;扫地不说天天,至少隔三差五要扫的呀!

经常有研究者声称,更有创造力甚至更有效率的人的书桌通常是乱糟糟的,对此我表示非常赞同。因为不收拾是能节省很多时间的。这时必定会有声音在说"用完归位就可以了呀!下次找东西不是也要花时间吗?"归位也是要花时间的好吗?而且乱糟糟不一定找不到,可以乱得有规律嘛!而且归了位也不一定找得到,记不住怎么办?又且专心工作学习的时候,却要起身去归个位,扫个地什么的,简直打断思路好吗?

徐孺子,名穉。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人称"南州高士"。"征聘未尝出门,赴丧不远万里。"意思是:如果请他做官,他是不去的;但如果是奔丧,多远也要去。

比如孺子年轻时曾与江夏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的黄琼交好,后来黄琼做了太尉,请他出山,他断然拒绝,也就不怎么来往了。再后来听说黄琼去世,徐孺子决定去奔丧。可是家里太穷没有路费,他就带着磨镜的工具,一路帮人磨镜挣钱(论简单技术的实用性!)。到了墓地,自己设个祭坛,摆上酒肉(哪来的?),哭一阵,然后默默回去。

当然如果这就完了怎么会有人知道这事并流传下来呢?那是因为他哭的时候,被负责丧仪的黄琼的长孙黄子琰听见了,觉得奇怪,因为孺子并没有行拜帖,他不知道这人是谁,为什么在这里哭。旁的人听说,知道肯定是徐穉,于是着人去请回来,孺子当然是拒绝了。no, no, 我要回家……

前面讲到徐没有盘缠,那么酒肉哪来的呢?从家里带的。因为不能用别人的东西祭奠自己的朋友啊!据说他在出门前把丝绵用酒醮湿,塞在鸡肚子里,到了地方把丝绵拿出来,把鸡摆上,绵里的酒正好挤出来洒在地上。

对,是丝绵不是棉花,因为原文里这个字是"绵"不是"棉"。我想"绵"一定比"棉"更吸水,不然为什么是"海绵"不是"海棉"?

我还想知道这么做是因为以前的酒都是散装的,所以没有瓶子吗?

郭林宗的母亲去世,徐也去了,并且采了束草放在墓前。然后就默默走了。反正这么干的一定是徐孺子,所以大家也就知道了。

《笺疏》里说九江人何子翼嘲笑他喜欢哭丧。其实我想这并没有什么可嘲笑的。因为我们生活中真的会有一类朋友(也许都称不上是朋友,只是相识。),生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交集,但走的时候,会想去送ta一程。

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商容是商纣王时期主管礼乐的大臣,多次进谏后获罪,于是隐居在太行山。武王克商后曾前来拜访,以示重贤。

我们知道但凡朝代更迭,新皇登基或者地方官到任,都是要拜访名士的呀!所以陈蕃到了南昌,自然也是要拜访徐孺子的。这位主簿的行为,不知道算无知还是配合?

应该是无知。毕竟在那时候,智商学识稍高一点的,都留下名字了。这些没有留下名字的是想不出这种配合方式的。

据说陈仲举在南昌的时候,别人都不待见,只喜欢和徐孺子玩。当然徐依旧不会出来做官,只是邀请就去,送礼就收。陈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床榻,来了就放下来用,走了就吊起来。也就是王勃《滕王阁序》里的"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了。

只是那时候室内空间很小吗?需要这种立体收纳的办法?莫名高级。

《太平寰宇记》一百六洪州南昌县:"徐孺子台在州东南二里。"《舆地志》云:"台在县东湖小洲上。郡守陈蕃所立。"东湖一带倒一直是古代的行政机关所在,湖上的确是有小洲和亭子,不过亭子里的碑上写的是"百花洲"三个字。边上不远,不过已经是属于西湖区的地方,倒是有一个孺子亭公园,有说是徐孺子故里,也有说是陈蕃为孺子下榻的地方。以前也听说徐家坊是因徐孺子故里得名,不过那地方跟东湖真的还离得挺远,城外几里地了,大约是最不靠谱的!因为如果这样,那个主簿就会说大家都希望您先进城,而不是说希望您先进府衙了。

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陈蕃被乏为豫章太守的时候,刚到,就问徐孺子在哪里,要去拜访。他的书记官说"大家都希望您先入府衙。"陈番说"武王即位后,席都没有坐暖,就去拜访商容。我礼贤下士,有什么不可以?"

陈仲举即陈蕃,汝南平舆人(今河南平舆县)。《后汉书.陈蕃传》里有一个关于他的可能更多人听过的故事。

说陈蕃年少的时候,有一天父亲的友人薛勤来家拜访,看到"庭宇秽芜",大概就是院子里乱糟糟,有落叶垃圾什么的,陈蕃却在一边闲着无事。就说"你都不知道打扫一下,好接待客人吗?"陈说:"大丈夫是要为国家扫天下的,扫一间屋子做什么?"薛勤于是觉得他是个人才。

明明说的是不扫一屋,去扫天下。而现在我们更常听到的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意思完全相反啊!

后者据说是出自清代刘荣的一篇教人要养成好习惯的《习惯说》。但其实原文说的是刘荣书房里有一块洼地,会积水。而且时间长了,越来越洼,水越积越多。走来走去很不方便。有一天他父亲看到了,说"一室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于是刘荣就弄点土来填平了。

这和扫地着实有很大区。填平一块洼地,不说一劳永逸吧,至少三年五载是不会再洼了;扫地不说天天,至少隔三差五要扫的呀!

经常有研究者声称,更有创造力甚至更有效率的人的书桌通常是乱糟糟的,对此我表示非常赞同。因为不收拾是能节省很多时间的。这时必定会有声音在说"用完归位就可以了呀!下次找东西不是也要花时间吗?"归位也是要花时间的好吗?而且乱糟糟不一定找不到,可以乱得有规律嘛!而且归了位也不一定找得到,记不住怎么办?又且专心工作学习的时候,却要起身去归个位,扫个地什么的,简直打断思路好吗?

徐孺子,名穉。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人称"南州高士"。"征聘未尝出门,赴丧不远万里。"意思是:如果请他做官,他是不去的;但如果是奔丧,多远也要去。

比如孺子年轻时曾与江夏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的黄琼交好,后来黄琼做了太尉,请他出山,他断然拒绝,也就不怎么来往了。再后来听说黄琼去世,徐孺子决定去奔丧。可是家里太穷没有路费,他就带着磨镜的工具,一路帮人磨镜挣钱(论简单技术的实用性!)。到了墓地,自已设个祭坛,摆上酒肉(哪来的?),哭一阵,然后默默回去。

当然如果这就完了怎么会有人知道这事并流传下来呢?那是因为他哭的时候,被负责丧仪的黄琼的长孙黄子琰听见了,觉得奇怪,因为孺子并没有行拜帖,他不知道这人是谁,为什么在这里哭。旁的人听说,知道肯定是徐穉,于是着人去请回来,孺子当然是拒绝了。no, no, 我要回家……

前面讲到徐没有盘缠,那么酒肉哪来的呢?从家里带的。因为不能用别人的东西祭奠自己的朋友啊!据说他在出门前把丝绵用酒醮湿,塞在鸡肚子里,到了地方把丝绵拿出来,把鸡摆上,绵里的酒正好挤出来洒在地上。

对,是丝绵不是棉花,因为原文里这个字是"绵"不是"棉"。我想"绵"一定比"棉"更吸水,不然为什么是"海绵"不是"海棉"?

我还想知道这么做是因为以前的酒都是散装的,所以没有瓶子吗?

郭林宗的母亲去世,徐也去了,并且采了束草放在墓前。然后就默默走了。反正这么干的一定是徐孺子,所以大家也就知道了。

《笺疏》里说九江人何子翼嘲笑他喜欢哭丧。其实我想这并没有什么可嘲笑的。因为我们生活中真的会有一类朋友(也许都称不上是朋友,只是相识。),生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交集,但走的时候,会想去送ta一程。

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商容是商纣王时期主管礼乐的大臣,多次进谏后获罪,于是隐居在太行山。武王克商后曾前来拜访,以示重贤。

我们知道但凡朝代更迭,新皇登基或者地方官到任,都是要拜访名士的呀!所以陈蕃到了南昌,自然也是要拜访徐孺子的。这位主簿的行为,不知道算无知还是配合?

应该是无知。毕竟在那时候,智商学识稍高一点的,都留下名字了。这些没有留下名字的是想不出这种配合方式的。

据说陈仲举在南昌的时候,别人都不待见,只喜欢和徐孺子玩。当然徐依旧不会出来做官,只是邀请就去,送礼就收。陈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床榻,来了就放下来用,走了就吊起来。也就是王勃《滕王阁序》里的"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了。

只是那时候室内空间很小吗?需要这种立体收纳的办法?莫名高级。

《太平寰宇记》一百六洪州南昌县:"徐孺子台在州东南二里。"《舆地志》云:"台在县东湖小洲上。郡守陈蕃所立。"东湖一带倒一直是古代的行政机关所在,湖上的确是有小洲和亭子,不过亭子里的碑上写的是"百花洲"三个字。边上不远,不过已经是属于西湖区的地方,倒是有一个孺子亭公园,有说是徐孺子故里,也有说是陈蕃为孺子下榻的地方。以前也听说徐家坊是因徐孺子故里得名,不过那地方跟东湖真的还离得挺远,城外几里地了,大约是最不靠谱的!因为如果这样,那个主簿就会说大家都希望您先进城,而不是说希望您先进府衙了。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