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诗经蒹葭是一首什么诗_《蒹葭》选自《诗经》中的

诗经蒹葭是一首什么诗_《蒹葭》选自《诗经》中的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6-30 08:04:42
阅读:
《诗经·蒹葭》:中国最美的诗作

《蒹葭》画家·于水

“蒹葭”这个词的本意,是指水边未成穗的芦苇。而这首诗,无论在音律上还是画面上、无论从气韵上还是意境上,都如它这个名字“蒹葭”的含义一般,拥有着一种淡然冷凝的、穿越时空的美丽,仿佛是打捞自秋江水畔、晓寒深处而来。

《蒹葭》,可说是生长在岁月沉沉中,一首最美的诗。

《诗经·蒹葭》:中国最美的诗作

植物 蒹葭

诗经原文】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蒹葭》:中国最美的诗作

白话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放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水流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水流去找她,放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放佛就在水中洲。

《诗经·蒹葭》:中国最美的诗作

【文化解读】

《蒹葭》——中国最美的诗作

(一)最美的诗

《蒹葭》,几乎是中国最美的诗。它美在韵律、美在画面、美在景象、美在境界,可以说,无论是声与色、还是实与虚,它都不平凡。

闻一多先生曾对新诗的艺术美提出了“三美理论”,认为新格律诗派中好的诗歌,应当具备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其实这“三美”的主张,不独针对新诗,因为它本来就是源于中国古诗的审美格局,所以以此要求来反观古诗,同样适用。

《蒹葭》,无疑正是诗歌“三美”中的翘楚:

从韵律上看,它韵脚齐整,音节合拍,朗朗上口。读着它,仿佛就是在吟着一首歌。《史记》中称“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诗三百》,原本就是篇篇入曲、唱而传之的,所以《诗经》中的选词用律,必然都符合音乐性,易于传唱。

但遗憾的是,《诗经》这一部走过历史太长岁月的诗集,流传到今天,已经鲜有人唱了,人们更多地只是把它当作纯文学作品看待,在书案纸堆中研究思想性,忽略了管弦歌喉间的音乐性。——可是纵然如此,《蒹葭》这首诗也并未彻底把它的音乐美完全失色于干枯无声的纸页上, 似乎《蒹葭》的韵律本身就是一首歌,仅是朗朗读来,仿佛就有音符苏醒、乐章复活,一曲婉转有致的旋律,已经流转于唇齿之间。

这是《蒹葭》自身具备的“音乐美”,那么“绘画美”呢?当我们读着《蒹葭》,一句一句读下去,就好像是眼见着一幅画卷,一寸一寸铺开,笔墨氤氲,气韵生动,岁月如画全都浮现在眼前。

在这幅画里,秋水漫漫,烟云淡淡,芦苇丛丛,伊人远远。所以说,《蒹葭》的画面感极强,它不像写约会场景的《东门之杨》具体描述了一个故事的片段,也不像写心理活动的《出其东门》仅在诉说着一种情感的态度, 《蒹葭》既不是典型的叙事诗、也不是纯粹的抒情诗,它更像是一幅充满写意与哲思的水墨画,意境深远,言说不尽。

画面美不同于语言美,它不是说出来的、不是让人被动地听的,而是审视出来的、是要人主动走进画面去看的。而《蒹葭》的画面又是如此飘渺,使它的美如此不可捉摸。《庄子》里面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可以概说总结出来的美,总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但是画面的无言,反而成就着美的无涯

诗的“建筑美”,是指从字句排列的外形上看一首诗,长短有致、参差有序,整体构筑得均衡优美。而《诗经》中三百零五篇诗歌的段落排放,基本都是对称均匀的,偶尔的跳脱,也让人感觉鲜活自然,不显突兀。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确实很是古老。然而其中这首《蒹葭》,却在当代社会也流传甚广。比如有一首由此诗意境化演而成的通俗歌曲《在水一方》,曾随同名电视剧的热播唱遍海峡两岸。这说明,人们不约而同地爱这首诗,虽然,往往很难说清为什么会认同它的美、很难说清它究竟美在何处。——而这种爱诗之心,其实人们也不求甚解, 因为美,原本就不需要解释,如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必解释就可号召众人,这就是美的感召力。

“蒹葭”这个词的本意,是指水边未成穗的芦苇。而这首诗,无论在音律上还是画面上、无论从气韵上还是意境上,都如它这个名字蒹葭的含义一般拥有着一种淡然冷凝的、穿越时空的美丽,仿佛是打捞自秋江水畔、晓寒深处而来。

《蒹葭》,可说是生长在岁月沉沉中,一首最美的诗。

《诗经·蒹葭》:中国最美的诗作

(二)意境深沉

《蒹葭》这首诗出自“秦风”,也就是来自秦地的民歌。

早期的秦国位处甘肃、陕西一带,以战功而获封诸侯、得以建国,又因邻近虎视眈眈的少数民族,所以举国重视武力。因此,《诗经·秦风》共十篇诗歌,大多充满了一种西风紧、战事雄的尚武精神。秦地的诗歌如此勇猛雄壮,这与后来的秦国一统六国、称霸天下不免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崇尚武力,是秦地的精神风貌。

而在“秦风”里,有一首诗的气质却截然不同,那就是《蒹葭》。清代文学家方玉润就说过:“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攸然自异者矣。” 这就像是,在一阵战鼓紧密声中,忽然,江水转至这一处清秋拂晓的河湾,情绪突然缓慢了下来情思骤然悠长了起来情致倏然飘逸了起来情调泠然高古了起来。可见,再雄浑激壮的地方,也有悠扬,也有婉转,也有细腻,也有游离于乱世之上的、纤尘不染的心境。

是临秋临水的宁静,换来这份多情;

是伊人伊处的仙姿,换来这份出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隔水的伊人,如芦苇上的白露那般清新美好。但向往之心再盛,也无法越过现实阻碍,纵有心逆水而上、追寻伊人,怎奈却道路险阻、不可获求。

是伊人的美,美得遥远、美得飘忽,沉静了狂躁的心,沉淀出这首《蒹葭》,给秦地留下了一湾诗意、更给千古留下了一篇绝唱。

蒹葭苍苍,美在隔岸隔水的一盏莲细细生香,那诗人停在水旁,却不再说凄凉。比起曾经对伊人誓得不可的热肠,行至今夜已是惯得欣赏。秋风也吹不散的白露横江,让人懂得了要敛起情长,不再妄闯那些阻碍铺置下的层层寒霜,让思念收起轻狂,随遥夜沉沉流淌。

蒹葭萋萋,美在涉水而来的纤歌细细,如伊人隔雾的身姿,无法明晰,而却不再苦求依依。秋水浸成了无舟的距离,让人慢慢消退着曾经太盛的暄气,让一路的奔腾收势。将伊人逐渐淡成墙上的水墨画,诗人只是守在岸边对美景凝视,而不再肆意地妄想去参与执笔。

蒹葭采采,美在溶溶的风姿都荡漾在彼端的岸外,只遥遥掠见伊人花开,却从不肯驶近身来,然而诗人已不再萦怀。等待,是笙歌落尽后的依旧不改。秋夜收归了他无望的爱,但是已学会不把命运责怪。找一处最盛的芦苇丛将心事都掩埋,于是它茂密成了这一曲《蒹葭》,千年不败。

《蒹葭》正如一幅静心的画,勾勒的全是不曾翩落又不曾实现的梦境。也许始终够它不着,但是色彩不褪,在心中明媚如昔。是一首属于哲人的诗,是一首天地间的不拘之作。

所以在《蒹葭》一首诗中,不仅诗、乐、画俱佳,而且文、史、哲皆备。

《诗经·蒹葭》:中国最美的诗作

(三)向美无怨

《蒹葭》,不仅美在字句间,更美在境界里。——它在对美的不辍追寻、对未知的执着思虑、对远方的永恒探索、对理想的淡然守望中,达到了一种极高的思想境界,就是, 一心向美而无所怨尤

《蒹葭》虽心慕“在水一方”的“伊人”,可是通篇都没有一个“求”字,只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谦仰,那是只愿靠近、不求摘取,只盼依从、不必强求。它传达出一种意识,就是:对我所爱的只是赞美,而未曾贪图谁来赐予,因此,对求索的过程不急不躁对既定的结果不嗔不怨。一方面,是对梦想不屈不饶,一方面,又是对现实不忧不惧。

这就是大境界。不因执着生烦恼,不因精进添挂碍,不因得失增忧惧。持精进心,修智慧心,得清净心。

无论《蒹葭》中的“所谓伊人”是什么、无论“在水一方”的求索有多远,诗人都做到了:只在遥望中感受美、而不必狭隘地必须去占有;只在求慕中存美的心情、而不去鄙俗地加以嗔怨。

归根到底,那“伊人”只是个影子。于是在诗人的岁月长日里,他甘愿有一抹倒影永远飘忽在心海,那是不可忘、又始终不得接近的距离。而他思想境界里能秉持着“不相怨”,是因为他已经懂得了美的真谛,已在修为着美的纯善。

遥远的美,不可触及的美,本身就是一种境界那种境界是对欣赏者的挑剔,如果不是格调足够高的人,不会去遥遥注目生活之外的一种纯粹属于美、属于梦、属于理想、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而正是这种本身就有阶梯限制的划分,使得真正能理解、能臣服于远方之美的人,就能渐渐做到不争、不贪、不嗔、不怨。

美的东西,一定是对生命的提升和净化。能够达到“不怨”的人生境界,这就已经是那遥不可及的美好之物,反馈给人的最大礼物。

就像台湾诗人席慕容说过:“在蓦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以此话来对比《蒹葭》,“静静的满月”就是那远方的“伊人”, 对“求不得”没有怨恨,人生才会永远保持着青春苍翠、了无遗憾。

那么,我们读过《蒹葭》,就在脑海中,也为自己始终存一处白露苍茫、秋水临江的理想国吧:无论生命如何苍老、无论岁月如何沧桑,那美好的“伊人”始终都在生命里,也许,它依旧相隔无从丈量,处在水的一方、处在心的中央。然而这也正是人们心中永葆的一方净土, 那份理想之美,因为无法亵玩、所以永不沾尘,因为无法实现、所以永不破灭。

对于人的深意,往往就在懂与不懂之间

“追寻”对于人的意义,往往就在“求不得”与“爱不灭”之间。

美,竟可以以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回馈给懂得敬畏的人,一份不灭的心灵家园、一份不老的青春永驻。

《秋江待渡图》元·钱选

(四)渡江自度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他赞美《蒹葭》最能体现作为诗人的深远情致。这是因为,《蒹葭》的意境,是文人化创作的最佳范式、是中国式审美的最高体现。

文人化审美的典型特征,就是要求艺术作品空灵写意、含蓄优雅、整合多种艺术手段、呈现综合文化修养。比如,唐代王维开创了“文人画”,将水墨写意与诗书画相结合,使得绘画的最高境界是要求诗、书、画三位一体。而《蒹葭》虽为诗作,亦可成画,它不就正是文人画派对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追求吗?所以这首诗本身,就是中国式审美的完美表率。

“诗中有画”,是以抽象表达具象;“画中有诗”,是以景象上升哲思。而在绘画作品中,最接近《蒹葭》意象的,可看元代钱选的一幅画作《秋江待渡图》。在这幅画里,岸上的人遥望着江上的一叶扁舟,在烟波浩渺的旷荡里待舟渡江。他和《蒹葭》中的诗人一样守望在秋江边,一样寄望于江天水阔的中央。但它比《蒹葭》更明确表达出了等待的目的,就是“久立行人待渡舟”,他等待的目的是要渡舟。

等待渡舟,这里明确提出了一个“渡”的概念。这一岸的人要渡江到对岸去,水中远远的飘荡舟船就是他们遥望期盼的“所谓伊人”,他们在等待江上的方舟,他们更在等待生命里的渡船,能够渡他们逃离当下、脱离此岸、逃脱悲秋苦寂的人生境遇,到得理想的彼岸。

在这一点上,《秋江待渡图》与《蒹葭》的精神意旨是共通的。《蒹葭》里的诗人守在秋水之畔,他也在寻渡,以远方伊人,度他心里的愿。度过去,伊人就成为他命里的接引;度不过去,伊人将成为他永生的劫数。

然而我们通过诗人的不急不躁、不嗔不怨知道了,他最终是度过去了,不是以横江摆渡的方式渡河,而是以戒定生慧的方式度人、度他自己的心。

而度了他的,不是那伊人正是他自己。伊人是他的向往,也是他的考验,当他最终做到,能面向伊人、安心此岸,就如同,朝向极乐、立身当下,那么,他就已经把自己度到彼岸了。

此时他真正修持参悟到:

“此岸”与“彼岸”,本无差别。

心不定者,终日泅渡,也如困于江心、不得登岸;而心能安定者,彼岸并不是天堂、此岸也不是地狱,可在彼岸涅槃重生、也可在此岸就超脱苦难,能以“伊人”度我心、也能以我身度他人, 可相信希望存于彼岸、存于未来,也可看见光明就在此岸、就在此心。

那么,不必再勉强着人力不及的“溯洄从之”、不必再沦陷于“道阻且长”的执迷不悟,“伊人”既是远在水的一方,也是永在自己心中。本来,诗人就说了那伊人是“宛在水中央”, “宛在”,是“好像”在水的那头,那么也好像不在,也可能已经在自己心头。

与其苦苦求渡,不如过好当下;

与其求人引渡,不如学会自度。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难免有毕生实现不了的伊人之梦、都有跨不过去的秋江之障。除障就是渡河、就是度心,度过去,山高水远、海阔天空,那时的秋江不再是萧瑟迷离、困顿难安,而是水静沙明、云飞雁起。“一切景语皆情语”,生命里会有何景观,在于心灵中能有何景象。开阔的心,使心湖中的“伊人”只是美景,而不再是峰障。

这样看《蒹葭》,似有禅意、似有画意,似有诗意、似有深意……如此丰盛,如此品读不尽。《蒹葭》是这样一卷诗,隔着两千多年的岁月打开来,在今天尤闻见水岸花香,遥望到中国文化里丰富的美丽,盛放在岁月的水底。

它是诗书画融合的最佳体现,是文史哲皆备的典型代表。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外加哲思的升华,《蒹葭》,确实可称是中国最美的诗作。

《诗经·蒹葭》:中国最美的诗作

(文\\ 曹雅欣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

作者介绍:

《诗经·蒹葭》:中国最美的诗作

曹雅欣,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副秘书长,“子曰师说”微信号、“学习经典”微信号创始人。

青年文化学者。独立撰稿人、文化主持人、国艺演说者。

光明网“醉中国”专栏作者。代表作有《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图书。其“国学与时政”系列文章,分别被全国上百家主流网站广为转载。

策划并撰写了“琴梦中国”系列作品,包括《琴梦红楼》《琴颂诗经》等。

“国艺演说”是曹雅欣首创的一种讲与演并重的、多种艺术形式结合的文化传播方式。在“琴梦红楼”、“琴颂诗经”琴歌艺术音乐会中,担任每场音乐会的文化主持。

始终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把国学、国艺做时代性解读。

《诗经·蒹葭》:中国最美的诗作

于水艺术简历

1955年生于北京。中国新文人画重要画家。1994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中国画研究班,作品曾三次参加全国美展并两次获得铜奖。曾赴台湾、马来西亚、泰国、联合国总部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画展及艺术交流。曾在今日美术馆、山东荣宝斋、兰州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曾参加新文人画一系列重要展览。出版有《于水画集》、《于水人物卷》、《中国艺术年鉴·于水卷》、《于水·五十五》集、《大忘楼笔记》、《美人记》等个人书画集。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诗经蒹葭是一首什么诗_《蒹葭》选自《诗经》中的

    《蒹葭》画家·于水 “蒹葭”这个词的本意,是指水边未成穗的芦苇。而这首诗,无论在音律上还是画面上、无论从气韵上还是意境上,都如它这个名字“蒹葭”的含义一般,拥有着一种淡然

    经典语录
  • 诗歌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的区别_诗歌的语言具有什么特点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诗歌的语言是概括的,抽象的,但能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诗歌的语言特质具有形象美,音乐美的特点。在品读诗歌的语言中体会诗歌的独特韵味。闻一

    经典语录
  • 五胡六国是在那个朝代_五胡十六国指的是什么

    十六国具体指哪些朝代?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该时期自304年刘渊及李雄分别建立汉赵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

    经典语录
  • 甘肃境内最大的石窟_甘肃有名的佛教石窟有哪些

    大像山石窟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城西2.5 千米铺村南文旗山上。山体东西走向,东高西低。石窟和古建筑分布在长 1.5 千米的山脊上。东区为石窟寺区,西区为古建筑区,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共有

    经典语录
  • 二十四节气_二十四传统节气

    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是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从汉代开始,经过精英阶层和农民阶层

    经典语录
  • 唐朝五大望族_唐朝五大家族

    豪门望族是魏晋以来掌握中央地方的实权派。南北朝的混乱虽然对门第有一定的冲击,不过,在入唐以后,依然是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 贞观六年,唐太宗特意召见宰相房玄龄,商量打压豪门

    经典语录
  • 宕昌官鹅沟冬天的图片_宕昌官鹅沟自然风景区

    秋日的甘肃陇南市宕昌县官鹅沟景区内,山川湖泊均被朦胧的雾气笼罩。 赵鹏 摄 秋日的甘肃陇南市宕昌县官鹅沟景区内,山川湖泊均被朦胧的雾气笼罩。 赵鹏 摄 一叶扁舟泛于湖上,树木与

    经典语录
  • 迎春书法图片_迎春书法作品展

    迎春接福·春联展 无联不成春,有联春更浓。 手 写 春 联 是笔尖上陈久弥香的年味 是民俗中传承千年的宝藏 是记忆里红红火火的福祉 书法天下秉承以”墨动八方,书传天下“的宗旨, 书法

    经典语录
  • 虽九死而无悔出自哪里_虽九死亦犹未悔

    很多宝贝回家志愿者都记得那样一部电影:刘德华主演的《失孤》。我们被其中的情节感动,于是我们毅然决然的投入到寻亲的公益事业当中——虽千万人吾往矣,虽九死其犹未悔。也许这样

    经典语录
  •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伊人是指谁?_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出自于哪里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有次我跟我的朋友去她家玩,我朋友是四川的,我们去她们家那边做公益,我们去看看山上的一家人,给他们送去一些物资。自从进了山她就对我说,看

    经典语录
  • 养心安神治失眠的中草药_治失眠的植物

    中药 小通草 ,本品为旌节花科植物喜马山旌节花、中国旌节花.或山茱萸科植物青荚叶的干燥茎髓。秋季割取茎,截成段,趁鲜取出髓部,理直,晒干。体轻,质松软,捏之能变形,有弹性,

    经典语录
  • 唐孟浩然古诗大全_孟浩然古诗大全300首

    孟浩然是田园诗的代表诗人,他最经典的田园诗就是《过故人庄》。 这首《过故人庄》历来为评家赞赏。 清人黄生评:(此诗)全首俱以信口道出,笔尖几不着点墨。浅之至而深,淡之至而浓

    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