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诗词歌赋的基本释义_关于诗词歌赋的介绍

诗词歌赋的基本释义_关于诗词歌赋的介绍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7-08 20:04:55
阅读:
诗词歌赋:诗歌的基本要素及鉴赏

一、诗的基本要素

什么叫诗歌?诗歌是有韵律可歌咏的一种文体。在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反之称为歌,现在统称诗歌。下面讲一些诗的最基本的要素:

A、外韵与内韵。

外韵与内韵也就是古人说的诗歌的声律或韵律。“诗歌是有韵律可歌咏的一种文体”,所以声律或韵律是诗歌存在的生命。

(1)外韵,这里指句末押韵。外韵的好处,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特别是古诗,很容易记诵。其它文体读后容易遗忘,原因就是不押韵(当然与语言的凝练也有关系)。弱点:容易害意;容易形成打油之调。

(2)过去,人们对诗的内韵注意不够。什么是内韵呢?内韵,指一首诗内在的节奏和旋律,是诗人的情绪流动和波动在诗里的显现。其特征是起起伏伏,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忽快忽慢,忽缓忽急。或如平湖沉静,映山照月;或如大江东去,一泄千里;或如潮水涌动,激荡不已;或如沃野小河,婉转悠悠;或如山间瀑布,明丽高悬。音乐里有高音、有中音、有低音,诗的内韵大致也有这几种情况。以这几种音为基调,再分出各种极复杂的音调。“大江东去”就是高音,毛泽东的诗大都是高音,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也是高音;“春江花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阑玉砌依然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是低音;“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中音。高音的一般明快,中音的一般不急不徐,低音的一般缓慢、凝滞。

(3)在创作实践中,应将内韵与外韵很好的结合起来。把诗的内韵和外韵最完美地结合起来就是古人对格律诗的创作,即讲究“平仄”。有的律诗结合得极好,如崔颢的《黄鹤楼》。从内韵和外韵的性质看,内韵属于情调,外韵属于音调;情调属于无声而有形的范畴,是视觉的;音调属于有声而无形的范畴,是听觉的。外韵的美是音韵美亦即音乐美,或者说押韵的美是音乐的美;音乐美用音调表现,形象美用语言(或绘画、雕刻)表现,诗是心灵的形象化(通过语言)。也就是说,诗歌的“韵”具有二重性,一种是无声的,形象的,读者用视觉去感觉它;另一种是有声的,音调的,读者用听觉去感觉它。

(4)当内韵与外韵不能兼顾的时候,应当取形象而弃音乐。因为诗歌的主要作用是表情传意,而“情”和“意”皆在形象之中。就读者的要求看,“情”和“意”应该是比较明晰的,这也是诗人通过形象的描述可以办到的。而音乐就达不这样的效果,音乐是一首“朦胧诗”,音乐的含意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人们只能根据声音的强弱、节奏和演奏前告诉给听众的题目来判断某一音乐所表达的中心意义。所以,“熊掌和鱼不可得兼”的时候,应取形象为上。例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句末不押韵,但却千古流传。

(5)情绪流动和波动的原因。古人云:“文以气为主”。诗歌是诗人血性的外化,文化精神的外化。鲁迅的诗文在这方面非常鲜明、突出。

B、凝练。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更是这样。具备诗的语言的要素很多,但凝练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诗歌的语言必须以一当十,要让读者“吃一块压缩饼干”。在一切艺术里,能对事物最高度最抽象概括就是诗。诗的字与词要具有“核子”的性质。我们创作一首诗,不应求急求快,要选最恰当表现自己情感的那些字和词。所谓“推敲”,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是讲的对语言的锤炼。将可有可无的字、词及可有可无的句子去掉。下面有个当代诗人在一首诗里的有些句子就不凝练:“于坚是我的朋友/我是阳黎/于坚住在昆明/我住在成都/去年八月的一天/我们在滴翠湖喝茶/他将这首诗送给我/当时在场的/还有张宇光/他什么也没有说/我什么也没有表达。”这不是诗的语言,是大白话。李清照的词极其凝练。开江诗人王锡才那首《烟》也极其凝练。

C、诗是情与意的结合。

情与意二者不可分离。“意”是什么,是思想观念,是爱什么,恨什么。郭沫若的《凤凰涅槃》的思想内核就是对黑暗社会不满,唤起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奋发。“情”是什么,是“喜、怒、忧、思、悲、恐、惊”。“意”为“情”之根,有“意”才能生情,“意”是“情”的本源。有情无意是虚情,所谓“假惺惺”就是虚情,玩文字游戏也是虚情;有意无情是假意,爱不起来,也恨不起来。有的诗情甚于意,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的诗意甚于情,如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唐代诗人元稹听到白居易被贬谪的消息时吟道:“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这首诗是“情”与“意”结合得很好的诗,且非常形象、生动。

D、象外之象,意外之意。

这里的象指人的形象和自然界的物象。诗要用形象思维,意思是说,诗人不应将自己要说的话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而是要将要说的话寄寓在形象之中,借助形象说话。试分析唐人李商隐写《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首借助形象说话是很明显的,请看:“意不适”——诗人有“情”了,但诗人没有将自己的情感直接表达出来,而是登上车向乐游原而去,将真实的情感寄寓在夕阳这个物象里。这是许多抒情诗的重要特点。当然,也有的诗不用形象思维,而直接抒发情感的。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天安门诗抄》)这样的诗没有“象外之象”和“意外之意”。李商隐这首《登游乐原》诗就有“象外之象”和“意外之意”。“本象”是夕阳的坠落,它像是昭示其他物事的凋败;本意是哀叹人生晚景虽好,但如美丽的夕阳一样,这好景不长了,如夕阳西下了,他意是暗示唐王朝的衰落。“象外之象,意外之意”的诗是很多的。

E、自然。

在读诗写诗的路上,一天,我突然感到:最好的一类诗中无修辞,大都采用直说或白描。例如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如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还可以举出许多,这些诗里都没有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但他们的诗都是最好的诗。我们再看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末一句用了比喻手法。李白的这首诗当然也算好诗,但给人的想象空间和情感寄蕴远不及前面提到的那类诗。

为何对诗的美感会出现前面那种情况呢?我以为:自然美是最高层次的美。直说、白描是自然的直接反映,是自然的流露,是自然的方法。用了修辞手法的害处在于:一是有“机巧”之意,匠心之嫌;本来不美,化了妆才美。二是修辞固定了想象的对象。从而控制了想象的空间。如前述李白将“瀑布”比作“银河”之象,就限制了想象的对象。读者一旦了解了“银河”之象,便无其它象可视。这种美感会很快消逝。其弊是难以给人难尽之象;三是当修辞用得与整个意境不十分融洽时,就显得更为蹩脚。如杜甫的七律《永怀古迹》之中将诸葛亮比作“万古云霄一羽毛”,就很不贴切。是形容诸葛亮的高洁吗?用“羽毛”这一“虚物”喻诸葛亮这一“实体”毕竟牵强(此乃做律诗求押韵之弊);四是根据我自己的经验,用修辞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往往是情乏象枯之时,便用干瘪之情去取他山之象,最后而达做诗之意,这样当然写不出最好的诗。许多用修辞手法写出的诗往往是文字游戏。我说最好诗中无修辞,不是反对用修辞手法写诗,而是说:再高明的修辞手法,也写不出最美、最好、最优秀的诗。

诗的基本要素很多,还有意境、创新等。

诗词歌赋:诗歌的基本要素及鉴赏

诗词歌赋:诗歌的基本要素及鉴赏

二、如何鉴赏诗歌?

对诗歌的鉴赏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一切艺术文化都具有“模糊”的特征(因为通过形象说话),很多艺术作品都不是直接地鲜明地将自己的真实意义凸现给读者;另一方面,许许多多的诗人,他们的艺术气质、艺术风格是各不相同的,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这些都给我们鉴赏诗歌带来了困难。那么,具体地说,究竟怎样去理解和欣赏一首诗呢?

我以为,首先要看这首诗的画面是比较明丽的还是比较晦涩的。如是明丽的画面,则诗是比较好理解的,表明诗人的情绪不怎么复杂,要么怡悦,要么昂扬亢奋,要么“怒发冲冠”:如是晦涩的画面,这样的诗便不好理解,表明诗人的情绪较为复杂,其心灵往往是抑郁的,悲愤的,忧伤的。这种抑郁的,悲愤的,忧伤出现的原因不外两种,一为个人、家庭,二为社会(民族、国家)。而这些思想和情感,作者认为不宜鲜明的表达,诗便出现朦胧、晦涩的状态。当然也不排除故意制造朦胧、晦涩画面的诗人。诗人和常人一样,心情大体不外乎三种状态:(1)平静;(2)怡悦高兴;(3)抑郁悲哀或悲愤。但诗为情之物,心灵平静的时候只能做“养生诗”,没有震撼力和冲击力。诗是或喜或悲或怒的东西,平衡无艺术,中庸无诗歌。所以,读者通过诗的画面的“明暗”,可以窥见诗人心灵的“明暗”。其次,要感觉一首诗的旋律是高调或是低调,色调明丽的其旋律比较流畅,或如瀑布,或如山溪。诗歌色调晦暗的则与此相反,旋律、节奏腻滞、顿挫,或如雾中观雨,或如江中之暗流汹涌澎湃。此上两点,实际是把握诗人创作诗的时候的心境。把握了心境,可以说,就入了鉴赏诗的大门。

进了大门,便可以探究一首诗的具体含义。掌握一首诗的具体含义的要领是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和句,一首诗里有的词和句子是“卖关子”的,是“幕帐”,是虚的东西(就真实意义看),理解或掌握“实”的东西就是把“虚”的东西撩之一边。如上面提到的李商隐的那首诗,前面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就是“虚”句,是为后面两句作铺垫。

不过,艺术是立体的语言世界和形象世界。能引起读者共鸣、感叹、喜悦、悲愁的主要的不是理性而各种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情调的艺术美。当然,特殊历史环境下的诗词例外(如战争时期)。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不是单一的,既有肉,又有骨;既有侧面,又有正面;语言美,心灵不一定美;脸蛋美,肢体不一定美。欣赏艺术作品,就是欣赏那个作品的整体的各个方面。因此,鉴赏一首诗的唯一目的不是为了把握作者要告诉给人们的理性,还要欣赏它的意境美、画面美、音乐美、氛围美、情调美、气势美、气象美等。可以说,这是一切艺术的最主要的功用,而理性的含义可退到次要的地位。

下面举例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美:

(1)阳刚之美——读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岳飞的《满江红》,我们首先也没有关注其理性含义,而是被辛弃疾和岳飞营造的那雄浑有力的气势所激动,这就是人们平常说的阳刚之美;

(2)阴柔之美——“最是那一温柔的低头/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徐志摩——《赠日本女郎》)

(3)宁静之美——“峨眉山月半月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

(4)轻灵之美——徐志摩那首《再别康桥》,读者恐怕也不是被其理性的含义打动(也难以了解作者的真实的理性是什么),而是被其优雅的、轻松怡悦的情调所陶醉;

(5)朦胧之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

(6)感伤之美——李煜和李清照的词大都是这种。 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戴望舒的《雨巷》也是凄清婉转的感伤之美;

(7)开阔大气之美——大家往往有,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等诗和毛泽东的大部分诗词;

(8)气象之美——“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王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几字,给读者提供了想象无限的历史时空。其气象辽阔、久远,其色调苍凉、凝重,其寓意深厚隐逸。毛泽东《忆秦娥》里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意境与此相近;

(9)悠远之美——“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李叔同);

(10)画面之美——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杨贵妃的一个画面:“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容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是绝妙的画面美;

(11)苍劲苍凉之美——曹操的诗就具有这种风格;

(12)遗憾惆怅之美——第一次看到了一个美丽的画面,第二次去看不到了,或者似有非有:“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西厢记》)。不同角度的美还可以举出很多。

对诗歌的鉴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青年学生,由于知识尚浅,阅历不深,审美文化及审美观还没有形成,宜先读那些清新流畅、明晰自然的诗。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