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少经典论断都对“因地制宜”给予了概括。
晏子使楚,告诉楚王“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一句话道出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橘子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人人喜爱;而种到淮北就成了又苦又涩的枳,根本不能吃。同样,清朝诗人阮元的《吴兴杂诗》:“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也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发展思想。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是十分重视的。
发展没有一帆风顺,每块地有它的“脾气”。因为人和土地的关系是相互的,所以发展之路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有一句老话叫:“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也只有合理分配和利用土地,因地制宜,土地才能产出“金子”来。拉萨市正是靠了因地制宜的秘诀,才能发展到如今的面貌。
前段时间,拉萨市城关区第二届树莓采摘节在夺底乡举办,而树莓种植园所在的地形正是适宜树莓生长的山谷之中。树莓种植园不仅带动了夺底乡的种植业发展,同时也解决了夺底乡百姓的就业问题。树莓采摘节的举办更是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发展颇有成效的,还有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以往,乡里只是种植单一的农作物,百姓收入并不理想。后来,乡里因地制宜种植了许多适应高原气候的经济作物,这些经济作物通过工厂加工后,产品价值就提升了许多;同时,才纳乡政府对人也实行类似政策,对于那些会种地,能种地的农民就让他们继续种植作物,而不擅长种地的老百姓就招进工厂做工,这样既能够保持土地的利用效率,又解决了老百姓就业问题;不仅如此,才纳乡还是骑行者经常路过的地方,乡政府在这里建造民宿,让骑行者可以在此地休息,以发展旅游业。才纳乡的“一、二、三产业齐上”的发展理念及其成效是因地制宜的典范。
总而言之,拉萨市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尤其是辖区内的困难群众,从中获益,加快了他们脱贫致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