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罗马尼亚电影在欧洲电影节上大放异彩,掀起一股“罗马尼亚新浪潮”。
《四月三周两天》获得2007年第6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同样是克里斯蒂安·蒙吉导演的《山之外》,获得2012年第6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
代表罗马尼亚冲击今年奥斯卡的电影《喝彩!》,在去年2月份的第65届柏林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银熊奖。
虽然无缘小金人,但鱼叔依然对它爱得深沉。
这样一部令人惊艳的电影,在豆瓣上竟然才只有600人看过。
所以,鱼叔必须要推荐它!
罗马尼亚作为一个小语种的国家,发行一部电影,入围电影节,再到公映,成为13年来最卖座的罗马尼亚文艺电影,尤其这还是一部没有色彩的黑白电影。
这其中过程艰难,意义非凡。
这部同样没有让人失望,IMDb8.1。
烂番茄新鲜度百分百。
《喝彩!》是第二部将视角放在吉普赛奴隶的罗马尼亚电影。
第一个是1923年的无声电影《Fata tigani dormitor》,但现在已经找不到关于它的资料了。
电影以1835年罗马尼亚东南地区——瓦拉几亚为背景。
剧情非常简单,讲述了宪兵康斯坦丁和儿子受奴隶主的雇佣,追捕与奴隶主妻子有染的吉普赛奴隶。
电影片名《Aferim !》是土耳其语,这个词经常出现在历史文献,意思是“万岁,干得漂亮!”。片中奴隶主妻子对吉普赛奴隶说过,奴隶主之后对康斯坦丁也说过。
看似褒奖,但十分具有讽刺意味。
电影以公路片的形式展开,分为追捕和回程两个部分。
因为导演拉杜·裘德想要拍出老西部片的味道,所以选用了35毫米的黑白胶片。
但乃们千万别被黑白画面吓跑,这片子其实一点也不闷,槽点也蛮多。尤其对主人公康斯坦丁的设定。
康斯坦丁既是一位慈父:
非常关心儿子:
也是一个好色的老头:
导演在这些看似幽默轻松的语境中却讲述了最严肃最沉重的历史问题。
在父子两人的奇幻历险中,他们遇到了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信仰的人们:土耳其人和俄罗斯人,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罗马尼亚人和匈牙利人。他们之间互相对彼此有着世代相传的偏见。
这是一个关于欧洲封建社会晚期,从历史文献和歌曲流传而来的寓言故事:社会的权利结构和阶层,人民对于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与少数民族互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冲突。
这是一部巴尔干半岛的西部黑白电影,生动地重现了时代刺耳的音调,同时拓展了主旋律将它延伸到现代。
电影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导演却参考了大量罗马尼亚的历史资料。在拍摄开始前,他还请20位历史学家调整剧本。
所以电影真实还原了十九世纪的封建罗马尼亚。父子两人一路上的所见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其中包括阶级差异:
残酷的奴隶主制度:
妈蛋,吓得鱼叔下身一紧。
即使这个奴隶是无辜的:
性别歧视:
还有严苛离谱的法律:
这些看似遗留在历史的丑陋其实也隐藏在如今的社会中。
作为新锐导演的杜拉,这种借古讽今的手法颇受赞赏。
美国好莱坞报导评价:
比《为奴十二载》更有趣丶野蛮!
正如导演杜拉·裘德说的,“我想拍出能探讨过去和连接现在的电影。”
虽然他把故事背景拉回了十九世纪,但其实他想引起人们对如今罗马尼亚社会问题的重视。
他没有用教育者的口吻来呈现历史的罪恶,而是客观冷静地叙述,却让人沉思。
这不单单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史诗。
吉普赛人,一个天生流浪的种族,一个一直"格格不入"的民族。
在电影之后不久,直到1856年,在罗马尼亚存在了近500年的吉普赛人奴隶制终于被废除。
但在之后,德国纳粹曾将吉普赛人和犹太人一样关进集中营进行屠杀,约有四十万吉普赛人遇难。
在今天,还有部分吉普赛人试图保持其传统生活方式,居无定所。在东欧许多地区,他们定居在生活条件极差的棚户区内,和其他民族居民仍然时有冲突。
至今还有许多人对吉普赛人仍保有极其反面的印象,认为他们是乞丐、小偷或者人贩子。
只愿有一天,他们可以不再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