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烟雨客
七月的西湖,风荷连天,远山近水一片葱郁,浓妆淡抹之中,透出沉蕴千载的淡雅雍容。
很多人会想起南宋四大家之一杨万里的这首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今天我们就说说杨万里,很多人对他了解不多,但他的一生,却值得人们敬仰。
杨万里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即1127年,八岁丧母,其父杨芾精通《易经》,常忍饥寒购书,十年之内藏书数千卷。受父亲影响,杨万里自幼读书勤奋,广师博学,27岁进士及第。
杨万里后任零陵县丞,心系民瘼。当时家国局势危急,他忧天下、重大义。1167年春,杨万里至临安,先后谒见当道,上政论《千虑策》,分“君道”“国势”“治原”“人才”“论相”“论将”“论兵”“驭吏”等30篇,总结教训深刻,批评朝廷直率,展现了一名士人的担当和胸怀。
“为天下国家者不能不忘于敌,天下之忧,复有大于此者乎!”杨万里批评朝廷进退失据,自乱阵脚:“前日之勇一变而为怯,前日之锐一变而为钝”。他对人民怀有深深的敬畏和同情,“民者,国之命而吏之仇也。”国家命运系于人民,识见过人。
一部《千虑策》,字字忧国心。纪晓岚这样评价杨万里:“万里立朝多大节。若乞留张栻,力争吕颐浩等配享及烖变应诏诸奏,今具载集中,丰采犹可想见。”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直言:“南宋诗集传於今者,惟万里及陆游最富。以诗品论,万里不及游之锻炼工细;以人品论,则万里倜乎远矣。”解缙认为杨万里“文章足以盖一世,清节足矣励万世。”
为人厚重不迁的杨万里,文字既有皇皇策论,也有清新意境。比如这首《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人在月明中,微凉不是风,想来都诗趣盎然。
杨万里过桑茶坑道中,写道:“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一幅白描图画,风日雨干,草满堤、水满溪,牧童睡在柳荫下,牛儿吃草柳荫西。恬静淡泊的心境,让他笔下的文字看似平常,实则充满了张力。
荷花上的雨珠也跳入他的诗中。“午梦扁舟花底。香满两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池荷跳雨,散聚如真珠,风过处,清波流落。
就这样,杨万里行走于江湖之远,却始终忧时伤世,心系朝野庙堂。
持守正见,君子固穷。杨万里立朝刚正,指摘时弊,始终不得大用。他从不为一己私利之谋。作京官时,就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的盘缠,藏在卧室,又戒家人不许置物,以免离职回乡行李累赘,日日若促装,随时归江湖。
其实,用李商隐的这句诗来形容杨万里,更为确切:“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虽然没有建立不世之功,杨万里最终还是回到了江湖扁舟,他用可昭日月的丹心,写下了传奇一页。
杨万里在江东转运副使任满时,余钱全弃之于官库,一文不取而归。退居南溪之上,自家老屋数间,仅避风雨。因国势沉沦,忧愤而死。当时诗人徐矶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
他向朝廷上书,要求告老还乡时,写了一首念奴娇自贺,兹录半阙:“老夫归去,有三径、足可长拖衫袖。一道官衔清彻骨,别有监临主守。主守清风,监临明月,兼管栽花柳。登山临水,作诗三首两首。”
难展凌云志,不如归去来。杨万里号诚斋,他的诗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风格活泼自然,饶有谐趣,把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诗歌想象奇特,用词浅近明白。
这首《小池》呈现出鲜明的诚斋风格:“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