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出塞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什么之情_

出塞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什么之情_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7-28 23:20:32
阅读:

本文乃曼珍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高适《燕歌行》前面有一个序,是说明写诗的时间和原因的: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造。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公元七三八年,有一个跟随御史大夫张守理出征的人从塞外回来,写了一首《燕歌行》给高适看。高适从他那里了解到张守挂打了败仗后谎报军功的情况;因此,也写一首《燕歌行》,以抒发自己的感慨。诗中描写的内容,与张守建事有关,但不只是指一时一地或某次战役,而是概括了当时整个的边塞战争,具有典型意义。

高适:有感征戍事,故作《燕歌行》,道尽边塞凄寒之状、士卒之苦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有感征戍事,故作《燕歌行》,道尽边塞凄寒之状、士卒之苦

高适

《燕歌行》的结构层次《燕歌行》凡二十八句。第一段八句写慷慨从军,行军瀚海;第二段八句写舍身奋战,突围未成;第三段八句写两地相思,战情险恶;第四段四句写不为功名,盼念良将。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道尽关塞凄寒之状、士卒征战之苦。

诗起首从胡骑犯边、汉家将士奋勇出征着笔。东北边境,烟尘滚滚。胡兵凶暴,大举入侵。堂堂男子,素尚奋不顾身,时逢边地有急,理应冲锋陷阵,何况当今皇帝对有功之士格外恩笼呢!诗人用“横行”一词,写出了将士们敢于抗击入侵之敌的无畏精神。有人认为,“横行”乃恃勇轻敌之意。如唐汝询就曾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断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

高适:有感征戍事,故作《燕歌行》,道尽边塞凄寒之状、士卒之苦

高适

在他看来,胡骑犯边,不必在意,惟有任其长驱直入深至内地,方可抗击。边衅所生,咎由汉兵。唐说谬哉!“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塞上》)。边地有患,爱国将士应当奔赴前线,御敌于疆域之外,岂能让其肆逞凶狂!可见“横行”乃褒语,非为贬言,实状汉家将士的所向无敌,一往无前。

因此,下面“拟金”二句,决非言出征将士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而是写他们的威武雄壮,斗志昂扬。“校尉”二句,交代师出东北要隘榆关之后,经过长途跋涉,很快来到了抗敌前线。然兵方至,羽书飞;军情急,险象生,一场鏖战将来临。首段八句,诗人从将士辞家从军到榆关、碣石,再到瀚海、狼山,概括出征的历程,渐现战争的气氛。

高适:有感征戍事,故作《燕歌行》,道尽边塞凄寒之状、士卒之苦

高适

自“山川”句起,诗人转写酷战。士兵们历尽艰辛,来到山川萧条的边境。强悍的胡骑向他们发起了暴风骤雨般的袭击。战士们在阵地上奋勇杀敌,伤亡惨重,可是将帅却正在营帐中寻欢作乐,欣赏美女的歌舞。诗人通过战士浴血奋战和主帅纵情声色的鲜明对比,揭露将士之间的矛盾;读者通过帐下美女轻歌曼舞和军前战士出生入死的描写,预料到这场战争的结局。

“大漠”四句,即是写帅不怜兵必遭失收的情状。大漠穷秋,塞草枯黄,孤城落日,斗兵无几,幸存者虽力尽关山,然被围之困境终未能解脱。次段,诗人怀着强烈的爱憎,斥责边将耽歌舞,歌颂“汉兵不顾身”(《蓟门行五首》)。

高适:有感征戍事,故作《燕歌行》,道尽边塞凄寒之状、士卒之苦

高适

“战士”一联,写得十分“悲壮”(沈德潜《唐诗别裁》),“最为沉至”(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诚为警绝。从“铁衣”句始,诗人换写室家之思。这似乎与出师抗击凶残之敌毫不相干,然深究其意,乃知作者匠心别具。陷于困境的残兵败卒中,有临时上阵参战者,也有长期成守边关者。诗人把这两部分人结合起来写,重点突出“远戍辛勤久”的士兵。这样,就使一时一地的战争,或某次特定的战争,有了普遍意义。即借写一仗之败,诉尽征战之苦。

因此,诗人描写城南少妇日悲夜愁,征人蓟北徒然回首,看似游离战争这条主线,实则与边塞所有战事紧扣密连。

高适:有感征戍事,故作《燕歌行》,道尽边塞凄寒之状、士卒之苦

高适

有人认为,战士出征时情调激昂雄迈,但在疆场上却思乡怀亲,幽怨缠绵,这样描写,有损于他们的形象。此言实为偏辞。在旷远迷茫的边境上,白日战云笼罩,夜间刁斗声传。斗兵伴寒风,侣衰草,身处险境,死生叵测。他们随着战况时而昂扬,时而忧伤,时而幽怨,时而悲壮,全在情理之中。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送董判官》),“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蓟门行五首》),诗人描写征人盼归心切,丝毫不减英雄本色,反而增强战士形象的真实性,可感性。“相看”四句收结全篇,沉雄悲壮,峭拔有力,且有不尽之意。守卒解围驰突无望,只好短兵相接。“相看白刃血纷纷”一语,把断战之惨烈写得淋漓尽致。

高适:有感征戍事,故作《燕歌行》,道尽边塞凄寒之状、士卒之苦

高适

我们看到,诗人笔下的战士形象光彩照人,令人钦佩。他们“万里不惜死”(《塞下曲》),“不为觅封侯”(《送兵到蓟北》),死节从来不顾勋;但又令人可怜,虽血染白刃,以身许国,却得不到任何关心,这就不禁使人追念惜士爱卒的西汉名将李广。诗人拿汉将与唐帅作比,意在谴责唐帅的淫逸残忍。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