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讽刺长篇小说自古享有盛名,甚至被鲁迅先生称为我国古代小说中第一部"讽刺之作",并给予了“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谐,婉而多讽”这样的评价,可见其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胡适先生也因此一书对其作者吴敬梓甚是推崇,曾断言认为吴敬梓是安徽第一大文豪,他笔下《儒林外史》更是“见识高超,技术高明”。那么这本小说究竟有何高明之处能被这两位备受瞩目的人推崇备至?
我们先从《儒林外史》这本小说的作者说起,作者其人吴敬梓(1701—1754年),出生于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自幼聪明过人,但家道中落不善理财遭逢贫困,偏其自幼随父见惯官场内幕,厌恶虚与委蛇的官场交往和士人为追求功名的丑陋嘴脸,拒不参加科举考试,30岁起便终日以卖文为生。自小所处的环境和坎坷的生活经历,这种种经历为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也是《儒林外史》写实刻画如此入骨的重要原因。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某种程度上讲小说的内容反映了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表达了作者在这一时代下生活的所思所想。
吴敬梓生活的时代正值康乾盛世,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庞大封建帝国的腐朽,在他眼中清朝:朝廷大兴八股文、文字狱统治人民思想,士人热衷追求功名利禄,为官者汲汲营营官僚气十足,这种种情形让身为读书人的他讥讽不已。《儒林外史》全书共56回,耗费作者十几年的时间,主要描绘了康雍乾时期科举制下读书人的生活。他以读书人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来评判书中人物,运用地方方言式的语言描绘书中的人物,将一个个的人物组成的精彩故事连缀成篇。还以夸张讽刺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矛盾言行,借以揭露讽刺当时封建社会科举制下由读书人构成的社会丑态。即便《儒林外史》在最初撰写之际并未专门设计结构,但吴敬梓对书中人物的刻画、人性的反映也足够使它成为传世之作。
可以说,《儒林外史》的传世成就于吴敬梓,而吴敬梓的一生也恰恰由《儒林外史》成就。吴敬梓一生也曾写有诗书散文,然而真正令他声名大震的还是《儒林外史》,也正是因此被称为清代最伟大小说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