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明朝在对后金的战争中取得的第一场胜利是_

明朝在对后金的战争中取得的第一场胜利是_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8-09 03:50:33
阅读: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序幕。

在我国历史上,帮助朝鲜抗击外来侵略,这并不是第一次,早在明朝,1592年-1598年,我国就曾经“抗日援朝”过。

当时是万历帝在位,我国称为万历朝鲜战争,又因为战争爆发的1592年是壬辰年,朝鲜称其为壬辰倭乱,西方人通常称为壬辰战争。

在这期间,因为丰臣秀吉的野心,日军入侵朝鲜,朝鲜汉城,开城、平壤三都迅速丢失,此后明军入援,收复平壤,中朝联军与日军拉锯,时打时谈,最终取得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明军入朝援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在有些历史书籍里,明军的作用被严重忽视,比如这本《壬辰战争》

壬辰战争中,没有明军,朝鲜也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壬辰战争》

在这本书里,出生并成长于韩国首尔,任延世大学助教的加拿大人塞缪尔•霍利,除了描述了整个壬辰战争的过程,还认为,明军的参战并不是朝鲜取得这场战争的决定因素。

因为李舜臣带领的朝鲜水军存在,还有饥饿,疾病,以及朝鲜义军的反抗,不管明军是否入朝,朝鲜最终一定会取得胜利的。

明军的到来,只是加快了这场胜利的到来。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狂妄的平秀吉:欲假道朝鲜,超越山海,直入于明

作为织田信长的手下大将,本能寺之变后,丰臣秀吉击败了其他竞争对手,继承了织田信长的政治遗产,继续着一统天下的脚步。

与织田信长真的“天下布武”,对每一个对手,都采用武力吞并,完成统一的手段不同,丰臣秀吉采取了更柔和的策略。

只要敌对的大名承认他的权威性,对他缴税,并且把家族成员送到京都,作为人质。

丰臣秀吉就不会像织田信长一样,把这些大名的领地攻打下来,分封给自己的手下。

相反的,他还会带领这些大名去攻打其他敌对的大名,把打下的土地和财富,分封给他们。

这种统一手段的转变,大大加速了日本统一的进程。原来面对田信长拼死抵抗织的大名们,很快臣服于丰臣秀吉。

九年后,丰臣秀吉统一日本,随之而起的是他更大的野心。

由于以前倭寇肆虐明朝东南沿海,给了丰臣秀吉明朝软弱可欺的印象,加之自以为手下有百战精兵,为了转移矛盾,夺得更多的土地,来分封给臣服自己的大名,丰臣秀吉竟然有了入主北京的狂妄想法。

在他的幻想中,借道朝鲜,攻入大明,然后再以明朝为基地,南下灭亡印度等南洋诸国,有了这样的伟业,就算他没有儿子,他丰臣家的伟业,也可以继续下去。

这种自大的野心,启发了后世日本军国主义的头脑,二战时所谓“大东亚共荣圈”不就是如此吗?

壬辰战争中,没有明军,朝鲜也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丰臣秀吉

于是骄傲的秀吉给朝鲜国王写信,狂妄之心,可鉴一斑:

“夫人之居世,自古不满百岁,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宿志也。”

当时的朝鲜国王宣祖李昖,以“小中华”自居,不耻于与日本为伍,也看出日本狼子野心,拒绝了秀吉的无理要求。

这位日本史上独一无二的太阁气急败坏,战争一触即发。

两百年不知兵:朝鲜一月余,三都八道尽失

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丰臣秀吉集结了近十六万军队,分为九个军团,以小西行长、加藤清正、黑田长政、福岛正则、小早川隆景、毛利辉元等人为统帅,向朝鲜进发。

1592年5月23日(塞缪尔•霍利在书中把日期全部由阴历换算成了阳历),小西行长率领的第一军团由釜山登陆,侵略朝鲜。此后的一周内,加藤清正率领的第二军团,黑田长政的第三军团也开始登陆釜山,余下各军也随后而来。

从釜山到朝鲜国都汉城,一共有三条大道,首先登陆的日军三大军团,沿着不同的道路,向朝鲜北部前进。

尤其是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为了争夺军功,开始“赛跑”,疯狂的向汉城狂飙。

朝鲜自从李成桂建国后,到此时也已经两百多年了,除了北方防卫女真,朝鲜几乎没打过什么仗,国内武备松弛,士兵甚至连正常的操练都做不到。

日军则是战国时代的百战精兵。

更重要的是,日军此时已经大量装备了火绳枪,朝鲜仍然还在用弓箭,相对而言,日军不管是在军队素质上,还是在装备上,都对朝军有压倒性优势。

壬辰战争中,没有明军,朝鲜也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壬辰战争

因此日军势如破竹,一路北上,仅用了一月多的时间,就占领了朝鲜汉城、开城、平壤等国都和陪都,朝鲜八道国土沦陷。

宣祖李昖更是一直逃到位于明朝边境的义州,甚至想要内附明朝。

在从釜山向汉城推进的过程中,加藤清正为了首先到达汉城,每天行进三十公里以上,速度可与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运用机械化部队闪击波兰的速度相比。

如此危急之下,朝鲜向大明求援的使者,在往京师的道路上,络绎不绝。

朝鲜的抵抗:李舜臣水军、朝鲜义军

万历帝早已获悉日军侵朝的消息,只是因为明军精锐在宁夏平定哱拜之乱,无法抽身,用了沈惟敬假以和谈,拖延时间。

宁夏哱拜之乱平定后,李如松率大军入朝,带领中朝联军,猛攻平壤,日军一路后撤,退回汉城。

李如松在碧蹄馆之战受挫后,派兵烧掉了日军位于龙山的粮仓,日军补给困难,放弃了原来占领朝鲜的目的,想要再次和谈,并且退到朝鲜南部。

中朝联军收复汉城,继续南下,两军对峙,一直到1597年日军第二次入侵。

壬辰战争中,没有明军,朝鲜也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鸣梁海战》李舜臣剧照

不过,在塞缪尔•霍利这本书里,对明军作用的描写不多,反而是一味的嘲讽。

他更多着墨的是李舜臣的水军,朝鲜的义军。

李舜臣的水军打败了日本水军,让日本想通过黄海输送补给的战略彻底失败,日军在北方补给苦难。

朝鲜各地反抗的义军,让日军各个军团倍感压力巨大,就连加藤清正,也从北方撤退,跟其他日军一起汇合南撤。

总之,就算没有明军,有朝鲜水军和义军的配合,再加上日军补给困难,疾病和疲劳,朝鲜也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至于丁酉再乱,从一开始就是注定失败的挣扎。

明军的作用:中流砥柱

在塞缪尔•霍利看来,明朝和明军有很多令人讨厌的地方:

明朝官员虚伪,写捷报的时候,谎报军功;明朝军队狂妄自大,还十分粗暴,抢掠朝鲜百姓;作战的时候,也胆气不足,李如松在碧蹄馆之战后甚至不敢追赶日军。

一看到这些对明军有固执偏见的地方,我心里就不爽,隔着书,都能感觉到塞缪尔•霍利受到朝鲜史料的影响有多严重,都能感觉到当时朝鲜人对明军的抱怨。

就没有想过:

1.明军也受补给影响

打仗打的是钱粮,在整场战争中,受到补给限制的不只是日本,明军也同样受补给限制。

战场靠北的时候,明军可以自己从国内带补给,可战场越往南,明军的补给线就越长,补给越苦难。

这也是为什么,日军在龙山粮仓被烧后,大踏步南撤的原因。

自己补给线短了不说,明军补给线更长。

朝鲜是答应了给明军供给补给,可柳成龙几乎使出了吃奶的力气,结果也还是不尽如人意。

因为朝鲜已经被日军烧杀抢掠,破坏的够呛了。

补给困难,再加上水土不服,明军士兵和马匹,尤其是辽东铁骑,不断的生病减员。

再加上战损,明军的战力也在下降。

壬辰战争中,没有明军,朝鲜也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李如松

收复平壤之役,明军打的有声有色,故意围三阙一,降低其抵抗意志,然后趁其逃窜,用骑兵追杀,在这本书里被塞缪尔•霍利被苛责攻打朝鲜不想尽力。

实质上是因为朝鲜当时想让明军全歼平壤城里的小西行长,就不考虑这样做,日军困兽之斗,对明军造成的损失有多大,反正是不死朝鲜军。

在碧蹄馆之战后,塞缪尔•霍利指责李如松胆怯,不敢进军,也不考虑这个因素。

因为他在史料里看到了朝鲜人的抱怨。

2.朝鲜的抱怨

明军因为补给不足,自以为天朝上国,在朝鲜确实有抢掠现象。

而且明朝将官,对于朝鲜官员都很粗鲁。李如松的部下甚至捆绑,鞭打过柳成龙。

因此,虽然明军帮助朝鲜打仗,很多朝鲜官员对明军的观感并不是很好。

朝鲜人总想着明军帮他们回复国土,就是不考虑明军战损,死道友不死贫道。

但明军总该考虑自己的战损。

一旦明军考虑了这一点,朝鲜就会抱怨,自然会出现在史料上。

3.明军才是中流砥柱

确实,整个战争过程,李舜臣的水军,朝鲜的义军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但在朝鲜已经军力崩溃,快灭亡的情况下,明军大力入援,力挽狂澜,才是日军南撤的关键。

而且,塞缪尔•霍利提到了日军火绳枪的厉害,却没有提到明朝火炮、火器的厉害。

明军甚至帮助朝鲜军队建立火器部队,包括使用火炮和火器,提高了朝鲜军队战力。

如果只靠朝鲜自己,这要等到什么时候?

作为一个历史作者,写史要综合分析史料,力求客观,避免错误。

很显然,塞缪尔•霍利没有做到,在中日朝三方史料中,中方记述比较简短,日本方面也较为详实,但比较夸大,朝鲜史料,虽然详细,但是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

这个时候,综合比较三方史料才更容易出真相,显然《壬辰战争》欠缺这一点,并且漏洞很多。

当然,在描述整场战争的过程,还是很全面的。

至于明军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看看这场战争和明亡后,朝鲜对明朝的态度就知道了。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