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初名闺瑾。在《说文解字》中,“瑾”即“美玉”也。秋瑾,一个多么充满诗意和韵味的名字,让我想到了戴望舒的诗作《雨巷》里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幽静小巷里的丁香女子。不施粉黛、轻装素面,眉眼间透着水乡女子的清明灵秀。曹雪芹“正邪两赋论”有言:“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
秋瑾,她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天资聪颖,饱读诗书。她的诗词中,无论是“敲冰屑儿童嬉捡,脱雨线天公愁绾” 的欢快明丽,还是“不逢同调嗟何益,得遇知音死亦甘”的怀才不遇,都在同类女性诗词之中脱颖而出。不难看出少女时代的秋瑾,不仅是一个情感细腻的书香女子,而且还是一个文字清丽,文采飞扬的诗人。其作品虽然极其婉约,但是没有一点做作之感,这不得不让我欣赏敬佩,遂生怜惜之情。
然而,在那样一个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秋瑾,她还是摆脱不了旧礼教,旧习俗的伤害。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强行缠足,她从中也深切体会到,妇女们要觉悟起来,向封建旧礼教宣战,在社会革命中争取妇女的彻底解放。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中最大的一件痛苦事又向秋瑾袭来,命运又一次向她发起挑战,使她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896年5月17日,由父母包办,秋瑾嫁给了胸无大志,整天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王子芳。而秋瑾的婆婆也思想顽固、性情暴躁,是一个对秋瑾要求非常苛刻的人。结婚以后,秋瑾每天都要早晚两次去向婆婆请安,一举一动都要严守家规,稍有不慎,婆婆就要当面斥责。
“远隔慈帏会面难,分飞湘水雁形单。” 这样的诗句,不仅表达了秋瑾作为一个女儿对家乡父母的思念,也透露出了在这段封建婚姻中的孤独寂寞之感。秋瑾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思想进步,在随夫赴任期间耳闻目睹的残酷社会现实更是激发了她内心的反抗精神。萎靡不正,庸碌无为,“行为禽兽之不若” 的丈夫根本无法跟她产生任何思想上的共鸣。 也许正是因为秋瑾这种曲高和寡的空虚生活,婚后的秋瑾,虽然育有一子一女,却毅然选择抛夫弃子,远走日本,从容的投奔了革命的道路。在这一点上,秋瑾的反叛和进步精神让现代的很多女性都自叹不如。
也许,你们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感觉秋瑾并不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虽然她也在留学日本的时候感伤“骨肉分离出玉门” ,但是更多的却是“热心唤起百花魂” 。甚至在自己的诗词中,都呼吁自己的好友徐寄尘“祖国沦亡已若斯,家庭苦恋太情痴。” 希望她不要为家庭所困,积极地投身革命事业。秋瑾完全背离了我国历史上的传统女性形象,她没有局限在社会赋予其的特定形象下生活,而是冲破了这层阻碍。
试想一下,南唐后主李煜作为君王,在国家危亡的时刻也只知道空吟“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而 秋瑾作为一介弱女子,虽然少不了深闺哀怨,但是在接触了社会之后,却最终决定面对残酷的现实,选择了救国存亡的艰辛道路,这在当时,是多么的难得。
残酷的现实,让秋瑾渐渐成长为一个性格英武干练,豪放洒脱的女子。平日里她喜爱舞刀弄剑,身着男装;其诗词上,更是体现了她不甘为女儿身的悔恨。“俨然在望此何人,侠骨前生悔寄身。过世形骸原是幻,未来景界却疑真。 道韫清芬怜作女,木兰豪侠未终男 ”。在此诗中不难看出,秋瑾对于自己身为女子所受局限性的不甘和悔恨。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秋瑾,她在后的革命队伍中,处处表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甚至比一般男子都要激进和张扬。其诗词中反复强调着“铁血”革命的重要性,并且表达了随时准备献身革命,杀生成仁的高尚革命情操,这又是我颇为敬佩的一点。无论是在《对酒》中“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诗” 的豪迈,还是在《宝剑歌》中“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此方英杰” 的洒脱,都让人肃然起敬。 ;“道韫清芬怜作女,木兰豪侠未终男”。 从这些诗中不难看出,秋瑾对于自己身为女子所受局限性的不甘和悔恨。
秋瑾,她四处奔走呐喊,想用自己的躯体为代价,在秋风秋雨中涅槃成凤凰,来激起二万万姐妹同胞反封建反压迫的决心。她甚至对她的结拜姐妹徐自华坦言:“我最喜广交,闻女界有名者无不往访,岂知皆沽名钓誉,徒托空言。屡次扫兴,故心灰意冷矣。”——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谭嗣同言:“自古变法尚未有流血者,请自我始。”慷慨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徐锡麟临别她时亦慷慨陈词:“法国革命八十年始成,其间不知流过多少血,以灌溉革命花枝。我这次到安徽去,就是预备流血的,诸位切不可引以为惨而存退缩的念头才好。”秋瑾当机不甘示弱的回言:“古来中国之革命尚未有妇女断头流血,请从我始――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谭嗣同、徐锡麟等烈士,都属应运而生天降大任之人。乱世成就英雄,他们都是天赋使命并且彼此成就的英雄;正是在这种成全中,其天才识力得以发挥极致,从而不负自己所处之群星辉耀的大时代。
站在一个女子的角度,我敬仰秋瑾,不是因为她英勇就义,而是她能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放下安逸富裕的生活,离开挚爱的孩子,带着一颗赤诚的心投身革命事业,这点是我这样的小女子做不到的,的确够伟大!
我曾看到过秋瑾的一幅手迹,是秋瑾古轩亭口就义的前几天,寄结拜姊妹徐自华妹妹徐小淑的信。当时徐小淑拆开来,缄内别无他笺,只是这绝命的笔墨:
“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这绝命词,犹如《楚辞》句式,七言四言杂言,血泪、悲愤、责任、故国交集,是诗非诗,是文非文,但又随心所欲,肆意挥洒,朗丽高亢,音节嘹亮。尤其是最后的那句“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读到这决绝的文字,我看到了一种了结。为这沉睡了三千年的故国,若是自己的死能唤起那沉睡的土地和知识分子,这死是值得的;若是自己的死,使那些知识分子或是吃瓜群众,或是混在吃瓜群众中拼抢人血馒头能够觉醒,也算死得其所了。
秋瑾,她以天下为己任,大义凛然,气势豪迈。她和谭嗣同、徐锡麟等烈士一样,都属应运而生天降大任之人。 她参加了救国同盟会,并且按照徐锡麟与秋瑾的计划,起义时间为1907年7月6日,自浙而皖相举起事。同时秋瑾还郑重地起草了《光复军起义檄稿》,将志士们反清救国、当仁不让之心昭然天下,其如诗般的语言,极富感召力。
然而,身在大通学堂的秋瑾不断接到关于起义的坏消息。光复军是在混乱无序的状态中组织起来的,组织系统、组织纪律不够严明,有些首领因保密意识差而致暴露,遭到官府捕杀,有的起义部队因混入奸细,官府随即派兵镇压。时已七月初,秋瑾看到这个现状,决定将起义日期延至7月19日,并派学生们奔走各地,重新传达命令。最坏的消息终于从安徽传来。7月6日,因安徽方面起义事泄,突然发生变故,浙皖起义总指挥徐锡麟仓促应变,发动起义,在成功地刺杀了清廷封疆大吏、巡抚恩铭之后,不幸被捕,英勇捐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秋瑾,她从容地拒绝了会党同仁、朋友让她避祸隐身的劝告,坚定地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光复军首领之一王金发在紧急时刻冒险潜入大通学堂,力劝秋瑾离开绍兴,以图日后东山再起。秋瑾予以拒绝,决不临阵脱逃,并把一份浙江各地同志的名册交给王金发,命他尽速撤离。
鉴湖女侠秋瑾的选择,亦与谭嗣同、徐锡麟一样义无反顾。面临清兵压境、危险逼近的情势,秋瑾在大通学堂却镇定从容地转移武器、焚烧文件、遣散学生。7月13日下午四时,绍兴知府贵福、山阴知县李宗岳、会稽知县李端年带领大批清兵包围了大通学堂,秋瑾当即被捕。
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凌晨,秋瑾被押到绍兴古轩亭口刑场,她目别祖国蓝天,慷慨就义,年仅31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秋瑾献身四年之后的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起了武昌起义,全国各省纷纷响应。辛亥革命全面爆发,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满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政府。
秋瑾与无数前仆后继的革命烈士,当应含笑于九泉。因为,他们的一腔热血,终于唤醒了中华民族。
秋瑾就义后,芳名远播,名垂青史。现在,她就义的地方深为世人敬仰。埋骨西子湖畔也是她生前夙愿,因为一代忠烈岳飞的墓地就在那里,她希望死后能与之长眠千年。
与她并列“绍兴三杰”的一代革命先驱孙中山,周恩来都分别题词。孙中山写道:“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女侠魂”。复又为鉴湖女侠题赠了“巾帼英雄”的匾额。同为古越后人的伟人周恩来,在绍兴给表妹王去病挥毫题词时,表达了他对秋瑾的敬仰之情: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儿女争光。
百年秋瑾,鉴湖女侠,用她的一腔热血印证了她的诗句:"休言女子非英物,一袭红衣尽风华",从而也被千古传颂。
作者:颦儿
【版权声明-凯风文史版】本文系头条号原创稿件,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凯风文史(
https://culture.kaiwind.com)
【特别提示】凯风清韵、凯风文史均系凯风网出品,欢迎大家关注微信公众号“凯风清韵”(ID:kaiwind-qingyun)及凯风网(https://wap.kaiwind.com),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