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藍字免費訂閱
東方。生活。美學。
清明
寒暑交替,四季轮回之间,中国人对待二十四个节气似乎从来不是一视同仁的。
比如,清明。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其实现在的“清明”,是由好几个节日“合并”而成:春游沐浴的“上巳节”、不开火的“寒食节”,还有节气“清明”。
在汉唐的时候,寒食节才是民间最重视的大节日,比清明要晚一两天,普通的百姓,在寒食节这天是绝不生火的,为的,就是纪念曾割腿肉给晋文公重耳充饥,却又被他一把火“逼”死的介子推。因为上巳、清明、寒食节距离很近,又能指导农事,到了宋以后,清明的地位逐渐上升,人们干脆把它们和“上巳节”混成了一个节日。
成功PK掉寒食节和上巳节,是因为清明节具有其他两个节日无法替代的精神内涵,这个精神内涵,叫信仰。
青团
“信仰”这个词,在无神论时代听起来总有点虚无缥缈,但实际上,中国人自古就有很多信仰,比如儒释道……但是所有的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炎黄子孙都有一个共同的信仰——祖宗信仰。
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信仰祖宗,崇拜祖宗,一个人哪怕生时犯了不少的错误,只要他死了,所有的过错也会一笔勾销,因为中国人有句古话“死者为大”。
家国观念保持了中国社会底层组织的稳定性,而祖先信仰则成为了贯穿整个国家上下的精神纽带,“慎终追远”不仅是对祖先丰功伟绩的崇拜,更是对自己行为的约束、鞭策。
每当清明节去扫墓时,家长们总会不厌其烦地和我们念叨先人的生前事迹,我们也常常听得颇为感动。因为,课本上讲的伟人事迹距离我很远,而父亲说的人物却近在眼前。
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不一定能做到;但祖先能做到的事情,我觉得我也能做到。
这个想法其实潜移默化地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会有“有其父必有其子”这个词,更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通俗民谚。
例如,某某家的儿子考上清华大学了,其祖上几代人都曾当老师搞学问,就会被人认为是理所应当;而牧羊人的儿子考上了大学,一准会有人说“祖坟上冒青烟了”云云,这样的情况多不胜数。
所以后世才会流传朱元璋开国一统之后,为巩固统治,曾有意续家谱于宋朝大儒朱熹之下,这虽是后人的无端揣测,但从某种角度上,也说明了祖先信仰是中国人心中的共识。
中国人崇拜祖宗,因为在国人的概念里,祖宗是根,是本,如果忘记了祖宗,那就是忘本,而忘本是最被国人所鄙夷的。所以,我们总会记得祖宗说过的话,像《论语》、《道德经》这样的圣人留下的话,更是代代相传,成为被世世代代推崇的至圣名言。
《左传》中写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对于古代中国而言,祭祀与征战是头等大事。而在无数个平凡家庭里,回溯已经逝去的漫长时间,为记忆里渐行渐远的先人上一炷香,也是中国人在一点一点捋清自己身上的根脉。
原野上的新坟旧冢之间,升起袅袅青烟,火盆里燃烧的火光是两个世界之间的沟通方式。哀伤亲人的离去,但又不过于哀伤。
活人在坟前讲述现世生活,有人诉说生活的不幸,也有人报喜,告知先人家里有孩子刚考上大学,或向祖辈禀告家族中又添的新丁……
清明是给了中国人一个机会,与先人沟通,顺便捋一捋过去一年的得失,做一场个人小型汇报,向祖先报喜,也报忧。
清明清明,清生命之惑,明生命之理。死者已逝,生者戚戚,很感恩有这么一个节日,让我们所有人在百忙之中能团聚在一起,让清明的雨捎去我们对故人的思念。
《清明上河图》 局部
在这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长按识别二维码 即可关注观观雅集
雅物 | 美文 | 生活 | 品味
東方的。生活的。
喜欢就点“好看”☟
- 上一篇:什么节日踏青_元旦打卡景点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