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据考证,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清明由它所处的时令得名,这个时节,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周朝在确定二十四节气时,将“三月节”命名为“清明”,标志天地清朗明净。
清明扫墓自古沿袭、代代相守,早在西周时已有祭墓的习俗。扫墓、祭奠昭示着血脉的继承,使祖先与后代之间有了联系,让年轻一代知道敬老尊贤、慎终追远。现在清明节扫墓越来越多元化、多样化,但缅怀祖先、祭奠亡灵、寄托哀思的实质始终没变。
清明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荡秋千、插柳、放风筝等一系列习俗。
[榆林府志载:三月清明前一日为寒食,作秋千戏。士女插柳毛、白杨芽、柏叶于鬓。出城拜埽,或选胜踏青饮酒。儿童竞放风筝,两日乃止。]
大意是说:清明节前一天的寒食,人们郊外用一根绳子和横板做成秋千,玩耍嬉戏。女人们的头上插上柳叶、柏叶等装饰;人们出城扫墓上坟,祭奠之余,寻找名胜古迹或自然风光优美之处,踏青游玩;娃娃们放风筝娱乐。
踏 青
清明前后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家老少扫墓之余,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
插 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吐绿的时节,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放 风 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特别是娃娃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在风筝上,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荡 秋 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射 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植 树
清明前后,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清明节除扫墓祭祖、踏青游玩外,各地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但因为禁火,这几天人们只能吃冷食,所以在节前,民间就准备了各种各样可供冷食的食品。 比如榆林就有摊黄、凉拌豆芽菜等,我们专门有介绍摊黄的文章,这里就不赘述了。
清明节还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每年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水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谚语“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说的就是这方面意思。不过,陕北大地,气温还不稳定,人们做一些翻地、掏梗、打垄、送粪等农活,耕种作物一般会推迟一段时间。
清明节更是中华民族的感恩节,感恩老祖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亲朋好友,感恩所有帮助我们的人。以上种种都值得我们传承下来,并永远铭刻在人类的发展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