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岳飞什么时候写的《满江红》_《满江红·写怀》宋代:岳飞

岳飞什么时候写的《满江红》_《满江红·写怀》宋代:岳飞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11-22 23:32:37
阅读:

我国民族英雄、南宋爱国将领岳飞,有一首千古传诵的词作《满江红·写怀》,这首词饱蘸了岳飞誓死抗金报国的激情,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激愤,它同岳飞这个不朽的英名一样,成为不朽之作。

荐读|岳飞《满江红·写怀》写于九江吗?

关于这首词,过去只是在学界领域里有过“写于何时”的讨论,还没有发生过“写于何地”的争辩。这些年,出现了一个现象,即对于一些凡是出名、有影响力的东西(无论是人或物),极易形成争辩抢夺,而且已超出了学术争鸣的范畴,衍变为一种关乎利益的争夺。因为有名有影响力的东西,一旦与某地挂钩,就能为地方创利,成为“旅游开发”的一大资源。岳飞《满江红·写怀》一词也面临着这一境遇。

岳飞此词写于何时?我看到有这么一些说法:

1、喻朝刚说写于绍兴初年。指出:当时大宋军民自发抗击金军,岳飞感而作《满江红》词以寄心中之怀。(见《宋词三百首》注)。

2、王曾瑜说写于绍兴四年。说道:时值岳飞征伐伪齐刘豫政权获胜,夺回了襄阳并收复了河南南部大片失地,在凯旋回到鄂州(今武昌)时,临江登楼,作《满江红》词,以抒心中之志。(见《岳飞新传》)。

3、汤宏建说写于绍兴六年。写道:绍兴六年,岳飞在战场上节节胜利,大有收复失地,直捣全国老巢之势。而此时宋高宗正忙于议和,遂急命岳飞停止进击并撤退。岳飞痛感错失良机,愤而作《满江红》词以抒心中激愤。(见《唐宋词鉴赏词典》注)

4、李元强说写于绍兴八年。认为:此时岳飞在河南战场抗金前线,积极筹划抗金大计;而此时高宗皇帝又起用秦桧为相,两人正暗地里积极准备议和,于是将岳飞从前线召回,岳飞遂作《满江红》词抒愤。(见《上疆村人宋词选》注)。

荐读|岳飞《满江红·写怀》写于九江吗?

以上是岳飞《满江红》词在写作时间上的不同说法。近来,从地方报刊上看到一些作者撰文,认为岳飞此词写于江西九江,立论根据是岳词中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句,说明岳飞是30岁时写的这首词。据撰者考:①岳飞在九江时正值30岁;②岳飞自19岁离开家乡河南汤阴,辗转南北,一路走来,到九江,计程正好大约8000里。于是断定:岳飞此词写于九江。

此前,除王曾瑜有岳飞《满江红》词写于鄂州(今武昌)之说,还没有学者提到岳飞此词写于何地。现在又有人提出写于江西九江,而且确认是岳飞30岁那年写的。岳飞30岁那年是宋高宗绍兴三年,那么其结论应该是:此词是岳飞于绍兴三年写于九江。

这样,关于岳飞此词的写作,在时间上出现了五说,在地点上出现了两说。

除了这些,我还看到另外一种说法,那是唐圭璋先生的宋词笺注。

现代名学者唐圭璋先生是从事宋词研究的大家,编有多种宋词选本,并作笺注。现今许多后起学者在说解宋词时,多有引用唐圭璋的说法来支撑自己的见解,可见唐先生在宋词领域的地位。关于岳飞《满江红·写怀》一词,唐圭璋先生在他编写的《宋词三百首笺注》里有这么一段笺注:“沈雄《古今词话》云:武穆收复河南罢兵表云:‘莫守金石之约,难充溪壑之求;暂图安而解倒悬,犹之可也;欲远虑而尊中国,岂其然乎?’故作《小重山》云:‘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而斥指议和者。后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足可明其心志。”

唐圭璋先生真不愧是大家,不确定的东西不肯定其说,只是引其他名家的说词,供读者参考、思索与探求,这是真大家严谨、谦逊与高明的表现。沈雄在《古今词话》里也没有准确说《满江红》词写于何时何地,只是指出它写于《小重山》之后,而《小重山》词是写于岳飞的《罢兵表》之后。

对于已经出现的岳飞《满江红》词写于何时何地的几种说法,各家几乎都没有拿出足够的史料来佐证这些意见。尤其是“写于九江”说,仅依“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认为就是30岁,行了8000里程,这未免让人觉得有牵强之慨。诗词用语多为泛指,而非实指。如“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只有九道弯吗?“茫茫九派流中国”,长江只是由九条支流汇聚而成的吗?“飞流直下三千尺”,不要说在庐山,就是地球上也找不到落差3000尺的瀑布吧!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有“诗家曲笔”之说,指出“诗家用词多非实指,此乃为诗之妙”。岳词中“三十”、“八千”,显然是泛指,而非实指。对于“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几乎所有注家的译解都是:多年来驰骋沙场,转战南北,披坚执锐,辛苦征程,虽也立了不少战功,但这些功名利禄同抗金报国的壮志相比,却如同尘土一般,不值一提。因此,以“三十功名”即30岁,“八千里路”即行程8000里,并由此来推断此词是写于九江,这个说法很难站得住脚。

还有“写于武昌”说,似乎也难令人信服。撰者认为这是岳飞夺取了襄阳,回到鄂州,临江登楼,感而作此词,时间是绍兴四年。这里的问题是,这样的背景与词中所抒发的情感不一致。岳飞这次进讨襄阳,打击的对象是伪齐刘豫政权,并不是金兵。而岳词内容表述的是抗金的壮志,表现出的是一种与金寇不共戴天的仇恨。岳飞这次军事行动与岳词内容不一致。其实岳飞有两首《满江红》传世,其一是脍炙人口的“写怀”,另一首是“登黄鹤楼有感”,其词是:“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这首《满江红》写于鄂州无疑。是不是撰者仅依词牌将此《满江红》误认为是彼《满江红》,于是提出了岳飞《满江红·写怀》写于鄂州的说法。

更而甚者,还有人著文认为,《满江红·写怀》非出岳飞之手,是后人假托岳飞之名而作的伪品,依据是“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金国老巢不在贺兰山。说这话的人,其实是把词中“贺兰山”当为实指,是犯了“三十”“八千”同样的错误。

岳飞《满江红·写怀》一词究竟写于何时?写于何地?还是要从唐圭璋先生笺注的提示中去寻求线索。带着这个问题,我刻意读了一些书,查了一些资料,现就个人读书的体会,提一些浅显的意见,兼以求教方家。

荐读|岳飞《满江红·写怀》写于九江吗?

按照《古今词话》所说,岳飞上《收复河南罢兵表》之后作《小重山》,此词意在斥责满朝多为主和者,像自己这样坚决主张抗金的人太少了,“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后又作《满江红》。唐圭璋先生引《古今词话》之语未作笺注,表明他赞同这一说法。按此,岳飞是先写《罢兵表》,后作《小重山》,再写《满江红》。以唐先生和沈雄的严谨,这个顺序应是可信的。这样,这里的关键是《罢兵表》写于何时?

在《关于绍兴议和》的资料里,我看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据岳珂《鄂王行实编年》和陈郁《藏一话腴》的记载,此表是岳飞于绍兴九年正月十二日所写,并全文登载了此表。这份表奏的写作背景是:当时金熙宗元颜亶提出:以宋国必须向金称臣并岁贡巨金为前提条件,同意将原伪齐刘豫统治的陕西、河南之地归于宋,与宋议和,宋为金的藩国。宋高宗与秦桧沆瀣一气,为了实现这一屈辱的议和目标,竟要求岳飞停止一切军事行动(罢兵),以此促成议和。岳飞坚决反对这种屈辱投降的行径,遂上这份奏表,恳告朝廷;金夷绝无信义,金人贪壑难填,议和绝不可取。然而朝廷并没有接受岳飞的这一恳请,举朝上下多数官员也是顺从皇帝的旨意,宋金议和便在密鼓紧锣中进行。岳飞鉴于此,又憾于自己力不能挽澜,便写了《小重山》词,以述己愤。这首词是深秋之作,因词中写到:“昨夜寒蛰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寒蛰夜鸣,正是深秋之景,此词当是绍兴九年九月之作。《满江红》词又写于《小重山》之后,便是绍兴九年九月之后的事了。

根据这一史实,结合《古今词话》之语,我认为《满江红》一词最大的可能是绍兴十年之作,理由有三:

1、历史背景与词中抒发的情感最为一致。绍兴十年,金寇公然撕毁合约,正如岳飞所言“金夷绝无信义”,分四路大举南犯。大宋军民同仇敌忾,奋起抗击来犯之敌,岳飞率军与金军主帅元颜兀术(即金兀术)相战,大败金军,一路所向披靡,在河南郾城大破金兀术“拐子马”,收复了颍州、蔡州、洛阳等地,大战朱仙镇,兵锋直逼故都汴京。岳飞激励诸将士,“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大有直捣金国老巢之势。然而这时,历史出现了转折,秦桧唆使宗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退兵,并诏命岳飞速回临安面圣。岳飞接诏仰天痛哭,大声呐喊:“十年之功,毁于一旦;乾坤世界,不可再复!”然而君命难违,不得已南走临安。据岳珂《鄂王事纪》所述,岳飞行至建康(今南京),临江北望,悲泪痛言“山河不再矣!”由此看来,当时的情形以及这种情形给岳飞造成的心境,是激发他抒写《满江红》词最直接的前提因素,岳飞在词中抒发的情感也与当时的历史情形很是一致。

2、词中用语与岳飞当时所言简直语出一辙。岳飞在这首词中所使用的语言与当时岳飞所说的话也竟相一致,如“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与“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是何等一致;“山河不再矣”与“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更是语出一辙。试想,那不只是在诉述,那是在仰天痛吼啊!

3、《满江红》写于绍兴十年,与沈雄在《古今词话》里所说“先写《罢兵表》,后作《小重山》,再写《满江红》”的写作顺序也相符合。

鉴于这三点,我认为岳飞《满江红》词最大的可能是绍兴十年写于建康。此乃一管之见,浅陋之处有赖方家指教。

岳飞从疆场鏖战中被召回临安,在愤慨痛惜之中写出了《满江红》。然而历史的悲剧并没有结束。岳飞一到临安就被解除了兵权,不久又蒙冤下狱,最终竟被迫害致死。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极其沉痛的思念!(老石)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