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宋词其中词和曲均由自己创作,称作_宋词元曲名篇精选

宋词其中词和曲均由自己创作,称作_宋词元曲名篇精选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12-03 17:17:42
阅读:
高考语文总复习(九)——宋词、元曲

学习目标

1、识记这两个单元出现的重点词语和文学文化常识。

2、复习戏剧单元,了解元曲的一般知识;复习宋词单元,了解词的一般知识,了解一些宋词的一些大家。

3、正确理解词意,学会"知人论世";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5、掌握常见的名句填空。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关汉卿

(约1220 -1300),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关于他的籍贯,还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大都(今北京市)等说,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0年前后),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60多种,大多散失,现存15本。其名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柳 永

(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苏 轼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李清照

(1084-1155),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文题背景

《窦娥冤》

《窦娥冤》节选自《关汉卿戏曲集》,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共四折一楔子。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此后的情节是:楚州大旱三年;窦天章做了高官,到楚地巡查,窦娥的鬼魂向他申冤;窦天章重审此案,为窦娥平反昭雪。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以致国无宁日,民不聊生。曾以"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自称的关汉卿借鉴"东海孝妇"的故事框架,结合当时社会现实并参考当时有关的戏曲创作,完成了这部著名的悲剧创作。经过关汉卿的改造和天才创作,《窦娥冤》已不再是民间传说中的"东海孝妇"故事的翻版,而是一部深刻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激动人心的著名悲剧。关汉卿根据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认识和体验,在作品中整体性概括了元代社会的种种矛盾,倾注自己的悲愤,发出震撼人心的呐喊,作品情节线索虽然是一件冤案的造成和昭雪,但脱开了一般公案戏或清官戏的窠臼,包含了更丰富的内涵。

《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应是词人在杭州时所作。据说真宗咸平末年(1002-1003),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今浙江杭州),为了谒见两浙转运使孙何,柳永写了这首词投赠他。

相传"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鹤林玉露》卷十三)。另据《岁时广记》记载: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孙知杭,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之,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中秋夜会,楚楚宛转歌之,孙即席迎耆卿于座。

《雨霖铃》是词人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当推此首。词人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的一首怀古名篇。当时,苏轼已47岁。他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前,由于王安石变法,被新派官僚罗织罪名,制造"乌台诗案",下狱,险遭杀身之祸,最后被贬至黄州当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他很是苦闷,经常游山玩水以排遣。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所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而这首《定风波》的小序则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予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显然,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当时"独不觉"的心境的。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经12年,却投闲置散,得不到北伐抗敌的机会。作者登临北望,眼前半壁江山已沦陷于敌手,他作为在北地抗金的一名义军将领,感慨良多。至此登临之际,词人写下此词,抒发其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抑郁和悲愤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作者时在镇江任知府,当时他已经66岁,这时他逝世前两年的作品。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执政的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频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作了大量准备工作,但他不同意韩侂胄立即北伐的主张。韩听不进他的劝告,后来就把辛弃疾调离了镇江。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讲,等于是给韩的一封"谏书"。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一词写于李清照、赵明诚婚后不久,赵明诚离家远游,李清照不忍相别,无限离愁。白天焚香枯坐,黄昏后把酒对菊,独自一人,更添惆怅。因为离愁,腰肢受损,衣带渐宽,离情别绪尽在诗篇。

《声声慢》是作者后期的作品。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二人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也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这首《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不复见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成为婉约词的代表作。

文体知识

宋词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阙"。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词的流派有两种,一婉约派,一豪放派。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截然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格式是一个词牌。但是,由于同一个格式有时有若干个变体,所以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这种情况下,一般有词题。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不分段称为"单调",分段称为"双调""三叠""四叠"。又叫"片"或者"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

元曲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读书人地位低下,面对蒙古统治者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字词汇总

通假字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糊突"通"糊涂",混淆

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 "纽"通"扭",拘束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尊"通"樽",酒杯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作动词

鼓三通,锣三下科 鼓,击鼓;锣,敲锣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图,画

嬉嬉钓叟莲娃 莲,采莲

都门帐饮无绪 帐,设帐

竹杖芒鞋轻胜马 马,骑马

遥岑远目 目,看

(2)作状语

前街里去心怀恨 前街里,往前街里

大江东去 东,向东

樯橹灰飞烟灭 灰、烟,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赢得仓皇北顾 北,向北

2、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名用

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好歹,好人坏人

你错勘贤愚枉为天 贤愚,贤德之人、愚笨之人

多情自古伤离别 多情,多情的人

(2)用作一般动词

已而遂晴 晴,放晴

3、动词活用

为动用法

多情自古伤离别 伤,为……而伤

古今异义词

1、这早晚窦秀才敢待来也

早晚 古义:时候

今义:按字面意思解释即为早晨和晚上,又可引申为迟早、先后等意思。也可

泛指近日的某个时候。

2、我一向搬在山阴县居住

一向 古义:一段时间以来 今义:向来,从来

3、奶奶,你先进去

奶奶 古义:对老年妇女的尊称 今义:对父亲的母亲的称呼

4、美妇人我见过万千向外

向外 古义:以外,开外 今义:朝外面

5、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风情 古义:男女恋爱的情怀 今义:情怀、意趣,色情,风土人情

6、大江东去

大江 古义:长江 今义:大的河流

7、千古风流人物

风流 古义:遗风,流风余韵

今义:有功绩而又文采的,英俊杰出的;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的;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轻浮放荡

8、回首向来萧瑟处

处分 古义:处理 今义:处罚决定

偏义复词

满望你鳏寡孤独,无捱无靠,母子每到白头 鳏寡,偏指寡;孤独,偏指孤

重点语句

典故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窦娥冤》

《窦娥冤》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窦娥的冤狱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通过窦娥的血泪控诉,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把窦娥悲剧的意义升华到一个高度。同时,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的残酷、社会的混乱、官府的黑暗。成功地塑造了悲剧女主人公窦娥的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

《望海潮·东南形胜》这首词描写了宋初秀丽、繁华的杭州承平景象。

上阙重点描写杭州都市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繁华的市容。共四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句总写杭州的"形胜"与"繁华"。第二、三句分别具体描写杭州城内和郊外美丽雄奇的自然景观,体现其"形胜";第四句写杭州物阜民丰的人文景观,体现其 "繁华"。写法上由"烟柳画桥""参差十万人家"的浮光掠影式的概写,到"市列珠现""竞豪奢"的细致入微的特写,层次分明、过渡自然。

下阙重点描写杭州西湖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不同阶层游玩嬉戏欢乐祥和的场景。共四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句总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第二、三句由写景转入写人,词人分别选取了湖边普通百姓、地方官员两个不同阶层游乐的典型生活场景,铺叙漫衍,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杭州的繁华景象。第四句是这首词的结束语,表达了对驻节杭州的地方长官孙何的美好祝愿。

《雨霖铃》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

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催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二句不仅在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

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穿空"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笑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生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

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定风波》

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

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像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见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向来,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来萧瑟处",既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但苏轼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隐,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所欲归之处,也并非家乡眉州,而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此心安处,即是吾乡"。也正因如此,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方才遇雨时,词人没有盼晴,也不认为风雨有什么不好;现在天虽晴了,喜悦之情也淡得近乎没有。因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但在词人心中却无晴雨,词人始终是泰然自若的。结句透过一层来写,是篇中的主旨,也是苏轼诗歌的典型风格——在深挚、迫切、执著之后,忽然能够回转、放开,有类释家的先"执"后"破"。在此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不免带些抗争之心,也仍是另一种形式的"执";"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对之的升华。

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杆,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上片是借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借用晋朝人张翰(字季鹰)的典故,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意在说自己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由"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只忧惧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下面自然收束,也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该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这之前,辛弃疾在福建安抚使任上,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他先居上饶,后徙铅山,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入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镇江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军事重镇,辛弃疾以65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北固亭,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词的上片是缅怀两位古代英雄。一是写孙权,作者感慨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侵蚀之后,镇江的高山大江依然如故,而曾在这里建都的吴国君主孙权,却已无处寻得了。当年亭台殿阁之间的流风余韵也都已被岁月洗涤净尽。二是写刘裕,传说当年刘裕就曾居住在京口的普通街巷之中。东晋时,刘裕就是从这里起兵去平定桓玄之乱,又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于南朝刘宋王朝。作者对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对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的赞扬,其情感是那么炽热、强烈,这正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仍旧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下片先是对南朝元嘉年间一段历史的评议: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出兵北伐,结果是仓皇败阵,落得个无功而返。这段历史是以古喻今,针对韩侂胄的以北伐邀功而发,词人主张要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紧接着,作者的笔锋转向自己,他登高远望时,竟引出了对43年前一段经历的回忆:在他21岁时,曾经穿越过那战火纷飞的扬州古道,奔驰南下。长江北岸在历史上乃是北魏太武帝占领后建造行宫的地方,后来就成了太武帝的祠庙。那里记录着北宋末年统治者纷纷南逃的耻辱与仇恨。可是,如今佛狸祠前却是祭神赛社,烟火不断!在这里,作者又以古讽今,批评人们居然舍弃了被金人占领的国土,忘记了国恨家仇。词人很羡慕战国时赵国的老将廉颇,表达自己雄心不减当年,仍然切望为国效力,但到如今却连个前来问讯的人都没有的悲慨。这个结句是作者在叹息,是极富个性的、英雄气十足的叹息和呼喊,是全词苍劲、悲壮的最高音。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上片写秋凉情景。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瑞脑消金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随之,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下片写重九感怀。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就上下片之间的关系来说,这下片写的是结果。

《声声慢》

这首词,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词的上片,集中写愁苦难禁之状。作者一下笔就直抒胸臆,连用十四个叠字,将一种愁苦难堪之情,自胸腑中喷薄而出。"寻寻觅觅"四字即包含了作者流亡以来不幸之遇,又极准确、传神地表现出她在极度孤独中那种若有所失、茫无所措,要抓住一点什么的精神状态。后十个叠字既写环境又写情,将难以名状的复杂感情发展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一层层写来。十四个字一气而下,笼罩全篇,定下了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此时作者的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正相映照,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细看那大雁"却是旧时相识",大雁依旧,人事已非。 "雁过也"这句话,不仅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黄花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正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作者将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黯然神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雨点虽然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令人难以自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如何能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接着,作者集中写孤独难耐之情。作者在最后收束以上几层可伤之事,"这次第,怎一个愁了得",与开篇十四字呼应,终于点出一个"愁"字,感情的分量非常沉重,同时又把诗意推进一层,使通篇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

在这首词里,作者对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有深切的体验感受,心中有无限凄楚要倾吐出来,她创造了一个有利于抒情的典型环境,融情入景,从而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写作特色

《窦娥冤》

1、抒情性强,反复渲染人物的感情。

元杂剧中的曲词普遍具有抒情性强的特点,并且对人物的感情反复渲染,务尽务透。如第一折选读的几段曲词是表现窦娥对自己的命运的悲叹的,这几段曲词将窦娥内心的痛苦、愁闷表现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又如第三折选读曲词里使用了三个典故,将皇天能够体察冤情、自己的冤屈定能感天动地的意思说足说透,增添了感染力。

2、朴素本色,贴合人物的性格和处境。

本剧是由窦娥一人主唱的,她的唱词朴素通俗,多用当时流行的俗语,大量引用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因此,她的唱词明白好懂,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很有表现力。此外,作者对人物在特定时候的心理把握得很到位,设计的唱词非常贴切,剧中的人物因此而显得活生生的,好像就在我们眼前一样。剧作中的说白同样生活化、口语化,切合人物的性格和处境。

《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

1、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1)善于铺叙,作品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这首词用浓墨重彩对杭州进行了充分的描绘,展现了一派昌盛的景象。

(2)善于点染。从全篇看,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几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具体看对西湖的描写,"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2、感情饱满,夸张适度。

3、语言、音律、词调也与词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望海潮》也是柳永首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以及地域性特点密切结合。

《雨霖铃》

此词善用点染、铺叙,景深情长。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并茂。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上片的"念去去"是点,点明这次分别是去而又去,远而又远,接着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加以渲染,衬托出"去去"的水远山遥和离情的深沉凝重。"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点,点明离别的时间和气氛,然后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具体形象来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借以烘托伤别的情感。这里点染、铺叙交织使用从而化虚为实,把一首深情款款、哀凄感人的叙事曲,写得自然晓畅,情事俱显。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1、整首诗环环相扣,环环相生,一气呵成。上阕即景生情,由大江浪涛,引出"千古",由"故垒"引出 "三国周郎",由"江山如画"引出一时的"豪杰",为下阕着重写周郎伏下一条线。

2、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全词气势奔放,一泻千里。语言精练、形象,如"乱石"三句,写尽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遥想"六句,写尽周瑜的风采才华。

3、使用衬托手法,以"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陪衬周郎,以"早生华发"的词人,反衬"雄姿英发"的周郎。

《定风波》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

眼前的遇雨,可在雨中"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这是眼前景,但都隐喻着苏轼的经历,眼前的雨,喻人生的政治风雨;竹杖、芒鞋、喻苏轼被贬渔樵杂处,放荡出水;"酒醒"隐喻作者经历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

2、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道中遇雨本是生活中常事,但道出人生哲理:人世哪个不遇风雨,遇风雨怎样面对,应该是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超脱旷达。这些都渗透出他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一系列的人生哲理。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用典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用《世说新语·识鉴》中张翰的典故,表明词人耻于归隐、胸怀报国的雄心壮志;"求田问舍,怕应休见,刘郎才气",用《三国志·魏志·陈登传》中许汜、刘备的典故,表明词人为国忘私的胸怀,批判了不顾国事、钻营私利之人;"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用《世说新语·言语》中桓温的典故,表现词人怀才不遇、年光虚度的愤慨和苦痛。

2、移情(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转移到客观景物上)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笔下在写山,实写作者的满腔愁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作者的孤寂与悲苦移情于"落日"、"登楼远望"、"断鸿声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全词自始至终几乎全在用典使事中展开。

首先,这些典故含意丰富,蕴藉深厚,具有强烈的倾向性、明确性、针对性及和谐的统一性,融注着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

其次,这些典故用得很巧妙,体现了作者的才气与学识,上下几千年,人物五六个,但是作者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处理得妥贴有序。

借用典故以增加词的容量,扩大词的表现力,是辛词的一大特色,也是辛弃疾对词的重大贡献。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

1、平常之景,一经入词,就意蕴流动,雅致优美。

2、语言典雅清丽,顺畅自然而不刻意求工,却极富表现力。

3、温婉含蓄的抒情手法,深挚而隽永。

《声声慢》

1、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叠字。

开篇三句十四个叠字,表达出三种境界。"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冷冷清清",写环境的悲凉;"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同时,这几对叠字还造成音律的回环往复,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

2、借物抒情。

上阕用"淡酒"、"晚风"、"过雁",下阕用"黄花"、"梧桐"、"细雨",都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出内心的愁情,最后逼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强烈感情,突然作结,沉痛无限。

全词语言朴实,感受细腻,巧用叠字,满纸呜咽,动人心弦。

知识迁移

1、柳永名句填空。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霖铃》)

(2)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______。 (《凤栖梧》)

(3)对潇潇、暮雨洒江天,__________________。渐霜风凄惨,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八声甘州》)

(4)东南形胜,三吴都会,__________________。烟柳画桥,风帘翠幕,__________________。(《望海潮》)

2、苏轼名句填空。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念奴娇》)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7)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城子》)

(8)______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3、辛弃疾名句填空。

(9)少年不识愁滋味,_______________,爱上层楼,__________________。(《丑奴儿》)

(10)__________________,蓦然回首,______________、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

(11)把吴钩看了,__________________,无人会,___________。(《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2)__________________,梦回吹角连营。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李清照名句填空。

(13)___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____。《醉花阴》

(14)云中谁寄锦书来?__________________,月满西楼。__________________,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15)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声声慢》)

(16)__________________,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5、(2016浙江省绍兴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念奴娇 登石头城次东坡韵

(元)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17)这首词上下阕分别扣住 与 两个地点的变迁,写出了倍加感伤的世事沧桑。

(18)本词写了登临所见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16)略

(17)六朝胜地,行宫内院。

(18)空旷青山,破败离宫,萋萋芳草,无人松径,荒凉落日,明灭鬼火,凄清明月。与所写虚景结合(或虚实结合),突出表达了长江一线连年征战、豪杰消磨、功业成空的苍凉悲壮,咏出了风云易消、青山常在的感慨,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


语文掌握着孩子未来"何以为生"的主动权,还标榜着"生以为何"的价值观!

如果我的文章对您在语文知识方面有些帮助的话,感谢关注!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