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宁愿身死,不做贼官,孤忠大节,可歌可泣
文| 烈酒封侯
图| 来自网络
1
说起文天祥,好多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很有骨气与气节的人,但是问到他怎么有骨气了,具体做过什么样的事情呢,估计有许多人便不是很清楚了。
他的《过零丁洋》与《正气歌》,都是足以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读来可谓是动天地、泣鬼神,绝对是中华千百年来最慷慨的爱国主义诗篇,这些诗句,是文天祥本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人生赞歌。读来沉郁悲壮,却深感浩然正气贯长虹!
今天,烈酒封侯本期人物,便来用文天祥的誓死明志的诗句,开始讲述他成仁取义、问心无愧的人生故事。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在《正气歌》中说,要“以一正气而敌七气”,歌中吟道:“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乃千古绝唱。文天祥在狱中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在他入狱后得知爱妻与爱女皆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此时的文天祥明白: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家人便可脱离苦海。但文天祥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自己的忠义气节。他随即回复家人信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一句爹爹管不得,让人潸然泪下......
正气歌
2
文天祥为人正直 宦海几度沉浮
文天祥其人,据史料记载,相貌堂堂而身材魁伟,皮肤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观物炯炯有神,放到现在,这也绝对是成熟与气质兼具的男神级别人物。文天祥最开始的时候,其实不叫文天祥,初名云孙,也就是文云孙,字履善,参加科举成为贡士的时候,才以天祥为名,后又改字宋瑞。
据说在宋理宗宝祐年间,也就是1256年,文天祥赴京赶考,殿试时,考官把他的卷子列为第七名,皇帝赵昀亲临集英殿阅读考生的卷子,读到文天祥的卷子,觉得真棒,把文天祥的卷子提为第一名。当时参与复审的著名学者王应麟在旁称赞道:“此卷,议论卓绝,合乎古圣先贤之大道。忠心肝胆好似铁石,吾等为陛下得到此贤人致贺!”当然,皇帝看卷子的时候,卷子是密封的,当拆开一看时,考生姓名是文天祥。这时候皇帝太开心了:“天祥,天祥,乃是天降吉祥,是宋朝有瑞气的预兆。”也就是那之后,朝廷重臣也就把“宋瑞”当做天祥的字了。
在文天祥很小的时候,看见当时学校里所祭祀的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谥号都为“忠”,他很是羡慕不已。说:“如果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算真正的男子汉。”这句话,听来怎么这么耳熟,原来和项羽见到秦始皇出游的仪仗时说的“彼可取而代也”,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文天祥在集英殿答对论策时,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他写的文章有一万多字,没有写草稿,一气写完,所表现出来的才华横溢与思想境界,深深的折服了当朝统治者与朝廷重臣。不过在这之后,他的父亲不幸去世了,文天祥不得不回家丁忧守丧。
丁忧是什么?在封建社会,遇父母去世,为官的子女须服三年丧期,一说三十六个月,一说实际为二十五个月,三年内不做官,不嫁娶,不赴宴,不应考。西汉时规定在朝廷官员须丁忧三年,至东汉时,丁忧制业已盛行。此后历代均有规定,凡官员遇丁忧,必须解职守孝,三年期满后起复原职,故对仕途升迁略有影响;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二》:“凡丧三年者,百日剃发,仕者解仕,士子辍考,在丧不饮酒,不食肉,不处内,不入公门,不与吉事《会典》:不娶妻纳妾,门庭不换旧符”。但有时朝廷因政务需要,不让官员服丧期,称夺情起复,有移孝作忠之意。若官员遇丁忧,匿丧不报,将可能遭到御史弹劾(如李贤与张居正),一般都会遭到革职处分,因各朝均标榜以孝治天下之故。但是有时候为了应付某些局势,需要丁忧的官员可以“夺情”,即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由于皇帝无法不理政,所以遇到类似情况仅需持服二十七天,略作表示即可。
公元1259年,此时的文天祥也已经守丧结束回朝复职,恰逢蒙古大军袭来,形势紧迫,忽必烈统率蒙古军突破长江天险,围攻鄂州,宦官董宋臣这时候对皇帝说,咱们最好还是要迁都吧,保命要紧,朝野上下,竟然没有人敢议论说这是错的,没有骨气的。当时的董宋臣,是宋理宗的贴身内侍,非常善于逢迎,深得理宗的欢心。
文天祥当时入朝任命的官职为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皇帝“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统一人心”。可是他的这一建议没有被采纳,因得罪了皇帝身边的宠宦,文天祥便选择请免职回乡。不过后来的文天祥,官职却逐渐升至刑部侍郎。而对应的董宋臣也高升为都知,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哪个朝代,官场斗争是一直存在的,入官不易,为官更难!如果入职仕途,斗官斗民斗自己,斗财斗色斗名位,斗智斗勇斗良心,斗虎斗狼斗苍蝇都是在所难免的,文天祥出于内心的正义,再次上书皇帝,一一列举了这位宠宦的罪行,但是,这一次依旧没有任何回音,反而是自己被出调任职,任瑞州知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西高安地区,后来文天祥改迁江南西路提刑,升任尚书左司郎官,官职沉浮,也曾多次遭台官议论罢职。
之后文天祥又与朝廷重臣贾似道有了些许过节,当时起草圣旨诰命的内制沿袭要呈文稿审查,文天祥没有写,贾似道不高兴,便命令台臣张志立奏劾罢免文天祥。文天祥经过几次被斥责,无奈之余,援引钱若水的例子退休,当时的文天祥,也就三十七岁。当然,历史上这么有名的人,不是说退休了真的退休了,要是那样的话,后面的故事也就没法讲了,公元1273年,文天祥被起用为荆湖南路提刑。当时罢官赋闲的宰相江万里,平素就对文天祥的志向、气节非常钦佩,有一次文天祥前去看望他,这位宰相与文天祥聊天时说:“我老了,观察天时人事应当有变化,我看到的人很多,担任治理国家的责任,不就是在你吗?希望你努力。”说这话的时候,这位被罢官的老宰相神色异常忧伤。他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与岁月的无情,而自己已经老了,老了。
江万里
这里不得不聊一聊江万里了,他是南康军(今江西省都昌县)人,出生于今都昌县阳峰乡府前江村。南宋著名爱国丞相,民族英雄,是南宋末年仕林和文坛领袖,中国十三世纪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与弟江万载、江万顷被时人和后世雅称为江氏“三古”或江氏“三昆玉”。创办的白鹭洲书院,千年来培养出文天祥等十七位状元,2700多名进士。任正式官职91种,三度为相;一生为官清廉,政绩斐然,直言敢谏,忧国爱民。在国破家亡之际,江万里与其子江镐,毅然率180多家人投止水池殉国,希望以自己及家人之死唤醒“天下忠义节烈之士闻风而起,聚集万千众人之力,保江山社稷不移腥膻,道德文章不堕宇内”,其一生堪称古今之完人,千古道德风范之楷模。江万里是江西著名的地方先贤之一。
江万里一生历两朝,宦海几度沉浮,先后任过吉州、隆兴知府、驾御郎官、尚右兼侍读、监察御史、右正言殿中待御史、左丞相兼枢密使,但他无论是位高权重还是贬谪期间,始终不忘爱国,正所谓“届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罢官赋闲后的江万里对前来探望的学生文天祥执手相看泪眼,嘱予国事并寄予殷切的希望。
文天祥
3
变卖家产,率军勤王
公元1274年,宋度宗赵禥病死,在位10年,活了35岁。谢太后召集大臣商议立帝,贾似道拥立全皇后的4岁幼子赵显,就是宋恭帝。宋恭帝即位以后,尊谢太后为太皇太后,全皇后为皇太后,封异母兄赵昰为吉王(当时7岁),弟赵昺为信王(当时3岁)。贾似道依然独专朝政,丝毫不作抗元救亡的准备。
元军势如破竹,在文天祥勤王之前,元军自汉水渡江,夏贵战败逃跑,鄂州都统程鹏飞投降。元朝左丞相伯颜留阿里海涯守鄂州,黄州、江州、德安、六安等地宋朝守将望风而降,安庆不战而降。
鄂州失守以后,群臣纷纷上书,要求贾似道亲自出兵抗元,贾似道被迫出兵。公元1275年2月,贾似道率领诸路精兵13万,不过哪里抵挡的住元军铁骑,最后兵败。镇江、宁国、隆兴、江阴等地宋将纷纷弃城逃跑,太平、和州、无为的守将相继向元军投降,沿江制置大使、建康守臣赵溍也弃城而逃。江淮招讨使汪立信退到高邮,见大势已去,只得自杀殉国。接着,元军攻陷饶州,知州唐震、故相江万里不屈自杀。
公元1274年,就是在文天祥见过老宰相江万里一年之后,朝廷委任文天祥为赣州知州,1275年,蒙古起兵攻打南宋,南宋朝廷下令各地“勤王”,长江上游告急,文天祥看到皇帝的诏书的时候,流涕哭泣,圣上危难,身为士大夫的他,怎能不心痛,文天祥随即召集士兵,江西境内的各英雄豪杰也群起响应,很快就聚集了兵众万人。勤王,也就是指君王有难,臣下起兵救援君王。
文天祥有了队伍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朝廷,宋廷命令他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抚使的名义率军入卫京师。这时候,有人奉劝文天祥:“此时的元军分三路南下进攻,攻破京城市郊,进迫内地,而你以乌合之众万余人赴京勤王,你这与驱赶这一群羊同猛虎相斗没有什么差别。”文天祥不这样认为。
天祥曰:"吾亦知其望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文天祥把家里的所有资产全部变卖作为军费。每每与他人聊到时局便痛哭流涕,抚案说道:“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的人,也应忧虑别人忧虑的事情,以别人的衣食为衣食来源的人,也应为别人的事而至死不辞。”这里的别人,便是当朝皇帝。
文天祥勤王虽然很忠义,但当时的宰相陈宜中对文天祥并不是很重视,认为他统率的是乌合之众,不准他入卫临安,只派他担任平江知府。当然,不久之后,平江被元军攻下,文天祥等人退到临安。张世杰领兵往援平江,见平江陷落,也领兵入临安。文天祥、张世杰商议再战元军,但是陈宜中却一意求降,对于文天祥等建议完全不予采纳。
公元1276年,临安被围,南宋王室也是慌了,决意投降。太皇太后封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去元军营中议降。虽然文天祥去议和议降了,但是因为表明了自己坚决抗争的态度,最后被扣留了,后来找到一个机会竟然得以脱逃,继续抗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
同年三月,伯颜入临安,荣王赵与芮投降。伯颜将全太后、宋恭帝以及宗室、官吏押解北上。太皇太后谢氏因病留临安,不久也被押解到元大都。南宋至此,实际上,已宣告灭亡。
宋恭帝赵显4岁即位,6岁被俘,在位仅仅2年,也是一个可怜的小孩。到元大都后,元世祖降封他为瀛国公,后来还命他出家为僧,最后死在了北国。
文天祥
4
率军抗元,崖山海战
逃脱元军的文天祥,还在继续抗元,公元1277年,文天祥从福建路进入江西南路,一路上招兵买马,人们纷纷响应。文天祥凭借新招募的士兵,夺取了不少县城,进驻兴国,派部将赵时赏、邹沨分别领兵攻打赣州和吉州的州城。元军李恒部发动反攻,赵时赏、邹沨均战败,与文天祥一起撤到庐陵。元军追至庐陵,文天祥部下的老将巩信率领兵士数十人守住方石岭的山口,掩护文天祥撤退。巩信身负数箭,仍坐在大石上巍然不动。第二天,文天祥又被元军追及。赵时赏自称是文天祥,被元军捉去,被害牺牲。文天祥躲过追兵后,收拾残部,进入五岭山中。次年2月,才又进兵广东海丰,向潮州移动,准备和张世杰部会合。文天祥,再败再战,勇气可嘉,可歌可泣,忠义无二。
此时的陆秀夫和张世杰,护卫宋端宗等逃上海船,开至泉州,后又逃往广东潮州。
1278年3月,宋端宗赵昰在惊恐中病死,在位仅仅2年,死时也仅11岁。宋端宗死后,陆秀夫、张世杰又拥立八岁的卫王赵昺作皇帝,继续打着宋朝的旗帜,在新会县南八十里的海中,有一座崖山,可以据险自守,宋帝昺的小朝廷,便迁到了崖山。文天祥听说赵昺即位,仿佛又看到了宋朝胜利的希望,继续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战斗,他的母亲和儿子也已经全部在战火中死去。
元军再次进攻,以张弘范为都元帅,准备最后消灭宋军的残余,最后,文天祥兵败,不幸与刘子俊、杜浒等人被俘。文天祥想要服毒自杀殉国,但是没死成,刘子俊自称是文天祥,与文天祥争着承认。元兵判断出真伪后,将刘子俊烹死。杜浒忧愤不食,不久也死去。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到张弘范,左右喝令他下拜,文天祥傲视不屈。张弘范为文天祥解去绳缚,以客礼相待。文天祥坚决请死,就是要死,什么也特么的别说,张弘范却就是不许,觉得文天祥这人太有骨气了,舍不得,将他押在船中。
公元1279年初,张弘范得知宋军在崖山,于是发水军大举进攻。元军舰队到崖山,张弘范要文天祥给张世杰写劝降信,文天祥却写了他在经过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时作的一首诗,以示回答。
这,就是文章开头说的那首诗,
这首诗在中国,家喻户晓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元军进攻崖山,宋军兵败,许多将领纷纷解甲降元,张世杰、苏刘义坚持到最后,自知无望,斩断船索,拥杨太妃突围,但是风涛很大,张世杰船翻溺死。苏刘义出海洋,为其部下所杀。宋朝这支残存的抵抗力量,终于完全覆没。南宋至此,彻底灭亡。陆秀夫看着皇帝昺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于是将自己的妻子儿女赶下海去,随后背着九岁的宋帝赵昺赴海而死,年仅44岁。这就是著名的崖山之战 。
崖山
这场战争,是蒙古势力崛起以来所遇到的费时最长、耗力最大、最为棘手的一场战争。据史料记载,公元1279年2月,南宋残军与元军在新会崖门海域(今属江门市)展开了一场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双方投入兵力50余万,动用战船2千余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战船沉没,海上浮尸10万,最后的这场战争,给南宋王朝划上了彻底的句号。 南宋最后一位皇帝赵昺享年9岁,没有庙号,只称宋帝昺,在位仅仅1年。
现在的史学界,有一种说法是,崖山之后,已无中国,这是流传很广的现代一批民族主义者的观点,并不是谁先提出来的。只是表明在蒙古族入侵之下,蒙元消灭南宋崖山一役,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自尊心损失殆尽。 当然,这个说法的对与否,并没有尘埃落定。
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
5
崖山战败后,元军主帅张弘范对文天祥说:“作为宋臣的你,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文天祥眼泪扑簌簌地说:“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张弘范感其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
被羁押的文天祥,在路上八天没有吃饭,但是却没有死,后来才又开始吃饭。到达燕京之后,元军对他态度很好,馆舍侍员很殷勤、陈设非常奢豪,但是文天祥没有入睡,坐待天亮。
忽必烈
当时忽必烈多次搜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员,王积翁说:“南宋人中没有谁,比得上文天祥的。”于是派遣王积翁去传达圣旨,文天祥说:“国家亡了,我只能以死报国。倘若因为宽赦,能以道士回归故乡,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为顾问,还可以。假如立即给以高官,不仅亡国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负抛弃,那么任用我有什么用呢?”王积翁想与宋官谢昌元等十人一起请释放文天祥为道士,留梦炎不同意,说:“文天祥放出后,又在江南号召抗元,置我十人于何地?”此事于是作罢。
文天祥在燕京三年,忽必烈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同宰相议论放了他,但是后来因遇上有人以文天祥的名义起兵江南西路的事为借口,文天祥最终没有被释放。忽必烈还是不死心,想要启用文天祥,召见文天祥告谕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听到这话的忽必烈,内心即遗憾,又佩服,还不忍心杀他,急忙挥手要他退去。
在狱中,文天祥写下了那首《正气歌》,以表明自己的心。
忽必烈几度劝降无果之后,元廷最后还是杀死了文天祥。
那一天,文天祥,从容不迫的上了刑场,
向南跪拜,终于,最后,还是,被处死了。
文天祥,终年四十七岁。
文天祥遗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就是在文天祥衣服里发现的遗言。
整个宋朝,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志士仁人,比如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等,就算是偏安一隅的南宋,在朝廷无法抵御蒙古铁蹄的蹂躏之下,一些文人志士依旧耸起了自己弱不禁风的肩头,挑起当时民族的脊梁。让人钦佩,让人心怀敬意!
岂止一个文天祥,还有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男子汉!
后人评价其三人:及文、张、陆三人之奔波海陆,百折不回,尤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六合全覆而争之一隅,城守不能而争之海岛,明知无益事,翻作有情痴,后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时局至此,已万无可存之理,文、张、陆三忠,亦不过吾尽吾心已耳。读诸葛武侯《后出师表》,结末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千古忠臣义士,大都如此,于文、张、陆何尤乎?宋亡而纲常不亡,故胡运不及百年而又归于明,是为一代计,固足悲,而为百世计,则犹足幸也。
得知天地间曾有文天祥这般人物
内心澎湃,早已潸然泪下......
天地悠悠—文天祥过零丁洋写照-许江-邬大勇-孙景刚-油画
《正气歌》
南宋·文天祥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存,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
本文首发烈酒封侯
本文史料出自
《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七》
《文天祥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