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刘婴与王莽的关系_刘邦和王莽的关系

刘婴与王莽的关系_刘邦和王莽的关系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12-28 01:47:45
阅读:
王莽与刘歆的宿命对决,从知己到仇敌,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

汉成帝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二十四岁的王莽步入仕途,被任命为黄门侍郎,负责传达皇帝诏命。四年前,二十五岁的刘歆受命与父亲刘向一同在天禄阁校正图书。两名年轻人同朝为官,低头不见抬头见,又都好谈论经学,慢慢的由相识到相知,成为了无话不谈的知己。

王莽出身外戚,姑姑王政君是当朝太后,几个伯叔皆被封侯,其中王凤、王商、王根三位伯叔相继为大司马辅政,权倾一世。然而,这跟王莽没多大关系,因为王莽父亲王曼、兄长王永皆早亡,作为次子的王莽没能沾上王家的光。只能寄人篱下,跟着伯叔们讨生活。与封侯做官的叔伯兄弟比起来,王莽过的极其寒酸,因而受尽了家人的白眼。不过王莽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舔着脸跟着显贵的兄弟过花天酒地的生活,而是把大把的时间用在学习上,拜沛郡人陈参学《礼》。学习之余,王莽尽心尽力的服侍母亲和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对于几位叔伯,王莽也侍奉周到。又对外结交贤士,获得了很好的名声,在一帮兄弟中,王莽几乎是鹤立鸡群般的存在。王莽的伯父、大司马王凤病重之时,兄弟都只顾享乐,很少去侍奉。唯独王莽,一连几天不离床头,殷勤的服侍伯父。以至于面容憔悴、身形渐瘦,王凤大为感动,就推荐王莽为官,并嘱咐太后要照顾王莽。

刘歆是为刘邦四弟刘交后裔,其父刘向是当时的文学大家,《战国策》、《说苑》、《楚辞》等都是由刘向编订。虎父无犬子,刘歆在文学造诣上不输其父,《诗》、《书》、《易》、《春秋》无不精通,早年就曾与父亲合编了《山海经》,后又在其父撰的《别录》基础上,修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到天禄阁后,刘歆得以接触到稀有典籍,其中许多都是由先秦古书。这让刘歆大开眼界,如饥似渴的钻研起来。这一钻研就钻研出问题了。刘歆发现,古书与之前学到的经书内容不一样,这是什么情况?仔细研究之后,刘歆断定是自己学了一个假经学。这种震撼就像今天的大学生毕业以后才发现自己上了一个假大学。

事情的是这样的,秦始皇当年为了统一思想,搞了一个焚书运动。禁止民间藏书,只有官方图书馆才能藏书,以供博士和上层统治者学习研究。后来项羽打进咸阳,将宫殿、藏书付之一炬,这下好了,官方藏书也没了。好在秦末乱世不长,许多博士都还在世,可以通过口授传道受业。可经学这东西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口授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偏离了原本意思。后来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又不断的加入自己的观点,形成了今文经学,并被朝廷立为官学。发展到西汉末年,今文经学已经严重跑偏,多有歪曲附会现实政治之意,甚至发展出了神化儒学的谶纬神学,把孔夫子描绘成了一个天神。与今文经学相对应的是古文经学,古文经就是汉朝建立后陆续被发现的先秦古书。古文经中包含了经学最初的渊源,但一直受到今文经学的压制,未被立为官学。因为一旦古文经被立为官学,研究古文经的学者势必会挤占今文经学者的空间。所以,提倡古文经学的刘歆很不受待见。刘歆要想推行古文经学,就必须有政治上的盟友。这个盟友就是王莽。

王莽与刘歆的宿命对决,从知己到仇敌,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

王莽喜好经学,造诣颇深,与刘歆很谈得来,对于刘歆的观点十分赞同。不过,与学者刘歆不同,王莽是一个政治家。当时朝政黑暗,人心混乱,他认为这些都是今文经学跑偏的后果。主张通过推广古文经学来改造流行思想和社会风气。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大司马王根病重,准备退休。这时最有可能接替大司马之位的是王根的外甥、王莽的表兄淳于长。淳于长比王莽出道早,当年王凤病重时,王莽还是一介草民 淳于长就已经是黄门侍郎了。听说大舅病重,淳于长官都不做了,主动跑到王凤跟前献殷勤。孝顺程度与王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王凤自然感动,淳于长很快被升了官。不过这小子只会拍马屁,没什么操守,谁有权势就巴结谁,干了不少坏事。官升的虽然快,但也得罪了不少人,远没有王莽那么受人敬重。王根病重时,淳于长自以为大司马非自己莫属,得意忘形,开始暗地里封官许愿。结果被王莽抓住了把柄,这一抓可不得了,什么坏事都抖露出来了,包括与成帝废皇后许氏私通。这下淳于长是彻底没戏了,王莽顺利继任大司马。

王莽掌权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知己刘歆。在王莽的推举下,刘歆先是出任侍中太中大夫,后又升任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古文经学中的《古文尚书》、《毛诗》、《逸礼》、《左传》也被立于官学,刘歆的梦想终于实现,下面轮到王莽的梦想了。王莽的梦想就是以古文经学为意识形态治理国家,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改朝换代。刘歆为了报答王莽知遇之恩,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推广古文经学。利用自己经学领袖的身份,为王莽代汉大造舆论。什么祥瑞啊,谶语啊都冒出来了,为王莽代汉打下了充足的理论基础。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如愿以偿登上帝位,建立新朝。老伙计刘歆被任命为新朝国师。完成这一切后,王莽与刘歆意气风发的站在高高的长安宫殿上,王莽说:“歆,准备好了吗?”刘歆回答:“莽,可以的。”于是轰轰烈烈的王莽改制大幕就此拉开。

王莽改制内容有土地国有制、废除奴婢、稳定物价等等,猛一看很多人大呼王莽是穿越到汉朝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际上他这是复古,要穿越也是从汉朝以前的时代穿越到汉朝的。王莽的土地国有制承袭自西周的井田制,只不过种田的不再是奴隶而是农民。废除奴婢和稳定物价事历朝历代都有。从王莽恢复周礼、分封诸侯和按照周制改换官名也可以清晰看出复古的影子。至于网上传的发现于王莽时期的游标卡尺,我不确定是否属实。只想说由于古代书籍和技术的大量失传,中国古代科技到底发展到什么地步,很难确定。只凭一副游标卡尺就断定王莽是穿越者,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回归正题,王莽改制的初衷是很好,但由于官僚集团腐化、改革措施过于理想化等原因,一直未能使民受惠。而王莽又急功近利,一个措施不行立马就改成其他措施,仅货币就换了十几种,有秦以前的刀币、布币、还有贝壳与龟壳以及金、银货币等。结果越搞越乱。再加上当时灾荒不断,王莽不能有效的解决灾荒,大失民心。一时间,人心思汉,农民起义不断,地主豪强也趁势与朝廷翻脸。

王莽与刘歆的宿命对决,从知己到仇敌,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

地皇四年(23年),农民起义军已逼近长安,新莽王朝行将覆灭。但王莽不肯认输,组织残余力量继续反扑。当年七月,一件令王莽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国师刘歆造反了!由于谋事不密,政变很快失败,刘歆在家中自杀。王莽不明白为何与自己有共同理想的刘歆也会背叛自己,在他的眼中谁都可以造反,唯独刘歆不行!刘歆自杀后,王莽一直拒绝承认刘歆参与谋反的事实,不公布刘歆的罪行。一个人躲在深宫中读书,读累了就靠着书案睡会儿,终日潦倒。当年十月,起义军杀入宫中,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刘歆造反时已年过七旬,从结识王莽时起,二人已并肩作战四十余年,结成了深厚的情谊,为何会在最后选择了背叛。有人认为刘歆是早有称帝之心,因为当年流传一句谶语“刘秀当为天子”,而刘歆在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就已改名刘秀。所以他有称帝的野心。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由于刘歆在王莽篡位过程中制造了大量舆论。所以,刘歆对王莽篡汉的伎俩知根知底,从而遭到了王莽的猜忌和防范。刘歆被逼无奈,只好造反。个人认为,从王莽的行为反应来看,他既没有怀疑刘歆,也没有压迫。刘歆是一个学者,而非政治家,他对理想比王莽还执着。因为这一点,王莽非常放心,因为他们的理想是一致的。刘歆不会背叛理想,也不会背叛他。但是王莽忽略了一点,刘歆对理想的执念高于对自己的情谊。当刘歆看到王莽改制改的乱七八糟,把共同的理想糟蹋的不像样子的时候。刘歆不能忍了,不顾年逾古稀的高龄,毅然造反。因为共同的理想,曾经的王莽与刘歆是至交知己。同样是因为共同的理想,王莽与刘歆在生命的最后成了仇敌。

作者:汉唐归来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