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世松(四川都江堰)
都江堰市先前叫灌县,晋代时灌县称为灌阳。慧远和尚是晋代普陀寺名气极大的一位高僧,因为倾慕西蜀山川和李冰的功德,要去数千里之外的灌阳探寻人间胜迹。临行前,寺院的主持铁拐大师将自己的手杖——一支黑铁龙头拐杖赠送给慧远,并告诫说:“当万分困难的时候,你可以向拐杖祈祷而达到心中目的,可是一生你只能用它一次”。慧远和尚若有所悟地向大师拱手合掌,点头称谢,收下这支又黑又亮又光滑的龙头拐杖。
经过十个月的行程,慧远和尚率领三个虔诚的徒弟,从南海之滨来到巴蜀腹地的灌阳。
那一日,慧远和徒弟们正在西关外的擂鼓坪山头观望,只见藏龙卧虎的灌阳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青城、玉垒、灵岩诸峰,自西南向西北山脉逶迤,环伺如椅,有岷江挟风雷贯穿城池,河网如扇面铺开,山形水势,雄奇壮观,实为上天赐灌阳一脉好风水。三徒弟齐声赞誉,慧远却埋头叹道:“美中不足呀,西北山峰有损气运!”
原来,这位知识渊博的高僧,懂天文,识地理,去过灌阳城西南方的青城山天师洞、上清宫等道观,也看过灌阳西关下的凿玉垒山而造的离堆宝瓶口,还有将大江一分为二的鱼嘴古堰和临江而建的二王庙巍峨殿堂。
可是,本来一脉相承的灌阳西北方向的灵岩山,却见峭壁林立,山谷干涸,山麓乱石,方圆十里人烟稀少,更不见有庙堂楼宇,使环如坐椅的灌阳,如同失掉椅子左侧的扶手一般,有煞风景,成为灌阳风水一大缺憾。
于是,慧远和尚从此立下宏志:发誓改变灵岩山面貌,为当地百姓造福。慧远率三个徒弟沿山察看,寻找水源。可是,师徒足迹印遍峭岩石壁,都没有找到一条溪,一眼泉。一天,大伙都走累了,也喝完带来的最后一滴水,又困又渴,坐在峭壁下无计可施。忽然,慧远和尚心生一念,便将从不离手的龙头拐杖,用力插进岩石缝隙,便合掌闭目,向着拐杖祈祷,唸唸有辞说:“苍天显灵,让清泉石上流,草木遍山嶺,赐苍生一方沃土……”三个徒弟也跟着师傅祈祷,跪坐在岩石上,闭目唸起心经。
刹那间,天空风云多变,电闪雷鸣,只见清冽的泉水立即从峭崖缝隙里喷涌而出,尔后汇集成溪流,汹涌澎湃,水流推开嶙峋乱石,填满山谷沟壑。不久,水落石出,露出连片的山间沃土,再后来漫山遍野长出花草树木,从此灵岩山变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引来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在这里开垦耕耘。获得丰收的百姓们追根溯源,爬到灵岩山峰峭壁下,看见山崖的石壁上嵌有一黑色的石龙头颅,龙口大张,汩汩的山泉正是从龙嘴里吐出来,形成瀑布,蓄水成池,滋润着山地山谷,而围着这条吐水黑龙的却是四尊僧人形状的石柱。这时,普受恩泽的百姓们才恍然大悟:慧远这和尚和他的三个徒弟,祈求上苍赐给灵岩山泉水,而自己舍身变成石人了。
为了纪念四位僧人的义举,后人就用四条石柱做基石,在此地修建寺庙,这就是灵岩山山峰峭壁下的灵岩寺,自今犹在。庙内后殿那条吐水的黑石龙头,据传还与二王庙那条吐水的黑铁龙头相通相汇,从两条龙口中吐出的水共都来源于都江堰奔流不息的岷江河。
作者简历:
田世松,笔名:田松,都江堰人,曾在《中国法制文学》、《工人文艺》、《南方周末》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都江堰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