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启蒙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狼》,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篇幅虽然短小,却是《聊斋志异》里的名篇,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除了它的教育意义使然,它的艺术成就也同样有口皆碑,其故事丰满,曲折离奇,两百多字之内悬念不断,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人与狼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既可以提升人类的智慧和勇气,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从中学习到蒲松龄讲故事的技巧,总结如何在极其有限的篇章内,将故事写得精彩纷呈,悬念层出不穷。
专题撰文/记者刘黎平
篇幅短 但处处有高潮和悬念
《狼》的篇幅短小,不将标点符号计算在内,不过两百来字,因此,如果把《狼》当成手机小说,或者微信公号小说,大概最多两个页面就可以翻阅完毕。手机小说的特点是每一页都要有个小高潮或者悬念,《狼》就很符合这个技术要求。
小伙伴们,我们就来看看蒲松龄是怎样一步一个情节,让我们边看边捏把汗的。
《狼》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写作技巧分析一
忽略景物外形等描写 紧紧抓住故事主干
读者讲求阅读的愉悦,古今都一样,而阅读的愉悦在于故事情节的明晰轻快,而讲求明晰轻快就要丢掉很多叙述元素,还是以蒲老师的《狼》为例吧。
故事入手很快,直接讲屠夫在天色将暮的时候,挑着担子回家,路上碰到两只狼。作者对时间交代得很简练:“晚”,也不说什么天色很晚,夕阳西下,明月东上,为什么如此?因为会妨碍故事情节。
对于狼的外形,也没有多少细致描述,两头狼长啥样,什么样的爪子和尾巴,牙齿如何,绿色的眼光如何,都没有具体描述,为什么?还是同样一个道理,妨碍故事情节。读者只想看到最想知道的。其实,“狼”和“晚归”这两个因素具备很多的信息,结合起来所形成的恐怖气氛,读者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因为读者有常识判断和正常想象力。
写作技巧分析二
忽略心理分析
突出人与狼的动作
而对于屠夫的心理,也极其简略,查找文中,直接描述其心境的就这些:“惧”、“窘”、“恐”,不超过五个字。其实,在逃命、与狼对峙、击毙两狼的过程中,屠夫肯定有很多复杂的心理,从惶恐到镇定,以及迅速对周边的形势做判断,下定决心与狼战斗,肯定有很多精彩的内心戏。天黑以后的阴森恐怖气氛对人情绪和战斗意志的影响,也应该令读者阅读起来很有张弛感。
然而,蒲松龄老师把这些全扔掉了,只紧紧抓住故事主干深入描述,因为这些心理描述也会妨碍情节的发展。读者不希望在看故事的路上磕磕绊绊。
因此,《狼》这篇文章主要是突出人与狼的动作,例如屠夫的奔跑、跃起、手起刀落,狼的追踪、假寐、钻洞,一连串的动作足以推动故事往前发展。
其实,外在动作也能将内心活动凸显出来,在动作进行的同时,心理也随之在发展,读者也能感受到。
写作经验小结
写作的侧重点,要看具体文体的要求,诸如《狼》这样的文章,对故事性要求很强,情节变换很集中,容不下太多的外形描写、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要狠心删掉很多类似的文字,这些描写看似很精彩,其实却成为叙述故事的累赘。读者只关心人能不能战胜狼,而不是狼长啥样,人怎么想。
因此,在写文章之前,要想清楚,你想表达的是什么,读者第一需求的是什么,或者说阅卷老师第一想看到什么。
如果是抒情议论类文章,又另当别论,量体裁衣才是最高原则。
- 上一篇:关于范成大的古诗_
- 下一篇:窈窕淑女什么意思?_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