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与胡黄连异同
□ 曹俣 陕西省西安六君子堂中医馆
黄连与胡黄连是临床常用中药,只因一字之差,时有人将其混淆,甚则谬误成同一种药。此二药虽均是苦寒燥湿清热之品,但又确为两种完全不同的药材,故在使用时须当仔细辨别其异同之处。
黄连
黄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根株丛延,蔓引连株相属,成簇而色黄,黄取其色,连象其形,故名。其道地产区为四川,生长于海拔1000~2300米间的高山寒湿林荫之下,采收于立冬之后,表面多呈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状隆起瘤节,质坚实而硬,木质呈黄色或橙黄相间,常有裂隙。
黄连生于西蜀,禀天地清寒之气生,味极苦,气大寒,味厚气薄,沉也,降也,降中微升,阴中微阳,专治诸火。若为蔓引连株,聚集成簇、粗糙有瘤节、立冬后采收者,则最得清降收藏之气。《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载曰:“浸淫疮,黄连粉主之。”张仲景认为若该疮面从口而流向四肢,为毒邪从里达表之轻证,故可治;若从四肢流来入口者,是毒邪从外入里的重证,不可治。浸,浸渍之意;淫,蔓延之谓,投黄连粉者,得其收敛固藏清洁肃降之意也。
黄连质坚实而硬,缪希雍称:“黄连根黄、花黄、实黄,皆具土色,四月开花,六月结实,七月根紧,适逢太阴湿土、阳明燥金主令时,宜乎为入脾胃之药矣。”历代医家多有阐发黄连具“厚肠”之功。如陶弘景《名医别录》言:“(黄连)调胃厚肠、益胆”;《药性赋》言:“黄连治冷热之痢,又厚肠胃而止泻”;汪昂《本草备要》言:“黄连益肝胆、厚肠胃”。何以厚肠胃?李东垣认为肠胃为湿热所扰,为痢为痛,得此苦寒之剂,则湿热去而痛止,肠胃自厚矣。黄连在临床中有以下配伍。
①羊肝一具,黄连一两,捣丸,凡是目疾皆治,名羊肝丸。②治赤眼,以黄连5克,投适量人乳中,浸泡30分钟后,乳汁点眼,每日数次。③张锡纯外用黄连治目疾:睛胀疼者,俾用黄连淬水,乘温屡用棉花点眼,至咽中觉苦乃止,则胀疼立可见轻。④宿食不消、心下痞满者,须用黄连、枳实。⑤妇人阴中肿痛,为湿热在下之病,黄连除湿热,所以主之。⑥左金丸为治胁痛之方,而治厥阴腹痛亦具极效,以黄连、吴茱萸用量比例为六比一,取其辛开苦降、打开结节、通则不痛之意。⑦王士雄在《四科简要方·安神篇》中说:“生川连五钱,肉桂心五分,研细,白蜜丸,空心淡盐汤下,治心肾不交,怔忡无寐,名交泰丸。”人有昼夜不能安寐者,心甚烦躁,此心肾不交也。盖黄连入心,肉桂入肾,此二物相伍同行,则心肾交于俄顷而眠至矣。
黄连苦寒,味厚擅降,专入心经,兼入肠、胃、脾经,功效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善清湿热阻滞导致的中焦胃气不降、脘腹痞满、恶心呕吐,故张仲景的诸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皆可主治痞证,黄连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中药。黄连清热泻火解毒力甚强,尤以泻心经实火见长,如伍黄芩、黄柏、栀子所成的黄连解毒汤,用于一切实热火证,如烦躁、错语不眠、湿热黄疸,以及外科痈疡疔毒等;次如治舌红、脉快、下利色黄秽臭或状如果冻、肛门灼热感的葛根芩连汤,黄连功效为清热燥湿、厚肠止利。
张仲景运用黄连的方剂共有:黄连阿胶汤、泻心汤,治心也;五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治胃也;黄连粉,治脾也;乌梅丸,治肝也;白头翁汤、葛根黄芩黄连汤,治肠也。
张元素指出黄连的功效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
胡黄连
胡黄连生长于海拔3600~4400米的高山、草地、石堆之中或浅土向阳处,得天地清肃阴寒之气,味至苦,其气大寒,性则无毒,故其恶于湿、绝于热,犹紫芝眉宇、言芳行洁之李东垣,实属鸿俦鹤侣之士也。
胡黄连以根茎入药,呈灰黄或灰棕色,形似粗枯树枝,圆似柱而略弯曲,表面粗糙,有较密环状节,体轻质硬而脆,折断时有粉尘飞出,如烟状,其断面灰黑或棕褐色,略平坦,中间有类白色点锥状管束,排列如环,酷似“八哥”的眼睛。苏敬《新修本草》始载:“出波斯国(今伊朗),生海畔陆地,八月上旬采……苗若夏枯草,根头似鸟嘴,折之肉内似鹆[yù]眼者。”原产于胡国(胡:古称北边或西域民族,泛指外国或异族)波斯,其药性类似黄连,故名胡黄连。现今《中国药典》所收载之胡黄连,主产于喜马拉雅山区西部,如西藏、云南、四川等地。
胡黄连,生性高洁,厌湿恶热,其“根茎灰黄或棕,形如枯枝,似柱略弯”者,根茎走下,状如人便;“味至苦”,最能折热降邪;“质硬而脆,折断有尘烟”者,谓之性极燥,可祛湿;“其断面有类白色点锥状管束,似八哥眼睛”者,色白得肺气之宣降,点锥状管束、如环似目,则取木气疏泄畅达之意。故胡黄连可治疗脘痞胸闷、大便色黄如酱、黏腻不畅的湿热证候。胡黄连在临床中有以下配伍。
①大便黏滞不爽、量少或临厕空蹲,常伴有小便骚黄、短涩者,可用胡黄连打细粉,眠前冲服,每日1~3克,并忌口厚味肉食、生冷。②治小儿流涎方:吴茱萸、胡黄连各6克研末,加适量醋、面粉调成糊状,敷脚心过夜,翌晨取下,次日再用。③治旋耳疮:胡黄连研细末,麻油调搽。④治口糜:胡黄连1.5克,细辛、黄连各9克,藿香3克,共研细末,每次用1.5克,于口内含漱千漱,吐之。⑤治吐血、衄血:生地黄、胡黄连各等分,研细末,以猪胆汁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服20~40丸,临睡煎茅花汤送下。⑥治婴儿赤目:茶调胡黄连细末,涂手足心。⑦治痔疮肿疼、不可忍者:取胡黄连细末,以鹅胆汁调涂。
张山雷在《本草正义》中称:“胡连性情,悉与川连同功。”胡黄连有类似川连苦降厚胃之能;“惟沉降之性尤速,故清导,下焦湿热,其力愈专,其效较川连为捷。”就是说胡黄连沉降之性更佳,清利湿热犹专,其力胜于川连。“凡热痢,脱肛,痔漏,疮疡,血痢,血淋,溲血浊血及梅毒,疳疮等证,湿火结聚,非此不能直达病所。而小儿疳积腹膨之实证,亦可用之。盖苦降直坠,导热下趋,最为迅疾,且不致久留中州,妨碍脾胃冲和之气耳。”只因胡黄连性专直下,故不能对治脾胃冲和之气,但一切湿热、邪热、阴分伏热所生诸病莫皆可以治疗。
对比可知,此二药实似相类,但黄连确有敛而痛击之志,如能征惯战之猛将一员,大有围而歼灭湿热之势;胡黄连则相对于黄连更具锐达之气,憎湿恨热,以速将贼寇驱出城外为善。此之大不同者,惟药性使然也。(曹俣)
- 上一篇:苏轼的后赤壁赋赏析_前后赤壁赋赏析
- 下一篇:汉乐府文学常识_古代文学史考题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胡黄连与黄连在功效和应用上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_黄连片与黄连区别
黄连与胡黄连异同 □ 曹俣 陕西省西安六君子堂中医馆 黄连与胡黄连是临床常用中药,只因一字之差,时有人将其混淆,甚则谬误成同一种药。此二药虽均是苦寒燥湿清热之品,但又确为两种
-
灵枢经脉第十原文_灵枢经别十二经脉者
《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九宫八风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
黄帝内经的起源_黄帝内经时期
《黄帝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分为两部分《素问》和《灵枢》。《灵枢》最早不叫这个名,最早叫《针经》或《九卷》。东汉医圣张仲景“撰用《
-
菊花酒图片_菊花酒功效
陶渊明与菊花 说到菊花,就不得不提到陶渊明了。(小九对菊花有感也是源于陶渊明及他的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特别喜欢那种悠然感,虽说小九不住在南山,但在院中住了些
-
黄帝内经灵枢篇_灵枢百病始生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
-
蝼蛄几斤晒一斤干的_蝼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在农村地区,相信很多人都对蝼蛄这一害虫十分熟悉,蝼蛄经常会破坏将庄稼里的蔬菜,将其根部全部给破坏掉,因此很多人都厌恶这种害虫。但到了现在蝼蛄这一害虫却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
-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百家_汉书艺文志认为论语的编者是
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1911—1992)一生博览群书,在经史子集等领域均有精深造诣,先后完成数十部学术著述。主要著作如《清人文集别录》《周秦道论发微》《中国文献学》《说文解字约注》
-
土壤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_土壤的六大功能
蝼蛄是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蝼蛄科昆虫的总称,俗名拉拉蛄、土狗、天蝼、地拉蛄等,可入药。中医古籍记载如下:《吕氏春秋》称为“蝼蝈”。《神农本草经》记载:“蝼蛄味咸性寒
-
我见过雍容华丽的牡丹_雍容华贵的牡丹
据说唐朝有年腊月,女皇武则天喝醉酒,令百花齐放,次日御苑花团锦簇,唯独牡丹不趋附。武后一气之下,将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哪知牡丹落户洛阳,竟开得十分茂盛。武后闻之则大为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