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励志名言 > 文学常识学习笔记: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

文学常识学习笔记: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3-05-24 15:09:26
阅读:

第一节 《红楼梦》的创作

 《红楼梦》的版本:《红楼梦》最初以80回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本名《石头记》。这些传抄本,大都有署名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因此习惯上称之为“脂评本”或“脂本”。属于这个系统的本子主要有:甲戌本(1754),残存16回;己卯本(1759),残存41回又两个半回;庚辰本(1760),残存78回;甲辰本(1784),存80回,书名第一次正式题为《红楼梦》。此外还有列藏本、戚蓼生序本(又称“有正本”,即有正书局于1912年石印的戚寥生序本)等。 

高鹗和程伟元增补本的功过:1使《红楼梦》成为一部结构完整、首尾齐全、浑然一体的文学作品;2它写出了全书中心事件、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如黛玉之死、贾家之败、宝玉出家等,从而保持原有矛盾的发展,基本上符合前80回的倾向;3一些情节描写生动精彩,如潇湘惊梦、黛玉迷性、焚诗稿、魂归离恨天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4缺点:安排了贾府“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大团圆”结局,违背了原作“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宣判,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度;艺术描写上也较前80回逊色。

第二节 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一 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和大观园的毁灭

  作者将贾宝玉和一群身份、地位不同的少女放在这个既是诗化的、又是真实的小说世界里,来展示她们的青春生命和美的被毁灭的悲剧。

宝玉和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全书的主线,还写出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国”的悲剧。

二 封建大家族没落的悲剧

小说以贾府的衰落过程为主线,贯穿起史、王、薛等大家族的没落,描绘了上至皇宫,下及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从而客观上显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

三 贾宝玉和人生悲剧

贾宝玉非常“痴情”,不仅表现在对黛玉的钟情,还表现在对一切少女美丽与聪慧的欣赏和对她们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他的叛逆性格以“似傻如狂”、“行为乖张”的形式表现出来。

宝玉所珍视的女子像花朵一样,无可挽回地枯萎下去,甚至被摧残而雕零;他所厌恶甚至憎恨的恶势力,仍疯狂地维持着统治地位。

他绝望又找不到出路,一种孤独感和人生转瞬即逝的破灭感,透着诗人气质,散发出感伤的气息。但是宝玉又不愿意孤独,不愿意离开生活,离开他钟爱的黛玉和众多的女子,因而更加深了他的痛苦。

宝玉悟破人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与作品中所写的家庭的衰败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作品就产生了更加动人的艺术魅力。

《红楼梦》笼罩着一层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感伤色彩。《好了歌》及其解注就是人生悲剧的主题歌。贯穿在《好了歌》里的中心思想是“变”,荣与辱、升与沉、生与死都在急剧的变化中。由于对一切传统的、现存的思想信念和社会秩序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和挑战,同时,又因为新的出路、新的社会理想又那么朦胧,因而倍觉感伤,带着“色空”、梦幻的情绪。热爱生活又有梦幻之感,入世又出世,这是曹雪芹在探索人生方面的矛盾。

第三节 《红楼梦》人物塑造的巨大成就

一 作者就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感受、体验,塑造出真实的人物,人各一面。

不仅不同身份、境遇的人物,即便身份、境遇相同相近的人物,也各有其性情,行事中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

二 性格表现的多面性与美丑的互渗。

对王熙凤的塑造:通过生活的多个侧面,写出了这样一个美丽聪明的时善时恶、时而爽朗时而阴险、时而温良时而狠毒的贵家管家女人形象。

许多人物难以简单地判定其美丑、善恶,富有深蕴。如赵姨娘和探春。

三 着意于人物之间的相互映照,互为补充,生发出更为丰富、深刻的涵义。

第四节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一 独特的叙事风格:写实与诗化融合

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充满了青春的激情。

1作品保持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多样性和丰富性,塑造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从形形色色的人物关系中,显示出富贵之家的荒谬、虚弱及其离析、败落的趋势。

2作者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一种诗的意境,使作品婉约含蓄,雄丽深邃。

3作品借景抒情,移情于景,从而创造出诗画一体的优美意境,把作品所要歌颂的爱情、青春和生命加以诗化,唱出了美被毁灭的悲歌。

4通过运用象征手法,引领读者伴随弦外之音,去参透人生的奥秘,也使作品像诗一样具有含蓄、朦胧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二 浑融一体的网状结构

1全书营建了神话、现实、爱情三重世界,构成了立体的交叉重叠的宏大结构,众多人物与事件都在其中,互相影响、制约,筋络连接,纵横交错,层次分明,有条不紊。

2采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注此写彼,手挥目送”的方法,使每一个情节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故事和画面之间的转换非常自然,不着痕迹。

3把大小事件错综结合着写,小矛盾凝聚成大矛盾,小事件积累成大事件,一段平静生活之后,就有一个浪头打来,虽然都是日常的生活,但仍是波澜起伏、情趣盎然。

三 叙事视角的变换

1作者与叙述者分离,由作者创造的虚拟化以至角色化的叙述人来叙事,充分展示人物的真实面貌,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2在叙述角度上,创造性地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叙述人叙述视点自由转换。

3全知叙事和限知叙事结合起来,使作品更加真实,人物性格更为鲜明。

四 个性化的文学语言

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经过作家高度提炼加工,形成生动形象、准确精练、自然流畅、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的文学语言。

1叙述语言是接近口语的通俗浅显的北方官话,用词准确生动、新鲜传神。

2描写人物神态时,把人物的动作感情和心灵状态都描摹了出来。

3描写风景时,别具一番情趣,有强烈的抒情气氛,有浓厚的诗情画意。

4描写场面时,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

5人物语言达到个性化,准确地显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形神兼备地表现出个性特征。

第五节 《红楼梦》的影响

1续书蜂出。

如逍遥子的《后红楼梦》、秦子忱的《续红楼梦》等三十多种,续作内容多是将原书的爱情悲剧改为庸俗的大团圆,让悲剧主人公或死后还魂得遂夙愿,或冥中团聚终成眷属。

2反复改编。

清代以《红楼梦》为题材的传奇、杂剧有近二十多种;近代的京剧和各个地方剧种、曲种中出现了数以百计的红楼梦戏;年来电影、电视连续剧更把它普及到千家万户,风靡了整个华人世界。

3对后世创作的深远影响。

在它之后,出现了模仿它的笔法的狭邪小说以及鸳鸯蝴蝶派小说。“五四”以后,鲁迅等人阐述了《红楼梦》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杰出成就,许多作家受其影响,创作出带有浓厚自叙传色彩的小说。

4红学。

红学 《红楼梦》问世后,引起人们对它评论和研究的兴趣,并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近百年来,《红楼梦》的评论、研究日益发展、兴盛。从早期的评点、索隐,到本世纪前期的“新红学”,再到50年代后的文学批评,《红楼梦》的作者问题、文本的思想内涵、人物形象、艺术特征等方面,都得到了日益深细的探讨、解析,近二十年间更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