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管理理念的精髓?
马化腾是新经济的代表人物,腾讯集团的创始人之一,在模仿间不经意打造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为中国人创造了新的沟通方式。
马化腾团队所形成的极具个性的核心能力,总结为马化腾的管理四大精髓:识人五决面试时填写的《人才登记表》,腾讯这么解读的:一、看字迹。
如果字迹潦草,涂改超过3处,说明此候选人较粗心,可能存在对个人经历说谎的嫌疑。
二、看完整性。
如出现空白2处以上,且空白处无需保密,说明此候选人求职态度比较随意,忠诚度较差。
三、看匹配度。
如果出现30多岁仍未做到中层管理岗的情况,则此人的发展潜力值得斟酌。
对于目前薪酬和期望薪酬有较大差异的,可初步判断此人有较强工作动机且就职意愿较强。
四、看经历。
在一家企业工作2年为合格,1年内出现1次以上跳槽,可视为稳定性差或工作能力不能胜任,需要慎重考虑;如果几次工作异动都是跨行业的,则判断此候选人职业规划、自身定位比较模糊;若是知名企业到不知名企业,职务和收入层次一样,可能是能力水平有问题。
五、真实!真实!看招聘网站下载简历与实际填写《人才信息登记表》同类信息是否匹配,不放过一丝一毫的小细节。
养兵之道腾讯的员工多达4万,如何管理好这么多人,将马化腾的管理理念融入制度之中,腾讯有着自己的方法。
一、让制度说话。
比如调薪制度。
员工什么时候具备涨薪资格,每次涨多少,该走怎样的程序,腾讯把不同情况的涨薪全部写在制度里,所有答案一目了然,哪怕涨幅超过了制度规定的0.01%都无法执行,杜绝了打擦边球的可能。
为了让制度被员工熟悉和熟知,腾讯尽可能将制度表格化,既减少了长篇累牍的枯燥感,图表的形式又容易被员工记住,可谓一举两得。
另一个特点就是快速迭代。
在腾讯,制度每两年修订一次,这已经成了一个传统。
如果一年修订一次,太过频繁,而且人力成本过高。
如果超过3年才修订,就会跟不上形势,所以腾讯的惯例是两年修订一次。
如何保证有效的执行力,其背后有着强大的计划体系。
每年9月,腾讯计划部开始着手梳理明年所有项目计划,哪些项目要开发,哪个项目要卖,早已心中有数。
支撑这个强大计划的就是腾讯独一无二的模块化。
比如,一个项目350多个节点,在哪个阶段有哪些节点,程序有多少个节点,这些都会有一个全盘性的布局。
模块化还能减少无谓的沟通环节,并让外部合作单位一目了然数码工程进度并无法反驳。
当一切都白纸黑字,最大的好处就是少费口舌,一切看模块。
在大的模块定下来的同时,与之相应的内控模块也会同时出炉。
相较于大模块,内控模块的节点时间都会提前,以有效保证工期。
也就是说,内控模块是整个模块化的灵魂,是一个与总的模块化互相咬合、环环相扣的计划,一旦定下来,修改一个节点都得惊动副总裁级别以上的人,因此从根源上保证了内控模块在设计上的缜密与详细。
一旦确立目标,每个人只为完成任务想办法,绝不会为完不成任务找借口,而项目品质的公示与排名则在无形中完成了压力传导。
一系列环节的有效链接,使得执行力变得有效、可追溯。
开会的门道在腾讯,开会迟到是件很难堪的事,曾经有个总经理级别的领导第一次开总裁会,“掐点”来到会场,大家都用异样的眼神看他,看得他心里直发毛。
第二次开会,他提前5分钟来了,但是还是被大家“瞩目”了一番。
他不解,后来才知道,在万达开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大大小小的会,下一级一定会比上一级提前早到5-10分钟。
这不仅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对待会议的态度。
准时开,准点散,这是腾讯会议的又一大特点。
在腾讯,只要开会讲话,如果要讲1个小时,那基本上距离结束时间左右不会差5分钟。
不管多长的会议,由于每个人发言都很精准,所以准时散会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腾讯不开“裹脚布”会,一切精简。
腾讯会场经常会有发言和汇报被打断,因为你跑题了,或者“这个根本用不着跟我汇报”。
PPT的使用也限量。
一般开会不许超过10张,给董事长、总裁汇报基本不会超过3张。
一家企业要来腾讯全面取经,涉及到管理、财务、人力、管控、信息化、纪检、企业文化等,腾讯每个板块的一把手每人讲述一刻钟,每人仅仅10张PPT,效率之高、干货之干,令那家企业高管们惊叹不已。
“抠”的艺术在每个项目在做之前,都做了至少十几轮的测算。
只有经过这样严密的测算,你才会知道到底该拿多少钱,掐头去尾的利润是多少。
严格的成本控制带来了各方层面的博弈:系统总部和地方公司,集团各部室和系统总部之间,以及集团领导和系统总部之间的博弈。
最终,财务部会把博弈的结果汇报各位主管副总裁、总裁,领导之间还会有几轮博弈,这样三层博弈下来,至少十几轮,而且时间也持续比较长,基本上从8月一直博弈到11月份。
2018年,腾讯的市值为36476.71亿港元,离不开对成本的细“抠。